7、艺术的理想是赤裸裸的天真(已发)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6991601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艺术的理想是赤裸裸的天真(已发)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7、艺术的理想是赤裸裸的天真(已发)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7、艺术的理想是赤裸裸的天真(已发)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7、艺术的理想是赤裸裸的天真(已发)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7、艺术的理想是赤裸裸的天真(已发)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艺术的理想是赤裸裸的天真(已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艺术的理想是赤裸裸的天真(已发)(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艺术的理想是赤裸裸的天真简论郁达夫对传统文论的继承和弘扬唐 光胜(达州职业技术学院,四川达州 635000) 摘 要:郁达夫提出的“艺术的理想,是赤裸裸的天真” “不得不写”、 “忠于艺术冲动”、“全人格的表现”这一文学创作理论,与中国古典文论如苏东坡的“不择地而出”、李贽的“势不能遏”、袁宏道的“独抒性灵”以及龚自珍的“诗人合一有一脉相承的关系。郁达夫对苏轼、李贽、袁宏道、龚自珍等人文学理论的继承和弘扬,对于当代文学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关键词: 郁达夫;艺术理想;天真;传统文论;比较阐释郁达夫在艺术与国家一文中说:艺术的理想,是赤裸裸的天真,是中外一家的和平,是如火焰一般的正义心

2、,是美的陶醉,是博大的同情,是忘我的爱。”1(p56)郁达夫在论及“艺术的理想”的时候,把“赤裸裸的天真”放在第一位,对“火焰一般的正义心”的崇尚,对他人的“博大的同情”,对人类的“忘我的爱”,这些都必须通过艺术独特的功能“美的陶醉”来实现。为了使艺术能够实现给予人们“美的陶醉”、思想的启迪和心灵的净化这一目的,作家在创作时首先必须做到“赤裸裸的天真”.他说,“艺术的价值,完全在一个真字上”,“无论是文学,美术,或音乐,当堕入衰运,流于淫靡的时期,对此下一棒喝的就是归向自然,回到天真上去的一个标语.”1(p6)郁达夫对于文学艺术,最强调的就是一个“真字。要做到“真”,就必须回到自然,回到人的本

3、性,回到人的原始“天真”。“大凡艺术品,都是自然的再现。把捉自然,将自然再现出来,是艺术家的本分.把捉得牢,再现得切,将天真赤裸裸的提示到我们的五官前头来的,便是最好的艺术品。”郁达夫这里所说的“自然”,大概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与现代文明相对应的美丽的大自然;二是指不为社会和环境所歪曲、不受习俗和偏见所支配的人性,即人与生俱来的自由、平等、纯朴和良知。“归向自然”、“回到天真,就是顺乎人的天性,充分发展人的潜能,使自我不断完善,从而实现人性的真正回归.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的文学艺术作品来.如:“赋述山川草木的尉迟渥斯(Worswort)(华兹华斯)的诗,描写田园清景的密莱(Millet)的

4、画,和疾风雷雨一般的悲多纹(Beehove)(贝多芬)的音乐,都是自然的一部分,都是天真,没有丝毫虚伪假作在内的。”1(p5)郁达夫称卢梭的忏悔录是“以雄伟的文字,和特创的作风,“赤裸裸的将自己的恶德丑行暴露出来的作品” 1(12)因此,对于“赤裸裸的天真这一论点,不少论者认为他受法国卢梭的影响,这一点笔者也表示赞同。但郁达夫博览群书,中外文化的功底都非常深厚,借用朱光潜评陶渊明的一段话来用在郁达夫的身上也恰如其分:“他读各家的书,和各种人物接触,在于无形中受他们的影响,象蜂儿采花酿蜜,把所吸收来的不同的东西融会成他的整个心灵.” 2(p22)正因为他像蜂儿采集百花以酿蜜,我们很难一口断定他所

5、酿的“蜜”只是来自卢梭这一朵“花,因此,我们不妨转换视角,把目光对准传统文化特别是有关“性灵”的传统文论对郁达夫产生的深刻的影响。郁达夫说:由来诗文到了末路,每次革命的人,总以抒发性灵,归返自然为标语;唐之李杜元白(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宋之欧苏黄陆(欧阳修、苏轼、黄庭坚、陆游),明之公安(三袁)、竟陵(钟惺、谭元春)两派,清之袁蒋赵龚(袁枚、蒋士铨、赵翼、龚自珍)各人,都系沿这派下来的。世风尽可以改易,好尚也可以移变,然而人的性灵,却始终是不能泯灭的。1(p590)下面就郁达夫最为敬佩的文人中,择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的文学理论观点,与郁达夫本人的文学观点进行一些比较阐释。一、苏东坡的“

6、不择地而出”、李贽的“势不能遏”与郁达夫的“不得不写”苏东坡在继承其父苏洵的“风水相遭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有关文艺创作的理论: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3(p58)他在答谢民师书中,也有与此类似的观点。他说文章“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3(58)苏轼的这一创作理论,表明作者内心的情感,已处于饱满、亢奋的状态,已形成了一种势不可遏的强烈的创作冲动,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时,情绪的宣泄如“滔滔汩汩的

7、灵泉,从心中涌出,至于技巧方面的枝节末叶,作者在这种创作的颠峰状态时,恐怕是很少有意识地去仔细推敲。正如郁达夫所说的:所以写沉沦的时候,在感情上是一点儿也没有勉强的影子映着的;我只觉得不得不写,又觉得只能照那么地写,什么技巧不技巧,词句不词句,都一概不管,正如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一样,又哪能顾得这叫出来的一声,是低音还是高音?或者和那些在旁吹打着的乐器之音和洽不和洽呢?1(p46)李贽也有与此相类似的创作理论。他说:“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为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所以告语之处,蓄积极久,势不能遏.一旦

8、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干载” 4(p97)他极为推崇司马迁以来的“发愤著书”的思想传统,认为“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4(p108)苏轼的“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李贽的“蓄积极久,势不能遏”与郁达夫的“人感到了痛苦的时候,不得不叫一声”,三者都在强调内心的情感,达到了极其强烈的程度,如灵泉的迸涌、火山的喷发,急欲找到一个宣泄的渠道。不过,由于郁达夫是一只天生的“秋虫”,因此,他比苏轼更看重“哀哀切切”的忧郁之情,而李贽则强调愤激之情。他们除了强调“势不能遏的创作冲动外,还主张“无意为文”。苏轼说文章“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

9、李贽认为“风行水上之文,决不在于一字一句之奇4(p6) ,郁达夫认为“我只觉得不得不写,又觉得只能照那么地写,都在强调文章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重在内心情感的抒发,而不在刻意地去雕琢。尽管郁达夫说自己在情感激荡、思如潮涌的时候,对“技巧”、“词句“都一概不管”,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完全忽视艺术技巧,“表现当然是有赖于技巧的.二、袁宏道的“独抒性灵与郁达夫的“忠于艺术冲动袁宏道在叙小修诗一文中写道:弟小修(袁中道)诗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有时情与景会,顷刻千言,如水东注,令人夺魄。其间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 5(55)袁宏道强调“独抒性灵

10、,不拘格套”,认为“吐之者不诚,听之者不跃”,主张把“情真语直作为衡量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情真”,才能感人动人;“情真,才能“见从已出”;“情真”,也才能无所顾忌,冲破束缚,将主体内心郁积的七情六欲“若哭若笑”,尽情宣泄。但创作光有真挚浓烈的情感还不够,真挚浓烈的情感必须通过朴素、率直、自然晓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语直”。他称赞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是“不假饰也”,“其要妙在流丽晓畅”,认为过分地追求形式、雕琢语言会妨碍内在真情的表达。6(p3869)郁达夫受袁宏道的影响非常大.他在重印序中说:“记得十数年前,在武昌曾买得一部袁中郎全集的家刻旧本,当时熟读数过”,“后来贫病交迫,这全集以五六

11、元钱被上海一家书贾买去,如今回想起来,总隐隐还觉得心痛。” 1(p9)这表明郁达夫不仅将袁宏道的著作全集熟读过数遍,而且他还对此书情有独钟。他认为,公安三袁“独能于万历诗文疲颓之余,自树一帜,洗尽当时王李(王世贞、李攀龙)的大言壮语,矫揉造作。以振衰起绝而论,他们的功业,也尽可以与韩文公比比了”.1(p89)他把公安三袁在文学革新上的功绩拿来与唐代提倡古文运动的韩愈相比,可见其对公安“性灵的推崇。翻开郁达夫的有关论述,就会发现他与李贽、袁宏道在精神、气质甚至语言方面的神似。他说: 真正的艺术家,是非忠于艺术冲动的人不可的。若有阻碍这艺术的冲动,不能使它完全表现的时候,不问在前头的是几千年传来的

12、道德,或几万人遵守的法则,艺术家应该勇往直前,一一打破,才能说尽了他的天职。所以人家说:艺术家是灵魂的冒险者,是偶像的破坏者,是开路的前驱者。1(p18119) 使他感到悲哀的是,“中国的政治军事财政外交等国家大事,总不上轨道,乱跑野马,唯文章一事,却每是规规矩矩,数千百年,如出一辙的。” 1(p3)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环境对于生活的影响的巨大。但是,“若生活完全要受环境的支配,那么,艺术家的创造,不是几等于无了么? 1(p14)因此,他提出:“伟大的个性是不能受环境的支配的。” “俯伏在环境支配的底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是一般庸人的状态。向人生的恒久的倾向、状态、命运等着眼,忠于内部的根本的

13、要求,而不受环境的压迫的,是天才的气禀。” 1(35) “艺术既是人生内部深藏着的艺术冲动”,那么,“当然把这内部的要求表现得最完全最真切的时候价值为最高。”因此,“凡一切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艺术冲动的完全的真切的表现”。 1(p119)郁达夫以文学艺术家是否能忠实于自己的艺术冲动,是否能赤裸裸地表现自己的真情实感,是否能勇往直前地打破因袭的传统,作为评价其价值高低的标准。袁宏道认为小修(袁中道)的诗文“有佳处,亦有疵处,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5(p5-6)袁宏道对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粗陋不足之处,表示宽容。然而郁达夫却认为,由于现实的“恶浊”,在艺术表现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将不纯粹

14、的恶浊分子除掉”,而用“纯粹精确的手段(文字、音乐,色彩,线体)”来将生活再现出来。因此,“艺术品的表现,实际上不是事实本体的现象,却是经过艺术家的气禀的再现.在这再现的时候,艺术冲动与表现的中间,就生了虚隙,艺术家得有自由出入之余地”。在这时候,“若艺术家失了他的良心,不能使艺术冲动与他的表现一致,不能使艺术与生活紧抱在一块,不能使实感与作品完全合而为一” (p19),那么,偏重技巧、矫揉造作的作品就产生了,艺术堕落也由此而发轫。 郁达夫说,由于道生不希求荣誉,因此他的诗的量是很少的。“唯其量不多,不苦苦的做诗,所以他的一言一句,都是从肺腑流出来的真真的内心的叫喊.”1(89) 他在民众发刊

15、词中说:多数的民众,“可怜他们大多数都是有声带的哑子,吃了苦,喊不出来。可怜他们都是有眼球的瞎子,目前有了危难,受了几重的敲剥负担,还认不清谁是你们的仇敌.”“我们几个人,是有一半说话能力的小孩子,是不知说谎藏丑的鲁莽者,是天真未灭,在圆光的镜里,还能看得出鬼蜮的原形来的贞童。” “我们想凭了我们的微弱的目力,用了我们的不善诡辩的喉舌,将所见所闻,和所爱的,赤裸裸地叫喊出来。 1(p338)谈到诗人的天职,他说:“我想诗人的社会化也不要紧,不一定要诗里有手枪炸弹,连写几百个革命革命的字样,才能配得上称真正的革命诗。把你真正的感情,无掩饰地吐露出来,把你的同火山似的热情喷发出来,使读你的诗的人,也一样的可以和你悲啼喜笑,才是诗人的天职.”1(p26)郁达夫要求作者(包括自己)在从事创作的时候,非忠于自己内部的艺术冲动不可,要象“不知说谎藏丑的鲁莽者”、“天真未灭”的“贞童”一样,“将所见所闻,和所爱的,赤裸裸地叫喊出来”,要把自己“真正的感情,无掩饰地吐露出来”,要把自己的“心境”“赤裸稞地”写出来,对自己的思想不要取“虚伪的态度”。这与袁宏道强调的“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何其神似!他们的语气都非常肯定,他们的态度都非常偏激,其核心都在一个“真字上。“人生在世,无一事非情,无一事非欲。要在诚,诚便是真,去伪崇真。做文做人,都是一样.红楼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