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及美术教学的整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6986358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及美术教学的整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及美术教学的整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及美术教学的整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信息技术及美术教学的整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及美术教学的整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及美术教学的整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的整合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麻城中学 王在廷【摘 要】在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追赶时代的步伐,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融入教育改革中,已成为培养新一代具有时代特征的建设者的关键问题之一。【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教学 学科整合随着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不断完善,美术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研教改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同时也投入极大的热情进行学习和尝试,对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也正在进

2、行。那么,在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信息技术扮演怎样的角色?怎样才能使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弄清这些问题对于指导我们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教育工作者,追赶时代的步伐,把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融入教育改革中,已成为培养新一代具有时代特征的建设者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教学的实践,我认为,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一、课程整合的可以更好实现美术教学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的总目标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

3、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传统教学中,由于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的陈旧落后,教师在备课和教具的准备上颇费心思,但仍难有突破,尤其在有限的课时内既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又要给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教学质量明显降低。当前,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又为我们提出了崭新而丰富的总目标。因此,美术教师必须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让学生自

4、主地、创造性地学习环境。要根据教学实际,开发制作计算机教学课件,将原来教师的单纯讲授变成以学生主动探讨为主,与学生间协作学习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与学的形式。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美术,形成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在课程的学习活动中有机地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教学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全面素质的要求体现在不同学生身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差异,是学生各方面素质的

5、整体性表现,个体身心素质潜能的社会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建立学生主体性的个性结构,培养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二、信息技术应用于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知识和见闻毕竟有限,特别是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少,接触各种事物的机会也不多,所以上好美术欣赏课尤为重要。以往要上一节美术欣赏课,使教师最头疼的是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有关的幻灯片,录像带,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口头讲解,而课堂效果又如何呢?往往是教师讲得声嘶竭力,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兴趣索然。在这种状况下,美术欣赏课就变得可有可无,有时干脆就不上,失去了对学

6、生进行审美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而现在,鼠标轻轻一点,美术欣赏课的效果则大为改观。只要教师把存有美术欣赏资料数据的光盘装进光驱,鼠标一点,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生平介绍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学生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 比如欣赏建筑艺术,不但可以用贯常的视觉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的形或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学生有一种现场感、真实感,真切地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不同空间的建筑风格。在中国优秀绘画作品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选

7、择印制精良的范图,除教材的范图外,还可以增补一些内容,徐渭的黄甲图,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吴昌硕的神仙福寿图等著名历史佳作。结合教学来显示整体、局部,中国优秀绘画进行山水、花鸟、人物的分类,并置于显示屏上,比较异同,使学生获得对中国绘画艺术风格的直观认识。为深刻揭示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的妙处,采用了色彩变更操作来实验,如将溪山行旅图的色调变为偏绿,偏蓝或偏红,其作品就会体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教育家吕淑湘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的自己学。”为充分利用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培养生从“知识型”转变为“智慧型”,从偏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通过计算机辅

8、助教学,减少常见的知识、技能、讲解、演示篇幅,加大关键要害处的讲授力度。提高知识的传播密度,使“精讲”、“多练”成为现实,从而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达到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目的。所以说,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课堂提供了大量的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音乐、动画、色彩、视频图像等相关的信息,为教学提供迫真的表现效果,使枯燥抽象的美术欣赏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吸引力,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宽了视野,激发了兴趣,优化了学习过程,最主要的是提高了课堂效率。三、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求知的向导,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课堂教学中,

9、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正如教育家布鲁纳所指出的“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动机”。学生对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形式通常感到非常的新鲜,课件独有的画面展示方式和独特的音响效果,可以马上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让其精神高度集中起来。在美术教学中,电脑的课件可以使平常见惯的图画、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美术教学内容由平面到立体,由静止到运动,由文字到声音图像,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讲授过程由此变得亲切可爱,学生们觉得新奇好玩,学习气氛就变得轻松。学习就由好玩和为什么开始,学习的积极性就在这种氛围下浓烈起来,学习动机自然形成。如在装饰品的设计和制作一课中

10、,一开始我首先向学生展示一组生活中五彩缤纷的装饰品的世界,大图阔幅,极富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一个装饰的世界,情绪立即被调动起来。然后再运用装饰画演示,进一步揭示装饰画的设计及制作方法,同时在讲授装饰色彩的配合时,结合不同色彩配合效果的画面展现,或对比鲜明强烈、或柔和协调、或宁静单纯,配以不同的背景音乐,情景交融。无须赘述,学生已经感悟到色彩配合的奇妙并产生丰富的联想。四、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传统的美术教学除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外,更注重技法与技巧的训练与掌握,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往往是对美术基础知识都能较好的理解,但缺少实际经验,具体的运用就感到比较困难,很难理

11、解,特别是美术基础较差的同学,对技法性强的练习往往是无从下手,即使勉强画了,要么方法、步骤不对,要么技法、技巧不行,久而久之失去了学习美术的信心。由于多媒体的直观性和形象性,使教师能够把方法、步骤更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特别是重点、难点部分可以进行详细的分解和展现。教师在设计课件时,可以借助电脑强大的绘图和图形处理功能,运用动画、视频演示能有效地化解教学难点。利用有效的课件展示,将知识技能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具有直观、形象、生动的特点,还有存储、再现等功能,在同一屏幕可同时显示相关的文字、图像和动画,这是传统教学媒体无法达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

12、的学习兴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动机,同时也可以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增加获取信息的数量,延长知识的保持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优点,认真研究教学目标与内容,选取最能体现该目标的教学媒体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化难为易,通过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有效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的整合是一种创造性地教学和研究的过程,是追求美术教学的最优化,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受到美的熏陶。与此同时,通过整合还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时代美术学习的方式、方法,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美术的态度、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并加以整合,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合理、适度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推动教育改革,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参考文献: 美术课程标准 现代教育技术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