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功能,特性与发展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984707 上传时间:2022-08-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oc】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功能,特性与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doc】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功能,特性与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doc】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功能,特性与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doc】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功能,特性与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doc】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功能,特性与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oc】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功能,特性与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功能,特性与发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功能,特性与发展1993丰第一期朔彳,j菅钾,朔矛4l综合类期刊的功能,特性与发展高江波文化综合类期刊是一个宽泛而很难界定的概念.从文化学,图书馆学,以及期刊管理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其内涵和外延都有所差异.本文是从期刊管理的角度作大致的划分,主要指内容面向文化娱乐,婚姻家庭,实用知识,生活指导,文物风光等方面的期刊,以及与这些内容相关的综合性文摘刊物.文化综合类期刊的繁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文化现象由于新时期以来政治生活民主,社会安定祥和,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宽裕,这就使广大民众对精神生活产生了迫切需求.他们需要了解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变化的信息和交流感受,需要各种实用知识藉以充

2、实和美化生活,需要各种亲情和人际关系的疏导,需要文化娱乐和审美享受,文化综合类期刊正是在适应和满足这些阅读需求中应运而生,并成为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化综合类期刊由于贴切生活实际,版面内容丰富多彩,文章可读性和趣味性强,因而备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喜爱,在期刊出版中很快就蔚为大观.根据1991年的统计,全国期发数超过百万册的期刊共有lO种,而文化综台类期刊就占了其中的一半.1992年上半年,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发行继续保持强劲的上升势头.其中读者文摘期发已超过300万册,广东的家庭达到250万册,分别比去年增长25%以上.女友和青年文摘也超过100万册可以预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

3、,尤其.2是农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文化综合类期刊的专门化和特色的逐步形成,其在整体数量上还会有一个稳步的发展.正因为文化综合类期刊品种众多,社会涵盖面板广,因而很值得我们给予重视和研究.本文拟对文化综合类期刊的社会功能和特性作些理论上的探讨,并对其今后的发展与提高提出几点思考意见,以期引发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研究文化综合类期刊的社会功能,首先需要了解其在质的规定性上与其他类型期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它更切合群众日常生活的需要,以及题材的泛化.它不是以直接从事政治理论宣传和迅速报道新闻事件为主业,也不是以某一学科的专门研究为己任,而是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和担当生活

4、顾问为目的.由此,决定了它在题材上的广泛性.各种实用知识人物谈访社会掠影,杂感琐谈,风土人情,文艺作品等等,都可以成为其版面构成的内容它讲求文章的实用价值和趣味性,文字表达轻松活泼,因而更带有大众刊物的性质由于文化综合类期刊题材的广泛和形式的灵活多样,因而对它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作用很难作一个完整的概括与规范.大致来说,可分为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培养道德,启迪人生,陶冶情操,开阔胸襟,疏导人心,移风易俗,以及提供娱乐和审美享受这样几个方面.从上述几点来看,这类期刊虽然不是直接从事政治理论和时事政策教化文廿,斗42出版发行研究育,但又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息息相关,起的是稳定社会,团结人民,提高

5、人们思想道德情操的作用I还要看到,这类期刊虽然具有较强的娱乐消遣功能,但其中不少文章涉及到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内容,而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精神状态,思想面貌和道德情操.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基本性质属于思想战线的软件,而忽略或轻视其社会功能的全面发挥;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它们独有的方式,更好地发挥它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轻骑兵的作用,使之成为社会的家庭教师,恩格斯在德国民间故事这篇文章中曾讲到这样一段话:民间故事书的使命是使农民在繁重的劳动之余,傍晚疲惫地回到家里时消遣解闷,振奋精神,得到慰藉,使他忘却劳累但是德国民间故事书还有一个使命,这就是同圣经一样使农民有明确的

6、道德感,使他意识到自己的力量,自己的权力和自己的自由,激发他的勇气并唤起他对祖国的热爱.(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l卷,第14页)对我们的文化综合类期刊来说,恩格斯评论德国民间故事书的这段话仍有着启示意义,这就是在向读者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娱乐,消遣时,我们不要忘记通过巧妙的艺术手段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思想和道德得以升华这样一个责任文化综合类期刊在发挥社会功能时又具有什么特点呢?由于这关系到期刊功能的发挥和办刊规律,因而有必要对此作些深入的研究.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有其对传播效果的追求和期待,并可以从社会以及读者的反馈信息中得到检验.所不同的是,这种传播效果

7、具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其效果验证也有远近效应之别文化综合类期刊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隐性效果的特点.它不像理论文章或阐发方针政策一类文章那样具有直接的,明显的传播效果,而是以消闲的方式,在潜移默化化中逐步得以显现的,例如文化综合类期刊提供的知识性,娱乐性,消遣性等服务内容,主要作用于读者的心理层面,其对读者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的塑造是无形的,潜在的,在短时期内几乎无法得到验证但这种潜在的效果经过个较长时期的积淀就会日益显现和发挥出来,并被赋予了稳定性和持久性的特点.而且读者对这些知识和消遣内容的接受往往是主动的,因而很少有被教育者的心理防范.这种经过主动接受的,经过潜移默化,滴水穿石形成和显示

8、出来的传播效果对人们的价值取向,甚至社会思潮的形成,都会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文化综合类期刊隐性效果的特点,给我们办好这类刊物提出了两方面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刊物在影响一代人素质中所起的教化作用,坚持寓教于乐的苏针,把知识传播,消遣娱乐寓于升华思想,净化心灵之中,而不能仅仅以增加趣味性,止于供读者消遣为满足;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类期刊的社会效果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实现的,有着不同于其他刊物的特点,风格和办刊路数,因此也耍防止生硬说教和矫柔造作的做法,而继续发扬这类刊物贴近生活,雅俗共赏轻松活泼,多姿多彩的长处.总之,我们耍通过对文化综合类期刊特性的真切认识和熟练的操作技巧,把刊物的教育

9、功能,认识功能和欣赏审美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中,使自己真正成为读者的知心朋友和值得信赖的教师.从8O年代初的蹒跚起步到现在的自成阵势,文化综合类期刊呈现了一个渐趋成熟的发展走向.特别是经过1989年的全国期刊整顿,其中多数期刊在思想内容,文化品1993年第一期43位以及审美追求上,都有了新的进步和提高.在不断发展的形势面前,文化综合类期刊再上一个台阶,需要关注和改进哪些问题?下面就此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一,通过切合自己的方式,努力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发表,标志着我国经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战略阶段.为了适应这一形势发展的需要,期刊工作也有一个及时转到

10、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上来的问题对于经济理论和时事政策类的期刊,做好这方面的宣传工作是题中应有之意.而对于面向大众的文化综合类期刊,是否需要以及能否为经济建设服务呢?这个答案应是肯定的.r根据文化综合类期刊的特点,做好服务工作的方式和途径是很多的.例如,可以及时反映加快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步伐中出现的新面貌,新气象.文化综合类期刊不长于抽象议论,但可以通过真实具体的事例来反映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以此来开阔人们的眼界,鼓舞人们的信心.可以大力进行典型报道.写人论事是文化综合类期刊以往版面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这类期刊的一个长处.对当前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不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给予及时报道

11、和形象刻画,把他们成功的经验传播开来,就能够起到激励和启示作用.可以加强对科技信息和经济知识的介绍.文化综合类期刊一般都具有信息量大的特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方面的长处,加强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以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意识,创造出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舆论环境.可以帮助读者更新观念和解疑释惑.经挤改革必然会引起社会结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帮助读者转变观念,疏导矛盾,协调关系,理顺情绪,在这些方面,文化综台类期刊更是能够有所作为.文化综合类期刊是以文化作为其标帜的,而文化的发展必然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如果从这个角度着眼,那么文化综合类期刊工作者的一个重大使命,就是要使刊物真正起到培养和

12、造就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目标的一代新人的作用,使刊物真正成为社会和家庭中孕育新人的大课堂.为了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做到与社会前进同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生活,加强自身学习,并根据现实的需要,对期刊版面进行新的思考和构造.在迅速发展的形势面前,文化综合类期刊如果一味地做老文章,囿于以往的追求而止步不前,就有可能滞后于时代前进的步伐,并导致与读者的日渐疏离.当然,对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的理解也不可过于机械和狭窄.服务有多种渠道和方式,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对有些期刊来说,只要为两个文明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有利的环境,也就是起到了服务作用.同时,文化综合类期刊也只有在保持固有品质和独特

13、个性的前提下,通过切合自己的方式,才能更好地起到服务作用.总起来看,出版工作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服务主要是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环境.文化综合类期刊工作者只要真正树立起为中心服务的意识,及时调整思想,更新观念,就可以使不同题材和风格的期刊在这三个支点上各得其所,从而达到百川汇海,殊途同归的目的.二,在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中,进一步提高期刊的文化品位旧体制的深入变革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向精神生产领域提出了挑战.既要面向文化市场,参与市场经济的运行,又要保持精神生产自身的发展规律,在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中使精神产品不断优化,这是摆在期版发行研究刊界面前的一个课题.由于文化综合类期刊是以文化作为

14、其自身标帜的,而它的繁荣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文化市场中更具消费性,因此,正确处理文化性与商品性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综合类期刊具有商品属性的一面,对此无庸讳言:作为办刊者关心自己刊物的经济效益,自然也无可非议.但从社会的角度来讲,文化综合类期刊的基本功效,则是满足人民群众El益增长的文化生活的需要.为广大读者提供既有娱乐作用又健康有益的作品,是社会赋予办刊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也是衡量刊物价值的基本依据.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办刊者树立市场观念,增强商品意识是完全必要的.但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因为文化综合类期刊具有较强的商品属性和消费性,而将其生产和销售完全纳入商品化的轨道,以价值规律作为其调节的唯一杠杆,否则将会导致期刊文化品位的下降.作为期待,我们希望的是期刊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谐调,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但如果在期刊的生产和销售中二者出现了矛盾和分离,我们也只能取鱼而弃熊掌.这不仅是出于对读者负责的需要,也是保仝刊物品位所必需.总体来看,文化综合类期刊发行数量相当可观,惟此,在两个效益关系的处理上稍有不慎,其产生的后果也就格外令社会舆论所注目.那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惜降低刊物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的做法是不足取的.在这方面,少数文化综合类期刊是有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