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阿巴斯王朝时期[生活经验]

桔****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50.50KB
约7页
文档ID:486979437
阿巴斯王朝时期[生活经验]_第1页
1/7

阿巴斯王朝时期(750-1258)• 公元750年,同属古莱氏部族的阿巴斯人联合什叶派和波斯人以武力推翻伍麦叶政权,建立了阿巴斯王朝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阿巴斯王朝灭亡前后500多年间,阿巴斯开创了鼎盛一时之霸业,也经历了群雄割据之乱世其统治大致封为四个阶段:阿巴斯王朝(第一阶段)• 阿巴斯朝的繁荣强盛期, 历时一个世纪哈伦·拉希德、麦蒙等几代明君励精图治,缔造了阿巴斯王朝的盛世伟业,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欣欣向荣,人民安居乐业阿巴斯人靠波斯人的扶持起家,因此,在帝国统治的初期,波斯人受到重用,担任要职这一时期的著名文人包括:巴沙尔·本·布尔德、艾布·努瓦斯、艾布·泰玛目和散文家伊本·穆格发阿巴斯王朝(第二阶段)• 由盛转弱的中间过渡期,历时约一个世纪第八任哈里发穆尔泰绥姆·本·拉希德借用突厥人的势力打压波斯人,但在突厥禁卫军的劫持下,哈里发大权旁落,形如傀儡,王朝衰败的征兆明显这一时期的著名文人有:诗人布赫图里、伊本·魯米、伊本·穆尔塔兹、散文家贾希兹;哲学家法拉比;历史学家塔巴里;阶段阿巴斯王朝(第三阶段)• 群雄割据时代,历时约一个世纪来自伊朗北部的布韦希人取代突厥人主宰了政局,哈里发名存实亡,仅仅保留了宗教领袖的地位。

中央集权的消弱使各地纷纷脱离中央的控制,自立为王,称霸一方当时主要的王国有:• 波斯的布韦希王国,都城为希拉兹• 叙利亚北部和摩苏尔的哈姆丹尼王朝,都城为阿颇勒阿巴斯王朝(第三阶段)• 埃及的法蒂曼王朝,定都 开罗• 埃及的伊赫什德王朝,定都 弗斯塔德• 这一阶段活跃的著名文人有:诗人穆泰奈比、艾布·费拉斯·哈姆丹尼、谢里夫·拉迪、作家伊本·阿米德;哲学家伊本·西纳,艾布·阿拉·麦阿里阿巴斯王朝(第四阶段)• 全面衰败期历时约两个世纪来自中亚细亚的塞尔柱人崛起,权倾朝野哈里发只有名义上的统辖权,管辖巴格达周边地区十字军东征和蒙古人的入侵敲响了帝国的丧钟,彻底结束了阿巴斯朝的统治• 这一时期的著名文人有:诗人塔厄拉尼;巴哈尔·祖海尔,作家哈里里,伊本·阿希尔;思想家安萨里阿巴斯王朝的社会概貌政治领域• 阿巴斯人将国家按地域划分为若干个省区,省区内的最高长官为总督,负责管理地方军政事务在中央集权管理上,阿巴斯人仿照波斯萨珊王朝的模式扩充国家的行政机构,下设各司其职的职能部门:如邮政部、财政部、军务部、司法部、商务部、农业部等等哈里发拥有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式管理体系的塔尖,拥有绝对的权力突厥人掌权后,阿巴斯朝哈里发的权力就此旁落,沦为弄臣的傀儡。

阿巴斯王朝的社会概貌社会状况• 贫富悬殊• 阿巴斯朝初期,帝国蒸蒸日上,统治阶级财源滚滚而来,骄奢之风日盛人民仿效波斯崇尚享乐的遗风,沉溺其中,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宫殿宅第美轮美奂,衣着打扮精致考究• 与此同时,下层平民仍然在贫困中谋生,社会贫富的极度不均造成两极化的奢靡和穷困,产生出苦行主义的思想,出现一批倡导粗衣布食,清心寡欲,注重修身苦行,仇视享乐主义的信徒阿巴斯王朝的社会具有多民族性和国际性• 阿巴斯王朝不同于伍麦叶朝的最显著之处在于,它是一个由多民族参与建立的国家,而不再单纯属于阿拉伯人阿巴斯王朝真正实现了民族大融合,从西亚到北非,人们信仰各异,如伊斯兰教、犹太教、基督教、佛教、萨比教等,民族人种不同,如阿拉伯人、罗马人、波斯人、印度人、埃塞俄比亚人、苏丹人、土耳其人等;都在帝国辽阔的疆域内共生共荣,这个新的国家因此更加具有多民族性和国际性阿巴斯王朝的社会概貌社会状况• 舒乌比亚运动(الشعوبية),这个词是阿拉伯语“人民”的复数,意即反阿拉伯民族主义,它否认阿拉伯民族的优越性,主张所有应不分种族,一律平等,阿拉伯人只不过是这诸多民族中的一员反阿拉伯民族主义主义主要观点有二:一为宗教平等,将《古兰经》和《圣训》中提到的“穆民皆兄弟”作为立论依据,认为人的优劣只应体现在虔诚事主中。

阿巴斯王朝的社会概貌• 波斯人提出,他们在伍麦叶时地位低下,因此积极配合阿巴斯人共同推翻了伍麦叶人的统治,在哈伦拉希德和麦蒙时期,波斯人的势力达到顶点他们认为自己有比阿拉伯人更优越和更灿烂的文化,而阿拉伯人不过是野蛮的游牧民;他们反对阿拉伯穆斯林由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而形成的优势地位,力图实现政治上和社会地位上与阿拉伯人的平等经济状况• 为了使国家兴盛,阿巴斯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政策,如改革税收制度,降低农民税赋,并减轻强加于他们的劳役;鼓励农耕,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增加农作物产量这些措施受到了明显的效果,农业的丰收提供了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如小麦、大麦、稻米、棉花等,丰富了市场供应,提高了民众的生活水平丰富的矿产资源• 帝国全境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努比亚和苏丹的黄金、兴都库什山的白银、伊斯法罕的铜以及波斯、中亚的铁,富庶的资源成为工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坚强后盾• 经商的古老传统、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巨大的商业收益使阿拉伯帝国的商业出现比当时东西方各封建王朝更为繁荣的局面很多穆斯林商人活跃于亚欧非三大洲,或经陆路或走水路,从事以中介贸易为主的商业活动,足迹遍及东西南北中国的丝绸、瓷器、印度和马来群岛的香料、矿物、蔗糖,中亚的宝石,东非的象牙,北欧的蜂蜜、黄蜡、毛皮、木材等都是阿拉伯商人经营的商品思想文化领域• 阿巴斯朝是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哈里发和王公贵族不吝钱财,对学术研究支持奖励,并设立专门机构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如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建立了智慧宫(),法蒂曼王朝在埃及创办了爱资哈尔大学()。

对于教育事业,统治者也大力支持思想文化领域• 阿巴斯朝是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哈里发对学术研究非常重视,并设立专门机构从事学术研究活动,如哈里发麦蒙在巴格达建立了智慧宫(),法蒂曼王朝在埃及建立了爱资哈尔大学爱资哈尔大学】(糖阙 轻靡逖)• 【爱资哈尔大学】(糖阙 轻靡逖)埃及伊斯兰教的古老学府为伊斯兰世界规模最大,地位最高、最富盛名的宗教大学,被誉为“世界伊斯兰学术文化的灯塔和朝向”其前身为法蒂玛王朝将领昭海尔于972年在开罗修建的清真大寺,后为纪念穆罕默德之女法蒂玛•宰赫拉尔易名爱资哈尔该校在法蒂玛王朝时期(909---1171年)是宣传什叶派教义思想和进行教育及学术活动的中心1171年法蒂玛王朝灭亡后,阿尤布王朝萨拉丁将其确立为逊尼派的教育阵地和阿拉伯---伊斯兰学术中心爱资哈尔大学】(糖阙 轻靡逖)• 19世纪后期,全面改革了其原有的经院式古老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目前已发展成为自成独立教育体系的综合性伊斯兰大学现有学院36所,其中开罗14所,外地22所学制学士(4-5年)硕士(2年)、博士(2-12年)在校生一般保持在12人左右,留学生约1.2万人该校在埃及各地设有附小600所,初中396所,师范学校18所,古兰经诵读学校19所。

百年翻译运动• 自公元750年始,历时百年的翻译运动是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位于巴格达的智慧宫最早开始将外国科学著作译成阿拉伯文、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均被译介和注释百年翻译运动】(脱呱 轻受烟茔苌)• 【百年翻译运动】(脱呱 轻受烟茔苌)发生于从阿巴斯初期开始,延续了9—10世纪的200年,一般称为“百年翻译运动”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译书,多为波斯文和印度文的古籍第二个时期,从蒙麦到19代哈里发嘎希尔(公元813年---934年)麦蒙设翻译馆,分为希腊文、叙利亚文和迦尔底文3个部门在这期间,希腊波斯的古籍,包括哲学、医学、文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几乎完全被译成阿拉伯文或叙利亚文,此期,是百年翻译运动的鼎盛时期第三个时期,自10世纪初到11世纪初翻译运动的起因• 宗教辩论的需要• 穆斯林迫切希望了解外族文化翻译的历程• 翻译运动的特点 • 1、哈里发和王公贵族重视翻译事业• 2、营造了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学术气氛• 3、持续时间久长,涉及语种繁杂 • 4、运动规模宏大,参与人数众多 翻译运动的功绩• 1、造就了一批懂多种语言、成绩卓著的翻译家• 2、拯救了古希腊文明 • 3、大量借用外来词,丰富了阿拉伯语的词汇• 4、翻译事业促进和推动了著述活动 文学阿巴斯朝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阿巴斯朝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9世纪初之前的第一阶段为革新期。

为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生活风貌,这时期的文学在思想、内容、艺术形式上都有创新倾向• 9世纪至10世纪初的第二阶段为摹古期• 文人们崇尚古风,试图恢复阿拉伯固有传统,但这时的复古是新形势下的回归,即用旧文学的形式承载新时代的内容,并配以更轻松的风格阿巴斯朝文学的三个发展阶段• 从10世纪初开始的第三阶段中,阿拉伯文学的复古倾向愈加强烈,盲目追求词句的雕琢和华丽,制约了文学的创新这种风气愈演愈烈,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的近代文学特点及其流派• 阿拉伯人给被征服民族带来了两样东西: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在帝国境内,无论是原属的阿拉伯领地,还是波斯、印度、突厥、埃及等被征服领地,一律通行阿拉伯语• 阿拉伯文化对异域文化的吸纳,大都表现在科学、哲学领域而没有渗透到文学领域阿巴斯人孜孜不倦地翻译了希腊、波斯、印度的数学、医学、天文、化学、哲学等相关著作,却绝少涉及诗歌和散文作品他们对科学的热忱远远超出文学阿巴斯文学的创新和发展也是基于前人之上而没有摆脱阿拉伯传统文学界定的樊篱阿巴斯朝的学习风尚• 阿巴斯王朝自君王始之,鼓励广大穆斯林从事学术翻译、科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活动,建立各类科研机构和书局,拓展图书流通市场,嘉赏有作为的学者文人。

在尊重知识、尊重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带动下,人们求知若渴,涉猎广泛,著作甚丰除了多产,阿巴斯朝时的文学写作涉及面极广,几乎涵盖了国政民情的方方面面阿巴斯朝的文风• 阿巴斯朝的文学放弃了以往的简洁,转而寻求篇章的华美作家往往刻意雕琢,精心编排,采用隐喻、转喻、借贷等修辞结构,多以骈文、谐音、双关、映衬、伏笔、照应、对偶、邻似等修辞手法,润泽文字和语义,阿拉伯修辞学的第三部分----“词华学”逐渐成型阿巴斯时期文学的语言特点• 阿巴斯时期的诗文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语一是在译著过程中,译者往往会碰到一些阿拉伯语里没有的术语和表达,这些词语或被直接引入,或是经过相应的修改调整后使用;二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找寻不到适合的阿拉伯词语时,不得不借助外来语表情达意阿巴斯朝形成了各民族融合的大一统,阿拉伯人在潜移默化中也接受了外部民族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传统习俗诗歌• 诗歌的题材:• 颂扬诗:• 讽刺诗:• 爱情诗:艾布¡¤ 努瓦斯 • 咏酒诗: 艾布¡¤ 努瓦斯 • 苦行诗: • 【智慧之家】(锨 轻瓦闵 )又译科学之家,智慧宝库,科学会堂,智慧馆,智慧殿,法蒂玛王朝时期哈里发哈基姆于公元1004年(伊历395年) 修建了智慧之家。

选用智慧之家这个名字是为什叶派进行宣传的标志,因为宣传什叶派派的聚会曾被称为智慧聚会智慧之家”又被称为“科学之家” 真正动机是为了传播什叶派教义 哈基姆为这个机构设立了一项基金,每月的收益是257个第纳尔,用于手稿的抄写、图书的修理和一般的开支智慧之家与皇宫相连,内有一座极有价值的图书馆和几个会议室这里除开设伊斯兰教的特殊课程外,又是一所传授各种学问的学校和进行辩论的场所• 【哲学家的矛盾】( 叔禽 轻葆怯萆)伊斯兰教权威教义学家、思想家、法学家和教育家安萨里的重要著作之一 是批驳伊斯兰教亚里土多德式的哲学家的哲学体系的他的著作引起哲学界一场大辩论,将阿拉伯哲学研究推进了一步他的学说对基督教经院哲学及欧洲文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