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有留白意识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975876 上传时间:2023-01-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要有留白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要有留白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要有留白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要有留白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语文教学要有留白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要有留白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教学要有留白意识(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要有“留白”意识浅谈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内容摘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考虑学习时间、 学习结果、 学习体验 三个要素。 而其中的学习体验, 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一个有效向度。 而新课标 着重提倡自主、合作、探究,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感悟,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 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分寸,学会“留白” ,给予学生独立思 考判断的时间和空间,做学习的主人,提高各种语文素养。关键词: 留白 自主体验、感悟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 所 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必须考虑三个要素: 学习时间、 学习结果、学习体验。 而其中的学习体验, 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 是被传统教学所忽视的有 效性的一个向度。 我们的传统教学讲求满堂灌, 一味追求课堂教学的高容量 , 不 管学生能否接受, 讲求的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自己的计划, 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 体验。学习体验这一教与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 感体验,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握分寸, 给予学生独立判断的时间和 空间,所以在教学时要注意留白,让学生自己填补情感体验的空白。“留白” 是绘画艺术上的名词 , 高明的画师感于留白 , 让欣赏者用想象和 感觉去自行填补。 其实语文教学也

3、需要留白, 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语文教学 需要体验、需要发现。没有体验没有发现的出席 , 语文教学就是不完整的教学 , 甚至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老师要学会留白 ,让学生自己去体验, 去发现, 去创新。一、高容量不等于高效率我们传统的教学可以说是“满堂灌” ,更先进一些是“多媒体充斥着课堂” , 教师一厢情愿通过大量信息的灌输来拓展课堂的容量。也许课堂上老师兴致高 昂,但学生的收获往往是寥寥。反观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就犹如“西洋画” ,缺少“留白”,一堂课 45 分钟, 教师设计安排得满满当当, 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少之又少。 我们应该看到课堂教 学的信息淹没并不能包办一切 , 绕过思考

4、、想象转化过程的中间环节,没有了学 生自己的思维认知与情感体验, 久而久之形成了思维和想象的惰性, 造成情感的 萎缩和缺失。所以笔者认为关键就是要在课堂信息容量与学生的体验空间之间找 到一个平衡支点。而新课程强调“留白”艺术,要求课堂阵地的主导者改变观念,淡化占有课 堂的意识,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做中学” 、动手做”、“研究性学习”等学习方 式引入课堂,填补体验的空缺。现在什么东西都讲究体验,现在时兴的“重走长 征路”不就是为了体验生活, 丰富情感。 其实我们的文学作品也是体验生活的一 个不可或缺的部分。 缺少了体验的课堂是死水, 缺少体验的人生是死海! 所以我 们在教授情感比较丰富的文本时,

5、 要删繁就简, 让语文课堂留几分闲暇, 往往事 半功倍。笔者在教学荷塘月色 故都的秋等需要生活体验的课文时,就采用如 下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的情感参与和体验, 读了这篇课文之后 “我仿佛看到了; 我仿佛听到了;我仿佛闻到了;我仿佛感受到了。 ”这样系列化的 设问,比一味地图解分析课文的内容更形象得多, 真切得多, 一方面给学生留下 了大量的潜心会文的空间, 另一方面也调动起了学生的探索兴趣和情感参与的热 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起到了一种悟情练语的作用。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有经验的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往往只 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 讲。”

6、这样做是给学生造成了知识的“空白” 。但笔者认为这种知识的“空白”只 是暂时性的知识 “空白”。留出的“空白”,从表面看来, 相对减少了传递的信息, 但客观上却促使学生主动接受信息, 并逐步学会获得更多信息的能力, 从而达到 对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学习语文的效率。二、“留白”不是毫无意义的“空白”1、思维引导要有“留白”意识思维是个很怪的东西, 像给田里秧苗灌水, 如果挖一道沟, 它肯定就顺 着沟流了, 自然很难流到甚至不能流到高处没开沟的地方; 但若不挖沟, 只需将 水引到田里,则什么地方都可能流到,过多的引导就像给学生思维挖了一条沟, 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语文课堂,该放手时就放手,把主动权交

7、给学生,给他们 搭建一个可以自由创造的舞台。文学理论中有这样一种说法: 作品主题往往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所 以我们在读文学作品时就应该从个性化多元的角度来欣赏领悟。 比如在挖掘丹 柯这一小说主题时, 我没有像以往那样强调从文章的主要人物入手, 而是多元 化解读小说,从各个角度切入。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非常地活跃。有的说“这一 小说告诉我们对英雄应当理解、尊重、感恩、爱护 ”,有的说“无论境遇怎样恶 劣,都要保持人的尊严, 否则人就会变成小说所描写的 “野兽”和“狼” 了。“有 的还说“从丹柯这一悲剧英雄身上我还读出了作为领导人应该做好思想工作, 协 调好与族员的关系,与族人成为合作伙伴关

8、系。”这就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 对主题的概括,很值得提倡。确实,每个人的生活阅历、价值观念的不同,每个 人感悟到的东西也会不同, 这就是小说主题的个性化感悟。 小说主题的解读和感 悟有着一个巨大的精神空间, 这才有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也正是 这样,伟大的小说才会有恒久的生命力。2、问题设计要有“留白”意识 只有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才利于教学思想与教学目标的实现。 所以问题要少 而精,避免多而乱, 更不时将原来的一讲到底变为一问到底, 而应设臵导向性的 课堂提问, 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测和讨论, 激活其相关知识, 使他们产生 强烈的学习愿望。目前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种现象: 问题

9、的设计过多、 过散、缺乏宏观上 的整合. 。一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学得稀里糊涂,本来一篇文质 兼美的文章被肢解得趣味顿无, 出现了教学效果收效甚微的尴尬局面。 那么怎样 才能扭转这一局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 “学习的最好最刺激,乃是对所 学教材的兴趣。”动机兴趣是引起行为的动力,有维持行为,指示方向的作用。 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要在问题设计 上下功夫做文章,让问题成为激发、引导、维持学生学习兴趣的接力棒。舍弃繁琐的一问一答式问题设计思路, 克服贪大求全的心理定势, 让课堂变 得轻松、简练。但是应该指出的是这种简练不是以牺牲课堂效率, 消磨课

10、堂时间, 损害学生思考为代价的简洁,而是建立在更高成次上的各类问题的整合,优化, 从宏观角度上整体地筹划全篇, 从微观的层次上寻找内在的联系, 从而找到那样 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点,来整体观照理解全文,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从而使合作、探究真正找到现实的土壤。笔者在教授 论语 选读之知其不 可而为之时,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由于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章节之间没 有密切联系,又是寻章摘句的,如果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分析 , 问题很多也很庞 杂, 容易分散学生的兴奋性导致学习疲劳,造成课堂效率的低下,我们不妨以题 目“知其不可而为之”作为打开全文的突破口,以“知其不可而为之”字来建立 一个问题体系:

11、(1) 联系前面学过的内容及本文的相关词句,指出“知其不可而为之”中 的“其”大体上指什么 ?(2) 联系文本,思考是什么东西让孔子在“知其不可”的情况下仍旧要“为 之”。(3) 孔子是在什么情形下仍坚持“为之”的?(4) 探讨“知其不可而为之”对后世的影响。通过以上四个问题的提问不仅避免了繁琐, 环环相扣、逐呈深入的问题设计 思路的运用, 不仅温故而知新, 而且又紧扣文本, 切实地把握住了学生的兴趣之 脉,同时,也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使教学显得简单、轻松, 内容充实有思想深度3、课堂提问要有“留白”意识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愤”“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

12、状 态前的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 。我们都知道,思维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种过程。但有时我们往往只注重结果, 而忽略了思维过程, 问题一提出, 就马上要求学生发言, 不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 间,只要学生说出正确答案就心满意足。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 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很多好处:可以让更多的学 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 可增加学生的信心,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可增 多发散性思维的成分; 可增加学生回答问题的多样性等。 若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 间,提问也就失去了价值。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留出思考的空白, 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时空。 学生有了充

13、分的时空自由, 才有可能针对问题积极思 维,主动探讨,他的思维过程才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展现。教师应设法创设质疑问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 “悱”状态,提高学 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 例如,学习祝福一文时, 笔者于无疑处生疑, 问: “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学生一愣。随后,笔者笑了,说: “在祥林嫂那个 时代,女人的地位很低,姓氏被世人忽略,只好跟着丈夫的姓。 ”学生这一愣, 正是“留白”价值的体现。4、提问方式要有“留白”意识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推新创新 教育,更是起始于问题,收获于问题。叶圣陶先生说过: “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 己读书,自己领悟。

14、”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 新方法。对此, 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问意识是 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传统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把培养学生如何发问、 如何思考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 予以重视,语文教改虽然大张旗鼓地进行了数十年,从一讲到底的“满堂灌”到 一问到底的“满堂问” ,课堂模式虽有所更新,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评 判者、先知先觉者的居高临下的角色未曾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时下随着新课程理 念的深入, 欣喜地看到好多老师开始重视学生的质疑, 并把质疑探究作为课堂教 学展开的依据, 鼓励学生在反复自读文本的基础上质疑问难, 比如常以这样的问 题激励学

15、生质疑探究: 读了本文, 你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令你最困惑的问 题是什么; 你认为文中最值得探究的问题是什么等等, 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特别 强调能感悟多少就说多少, 发现什么就交流什么, 看谁发现得多, 看谁的思维最 敏捷。能发现多少就说多少,不拘一格,给学生留下更多的自由空间;看谁的思 维最敏捷则具有挑战性, 大大调动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 大大引发了学生潜 在的创造动因。当然,学生的质疑问难有价值大小之分, 有的问题可能偏离甚至完全背离课 堂教学的内容和主题, 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评估和筛选, 但决不能臵之不理。 如果质疑归质疑,教学归教学,质疑和教学是“两条道上跑的车” ,那么

16、课堂教 学生成的机会便会失之交臂。5、教学语言要有“留白”意识有时无声胜有声。 教师讲课时语言要讲究含蓄, 不宜过于直露, 应该通过设 臵悬念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到问题之中; 教学停顿也是教学所必不可少的语言 变化方式,它所造成的暂时性的语言“空白” ,目的是给学生以咀嚼、回味已讲 内容的机会,便于进一步使“教”和“学”顺利进行。当然,教学中的“留白”应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地运用,不能为“留白”而 “留白”。如果教师留的“白”太多,或竟是一片毫无意义的空白,让学生无从 捉摸,则不能取得启发学生思维的效果。只有所留之“白”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 想像,生出“实”来,才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艺术,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 效性。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不同于以往课程的要求, 很重要的一点, 就是强调课堂 教学的有效性, 强调深入到学生的认知世界, 通过自主学习过程, 给他们深刻的 体验与感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学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