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957813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语文(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 Word版教学资源2012高考古诗词鉴赏专题训练一语文一、试题分析纵观2011年17套高考语文试卷,诗歌鉴赏的考点分布依然紧扣 考试大纲的要 求,以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赏析表达技巧、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态度,对作品评价的再 评价为重点。选材范围以唐、宋诗词为主,17套试卷有12套的鉴赏题材料出自唐宋诗词,而涉及宋诗词多达 9套题。有的省市还取材于自己省市的诗人作品,如山东、江西等,这不仅仅是巧合,也与作者命题的思路有关,大抵是为弘扬地方文化。有的省市试题也涉及其他 朝代的诗歌,如上海明月何皎皎,出自东汉古诗十九首;重庆渡江,出自明朝高 启的作品;福建晓至湖上出自清朝厉鹗的

2、作品;浙江蝶恋花出塞出自纳兰性德的作品。但这些作者及作品并不陌生,有的在中学课本中出现过,如高启、纳兰性德;有的作 家未见过,但所选的诗歌学生一般也能读懂,且篇幅短,(五言、七言)诗居多,词只有3首,往年考过小令、元曲之类,2011年不见。全国各省市选材均把握在学生能读懂的诗歌中,不在读懂诗的门槛上为难学生。从总体来看,诗歌鉴赏的分值有所增加,不少省市由原来的6分增加到8分,有的甚至增加到 17分。如江苏卷10分,全国新课标卷11分,辽宁卷11 分,北京卷17分。二、典型试题剖析(一)形象鉴赏类古诗词中的形象(意象),一般指抒隋主人公形象、诗人我”的形象和景物形象。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1

3、. 请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 这一艺术形象。2.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的形象?3. 诗歌中的景物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分析。解题步骤: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形象(意象)的总体特征和意义,并以此为“论点”,抓住形象的具体特点或个性特征,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论证。具体而言,回答这类题的步骤:(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基本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3)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描绘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效果。例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四川卷)怀天经、智老;因访之陈与义今年二月冻初融,睡起苕溪绿向东。 客子光阴诗卷里,

4、杏花消息雨声中。 西庵禅伯还多疴,北栅儒先只固穷。 忽忆轻舟寻二子,纶巾鹤氅试春风。(选自陈与义集校笺)【注】天经,姓叶,名德。智老,即大圆洪智和尚。诗中“禅伯”指大圆洪智,“儒先”指叶天经。(1)请简要概括诗中诗人的形象特点。(3分)【答案】诗人形象:情趣高雅、珍视友情、风流飘逸。【解析】作品的开篇写时间变化,一夜之间,春水已涨,尽向东流,顿生怀友、访友之 意。但笔意至此,先出一折,从自己写起。安于贫贱,甘手淡泊,在吟诗作赋的生涯中,看 到杏花春雨又送来一个春天,心中充满了顺适之感。自己如此,友人也是一样。所以下面写 到禅伯之多病,儒生之固穷。实则写已即写友,写友即写已,二者交相为用,互为生

5、发,以 见出心灵的相葜,见出溪涨思友的心理依据。 有了前面的铺垫,末二句就顺理成章地踏上了 访友的路途。至于见到友人后的情形,却全都忽略了,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但作者另有一 诗题为与智老天经夜坐;“残年不复徙他邦,长与两禅同夜缸。坐到更深都寂寂,雪花 无数落天窗。”其中对雪夜谈禅的描写,正可与此诗互相补充。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89题。(2011年安徽卷)琅琊溪【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0。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狼牙山。槎(cha) 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8.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达了作者

6、怎样的情感?(4分)【答案】这首诗描写了雪消溪涨、游客渡溪、山花随溪水流出等画面。表现了作者对琅琊溪美景的喜爱之情,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情怀。【解析】公元1045年(北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对琅琊山上的佳丽景点,非 常欣赏并有品评,写下了组诗琅琊山六题,题咏六处胜景:归云洞、庶子泉、琅琊溪、 石屏路、班春亭、惠觉方丈。这首诗就是其中之一。此诗开头两句描绘冬去春来,雪融水涨 的画面,并写了游人们为欣赏这美丽的山水而渡溪过桥的情景。结尾两句从溪水飘落花来写溪流之源头,因见有山中落花从水上流出,源头当在山中无疑。 以眼前所见(实写)推写未见之源头(虚写),虚实结合,有暗示美景更在山中幽深

7、处之意。例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11年重庆卷)渡江【明】张弼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用。(2分)【答案】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解析】沙鸥,是诗人们常常用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 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本诗也是如此,用沙鸥的到处飞翔衬托作者的 孤单漂泊。(二)语言鉴赏类这一题型考查的是对诗歌语言特色

8、或“炼字”技巧的鉴赏。语言特色是诗歌“面”的考查,“炼字”是“点”的考查。语言特色让考生品味并分析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炼字方面考查一般要求找出诗歌用得最好的一个字词,说明其妙处;或提供两个字词,要求说出哪个更好。考题中常以这样的方式出现:1.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或分析该诗语言风格。2. 未指定鉴赏字词。如颈联或颔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3. 指定鉴赏字词。如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某字和某字哪个更好?为什么?解题步骤:语言风格这类题要分三步来回答:(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

9、者怎样的感情。“炼字”题答题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指明哪个字用得好(如是“比较鉴赏型”,贝肿旨出哪个字用得更好,如是“指定鉴赏字词类”,可省略该步骤)。(2)指出采用的是哪一种修辞手法,然后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并把该字词放人原句中,展开联想,加以描述。(3)说明该字在全诗中起到的特别的表达作用。例1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2011年天津卷)骤雨【宋】华岳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西北。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四库全书(1)第三、四句“卷”“吼”两个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简析。(2分)“吼”从听觉角度,写出【答案

10、】“卷”从视觉角度,写出了骤雨袭来时的迅猛态势。 骤雨声势之大。【解析】此诗写夏日暴雨景象,以三个场面突出描写雨势之骤。一、二句说乌云尚在牛身后,但大雨已经打翻了牛前的水车车轴。此种雨在云先的奇特景象,表明雨势之急猛,有急促突发之感。三、四句写山洪暴发的情景。 用“十万军声”写大雨中山洪倾泻奔吼的声势, 创意颇新。五、六、七句由牛引出牧童,在溪流猛涨时骑牛过溪,又急又慌。末句写山雨骤 歇,雨后日出,周围山色更加苍翠。全诗多用口语,笔势雄健,富有生活气息,显示其诗风 的粗犷豪放。作者巧妙地把风雨骤至之场景提到开头,突兀而起,使人惊心动魄。“泼浓墨”,喻云色之黑;“翻车轴”的“车”是水车,水车戽水

11、,轴翻水涌,发出声音,这里用以形容风雨 之声。一以喻色,一以喻声。一以写暴雨将至未至,一以写风雨已经到来。而两者相距,只 有牛头牛尾之间,突出了夏雨特征。三、四句进一步用多种比喻写风雨之势。“顷刻”言来势之猛,“十万军声”状雨声之壮。“怒涛”“卷”上“沙滩”,借潮水之汹涌,一喻雨势奔腾。“军声吼”如“鸣瀑”, 以“鸣瀑(瀑布)”喻“军声”, 又以“军声”喻风雨之声。后三旬是补笔。“溪西”应指西南,“溪北”应指西北, 即修辞学上所谓“互文”。牧童迎着风雨向西南走,故牛头已经下 雨,而牛后还只是乌云。点得清楚,补得必要。尤妙的是第四句忽又一转,写出雨晴山绿, 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观。例2阅读下面的

12、古诗,完成题目。(7分)(2011年湖南卷)春暮西园高启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答案角度提示】从语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的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 “过” “知” 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当。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联系写景状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从表达技巧的角度: 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 点。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 园”的用意。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解析】全诗语言清新自然,通畅流转,用词精当,其中尤以“

13、满、过、知”三字最为 精妙。首旬“绿池芳草满晴波”,“晴波”即相光,“满”宇则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暮春时节雨水较多,难得的旭日普照的春景让作者满心喜悦。次句“春色都从雨里 过”,点明春天的气候特点, 而一个“过”字点出时令已至春暮,一切美好的春景也行将在绵绵春雨中成为过去,留恋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三句“花落尽”进一步说明已是暮春时节, 前面着一“知”字,则表明“花落尽”乃是作者的推测,此处虚写使文章意兴盎然,充满生活的情趣,且顺利引出下旬作者作此推测的依据。本题选用一首体制简短的绝句,在诗句理解上难度并不算大。作者高启,是“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并有“明代诗人之冠”的美誉。设题上与往年

14、不同,角度(不外乎四个:形象、语言、技巧、情感)任选,开放度极大,是本套试卷的亮点之一。它不再是“问什么答 什么”,而是“想答什么答什么”, 给了考生答题的充分自主权: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考题。但要注意,一道7分的题,在回答时一定要有得分点意识,做出来的答案,要有给你更 高分数的理由。一般来说,一点最多2分。一道7分的题,-二般不能少于3点;所以要想方设法挖掘得分点,去获取更高的分数。最好采用总分结构,条分缕析。例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2011年湖北卷)登城望湖楼晚景刘敞苏轼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壮观应须好句夸。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

15、水墨图。电光时掣紫金蛇。(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答案】刘诗用“雨映寒空半有无”作为背景,用“浅深山色高低树”作为主景,虚实结合,浓淡配置,相互映衬.描绘出“一片江南水墨图”的优美画面。苏诗描绘的是由疾风、 骤雨、雷电所构成的壮美景观,“横风吹雨”“电光时掣”先后出现,中问插入“雨过潮平”的短暂平静,跌宕起伏,更凸显其壮观。【解析】登城是一首登楼野望之作。首句写秋日“微雨”,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因此,从“雨映寒空”人手,再用“半有无”加以细致描写,就细致真切地传达了秋日微雨之神。至于在“空”前着一“寒”字,则是为了表现秋雨生寒的清冷之感。次句写“登城”。“重楼闲上”即“闲上重楼”。这个“闲”字既表明诗人并非第一次登临此处那样会心情迫切, 不会着一“闲”字;又暗示他亦非劳人迁客一一那样会侘傺无聊,不可能“闲上”。而主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