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又一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标准出炉!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913901 上传时间:2023-07-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刚刚又一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标准出炉!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刚刚又一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标准出炉!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刚刚又一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标准出炉!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刚刚又一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标准出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刚刚又一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标准出炉!(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刚刚又一个国家级医学中心建设标准出炉!9月5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发布关于印发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及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设置标准的通知,对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创伤医学中心的建设立下了“金标准”。鼓励综合性医院建设创伤中心2018年7月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创伤救治能力的通知。通知支持救治能力较强的综合性医院开展创伤中心建设,合理布局创伤救治网络。同时,出台的还包括创伤救治体系服务流程创伤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和创伤中心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等。1加强以创伤中心为核心的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通知指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设置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在设区的市

2、,以区为单位,结合医疗资源布局,依托创伤救治能力较强的三级综合医院建立创伤中心,联合急救中心建立城市创伤救治网络。在县域内,依托创伤救治能力较强的县级医院建立创伤中心,联合急救中心建立县域创伤救治网络。其他医疗卫生机构根据服务半径、创伤患者救治需要,作为创伤救治点加入创伤救治网络。提升创伤救治相关专科医疗服务能力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加强院前急救、急诊科、骨科、普通外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胸外科、颌面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输血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介入放射学专业等创伤救治相关临床专科建设,建立多学科创伤救治团队,提升创伤救治能力。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内应当建立统一规范的院前院内创伤分级预

3、警机制、救治流程、信息共享机制,逐步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信息的互联互通。主要发挥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设置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发挥其在严重创伤诊断与治疗、高层次创伤医学人才培养、高水平创伤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应对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等方面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地方各创伤中心要加强与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创伤医疗中心在创伤尤其是严重创伤救治方面的区域协作、技术协同、学术交流,推广适宜、高效的创伤诊疗技术和理念,共同带动全国和各区域创伤医学发展、创伤救治综合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建立国家级创伤中心的管理“金标准”创伤

4、中心建设与管理指导原则(试行)指出,对于需要紧急救治的创伤患者,实施先救治、后付费。经院前急救中心(站)救护车转运和基层转诊的严重创伤患者,到达医院后直接送达创伤复苏单元、重症监护室,必要时可直接送达手术室。文件要求,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才能有资格建设创伤中心。1创伤中心须成立由院长或分管医疗业务的副院长负责,相关科室和管理部门参与的创伤中心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明确工作制度并负责创伤中心的日常管理。2成立严重创伤和多发伤的综合救治团队,并按照创伤相关疾病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制定各类创伤相关救治预案和工作协调机制。3与所在地医联体机构、院前急救中心(站)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签订创伤

5、患者协同救治协议,建立分工协作机制。4建立专人负责的创伤患者信息登记制度、诊疗数据记录、随访、健康宣教制度,并定期对创伤患者诊疗过程进行随访、统计、分析,总结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加强患者安全的措施。此外,文件还对创伤中心的医疗质量控制列出了详细指标。制定国家级创伤医学中心建设的金标准”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有全国领先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全国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配套设施完善,创伤救治相关的诊疗科目齐全,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具有能够满足医疗、教学、科研所需的医疗设施、设备,且有相对成熟合理的创伤中心运行机制。而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有区域领先

6、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水平,具有较为丰富的严重复杂创伤救治经验,在区域创伤救治体系建设中处于引领地位。以下是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和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差异对比:建设国家创伤区域国家创伤医学中心项医疗中心目()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一)创伤中心实体化,规模满足功能定位,具备独立的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展经费;创伤复苏单元、创伤病房、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和相关专业固定的医务人员,医院每年向创伤中(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心投入一定的建设发

7、展经费;撑科室(专业)的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基包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二)建立创伤综合救治团队,由核心科室(专业)和支本诊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撑科室(专业)固定人员组成,其中核心科室(专业)包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括普通外科、神经外科、骨科、泌尿外科、胸外科、急诊条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精神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件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科;支撑科室(专业)包括心脏大血管外科、烧伤科、整形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

8、腔科、精神(三)所在城市为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城市,医院应当为国科、康复医学科、介入放射科、中医科、输血科等;家航空医疗急救试点医院,能够承担国家级创伤规范化救治培训任务;(三)核心科室(专业)与支撑科室(专业)中获得的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1个。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分别刃个。(四)核心科室(专业)中获得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5个,教育部重点学科之个。医疗服务能力国家创伤医学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项关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应当具备常见创伤、严重创伤和创键技术。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将科研成果向临床伤并发症的综合诊疗能力,掌握严

9、重创伤救治所涉及的各转化的能力,引领我国创伤医学发展。已初步建立全国性项关键技术。具备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具有将科研成的创伤救治网络或创伤医联体,建立以综合医院为核心的果向临床转化的能力,推动区域内创伤医疗救治的规范闭环式区域性创伤救治体系,推动我国创伤医疗救治的规化、标准化发展。范化、标准化发展。教学承担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工承担院校医学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医学教育工能作,教学能力与硬件设施能满足教学需求。作,教学能力与硬件设施能满足教学需求。力拥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及科研平台、省部级及以上创伤相拥有高水平的科研人才和科研平台,省部级的创伤相关重关重点实验室,曾获

10、得国家级创伤相关研究课题。有组织点实验室,曾获得省部级以上创伤相关研究课题。曾经或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的经验,具备开展国际多正在参与全国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具备开展全国科中心临床研究的能力。在创伤相关的临床研究、科研成多中心临床研究的能力。在创伤相关的临床研究、科研成研果、技术转化、科研影响力方面,在全国发挥引领作用。果、科研影响力方面,在全国处于先进水平。能力具有国内一流的科研及转化平台,具备整合基础研究、临具有区域内一流的科研及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具备整合基床研究及成果转化的能力,有建设成为国际水平的创伤医础研究、临床研究及成果转化能力,有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承担主要公益性任务情况学研究中心的基础和条件。(一)推动严重创伤规范化救治及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挥辐射带动作用。(二)建设创伤救治网络。(三)承担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任务。(四)承担政府任务和社会公益项目情况。(五)开展创伤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的创伤医学研究中心的基础和条件。(一)参与创伤救治体系建设,推动区域内创伤医疗救治水平发展。(二)承担国家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援救治任务。(三)承担政府任务和社会公益项目情况。(四)开展创伤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工作。ENDCHCC2020全国医院建设大会专题动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