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6911615 上传时间:2022-09-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清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清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清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清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清代前期,中国的茶叶生产有了惊人的发展,种植的面积和产量 较前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茶叶更以大宗贸易的形式迅速走向世 界,曾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市场。茶进入了商业时代。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馆行业最为鼎盛的时期, 各类茶馆遍布城乡,数不胜数,蔚为壮观,构成了近代绚丽多彩的 茶馆文化现象。清代我国城乡各地茶馆遍布,专卖茶叶的商店、茶庄、茶行、茶 号也纷纷出现,杭州翁隆盛茶号创建于1730年,以专售三前摘翠 (春前、明前、雨前)的西湖龙井茶而极负盛名,上海汪裕泰茶号则 以专售安徽的红茶、绿茶而闻名。清代的统治者,尤其是康熙、乾隆皆好饮茶。乾隆首倡了新华宫 茶宴,每年于元旦后三日举行。

2、仅清一代在新华宫举行的茶宴便有 六十次之多。这种情况使得清代整个上层社会品茶风气尤盛,进而 也影响到民间。清代前期,中国的茶叶生产有了惊人的发展,种植的面积和产量 较前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茶叶更以大宗贸易的形式迅速走向世 界,曾一度垄断了整个世界市场。茶进入了商业时代。清代是中国历史上茶馆行业最为鼎盛的时期, 各类茶馆遍布城乡,数不胜数,蔚为壮观,构成了近代绚丽多彩的 茶馆文化现象。清代我国城乡各地茶馆遍布,专卖茶叶的商店、茶庄、茶行、茶 号也纷纷出现,杭州翁隆盛茶号创建于1730年,以专售三前摘翠 (春前、明前、雨前)的西湖龙井茶而极负盛名,上海汪裕泰茶号则 以专售安徽的红茶、绿茶而闻名。

3、清代的统治者,尤其是康熙、乾隆皆好饮茶。乾隆首倡了新华宫 茶宴,每年于元旦后三日举行。仅清一代在新华宫举行的茶宴便有 六十次之多。这种情况使得清代整个上层社会品茶风气尤盛,进而 也影响到民间。茶类新发展宋元时期,除贡茶仍然采用团饼茶外,散茶在民间俗饮已经得到 了较广泛的普及。但明朝初期,贡茶仍然采用福建的团饼,后来,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进贡团饼茶太重劳民力,决意改制,下令罢 造龙团,改进芽茶。明太祖的诏令,在客观上,对进一步破除团 饼茶的传统束缚,促进芽茶和叶茶的蓬勃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 作用。明朝茶业在技术革新、各种茶类的全面发展以及名茶的繁多 上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色。技术不断完善据有关资

4、料显示,明清时期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不少新的茶 叶生产加工技术。有如明末清初方以智物理小识中记到种以多 子,稍长即移。说明在明朝,有的地方除了直播以外,还采用了育 苗移栽的方法。到康熙年间的连阳八排风土记中,已有茶树插 枝繁殖技术。此外,在清代闽北一带,对一些名贵的优良茶树品种, 还开始采用了压条繁殖的方法。在茶园管理方面,明清时期在耕作施肥,种植要求上更加精细, 在抑制杂草生长上和茶园间种方面,都有独到之处。此外,在掌握 茶树生物学特性和茶叶采摘等方面,在明清时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和 发展。从制茶技术看,元代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虽已完 整,但尚粗略,明代时,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

5、法。品类多样化由于工艺技术的改进,各地名茶的发展也很快,品类日见繁多。 宋代时的知名散茶寥寥无几,文献中提及的只有日注、双井、顾渚 等几种。但是,到了明代,仅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 今茶名就有97种之多,绝大多数属散茶。明清两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它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包括黑茶、花茶、青茶和红茶等。青茶,也称乌龙茶,是明清时首先创立于福建的一种半发酵茶类。 红茶创始年代和青茶一样,也无从查考,从现存的文献来看,其名 最先见之于明代中叶的多能鄙事一书。到了清代以后,随茶叶 外贸发展的需要,红茶由福建很快传到江西、浙江、安徽、湖南、 湖北、云南和四川等省。在福建地区,还形成了工夫小种、白毫、 紫毫、选芽、漳芽、兰香和清香等许多名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