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时作业十七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6909462 上传时间:2023-04-1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课时作业十七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课时作业十七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课时作业十七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课时作业十七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生物课时作业十七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课时作业十七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课时作业十七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含解析苏教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分层作业(十七)(建议用时:40分钟)基础达标练1下列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向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若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的真菌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B题干中萤火虫通过闪光识别同伴体现了物理信息的作用;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急速起飞,扇动翅膀强调了特殊的行为,体现了行为信息的作用;植物根系分泌的是一种化学物质,体现了化学信息

2、的作用。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B在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与细胞、个体与个体、种群与种群之间传递C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捕害虫也属于信息传递B多细胞生物体内细胞间的信息传递是个体内的信息传递,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范畴;信息传递对于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进行、种群繁衍、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性引诱剂的使用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3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依据兔留下的气味来猎捕后者,兔同样能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躲避追捕,这说明()A生命活动的进行离

3、不开信息的作用B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信息传递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D生命活动的进行、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C分析题干可以判断,信息传递能调节兔与狼之间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4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而物质循环是反复出现、循环流动的,信

4、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5某地区常年栖息着30万只鸟类,其中灰椋鸟占了最大优势,数量达10万只之多。灰椋鸟是农林害虫的天敌,喜好群体活动,常集结成庞大的鸟群在天空盘旋,形成壮观的风景。该地区为打造灰椋鸟品牌,计划在林区大规模清除其他树种,并改种灰椋鸟喜居的树种,欲招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该计划的实施将使该地区()A灰椋鸟种内竞争必然减弱B鸟的种类必然增加C农林害虫数量必然大幅度上升D生态系统的结构必然发生变化D种植单一树种会使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减少,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变得简单,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生态系统可能会遭到破坏,D正确;单一树种使害虫种类减少,进而使以害虫为食的鸟类减少,B错误;招

5、引20万只以上灰椋鸟,必然会使农林害虫的数量减少,C错误;灰椋鸟数量增多,导致其种内斗争增强,A错误。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控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C某营养级生物种类增加时,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C在森林中,当害虫增加时食虫鸟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就受到控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A正确;负反馈调节在生

6、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某营养级生物种类增加时,不一定能增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如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生态平衡,C错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迅速丧失,D正确。7下列关于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B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C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和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D地球上全部的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相同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

7、越高;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相反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但恢复力稳定性差。8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引起部分水蚤死亡,加重了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关于上述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早期不属于负反馈,后期属于负反馈B早期属于负反馈,后期不属于负反馈C早期、后期均属于负反馈D早期、后期均不属于负反馈B一个过程的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个过程,称为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加强,就叫正反馈调节;如果是使这个过程减弱,就叫负反馈调节。在该池塘中,早期,藻类的增多导致水蚤增多,结果使藻类减少,故属于负反馈

8、调节;后期,水体污染,导致大量水蚤死亡,从而使水体进一步污染,故属于正反馈调节。9下列关于小生态瓶设计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瓶制作完成后,应避免安放在阳光直射处B生态瓶中只放入河水和小鱼,也可构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C生态瓶中的生物之间最好不存在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D生态瓶制作完成后,一般要避光存放A生态瓶应放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还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瓶内生物。生态瓶中只放入河水和小鱼,缺乏生产者,不能构成一个微型生态系统。生态瓶中的生物之间最好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10某小组的同学准备制作一个生态瓶,为使它较长时间保持稳定,一位同学提出了如下几点建议,你认为不合适

9、的是()A所用瓶子应是透明的,以使瓶内生物得到充足光照B瓶内生物应包含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瓶内绿色植物越多越好D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存在营养级上的联系C生态瓶必须是透明的,以便给生态系统输入太阳能;瓶内生物应包含生态系统必须具备的成分,如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瓶内绿色植物应该适量,并不是越多越好;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存在营养级上的联系,以进行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11招潮蟹是生活在海边的一种甲壳动物,每到繁殖季节,雄蟹就会挥动红色的大螯吸引雌蟹,不同的招潮蟹挥螯的方式不同,如下图甲、乙两种招潮蟹。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上述招潮蟹的挥螯行为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_信息。(2)这种求偶行

10、为的产生与体内分泌的_有直接关系。(3)上述实例表明,生物种群的_离不开信息的传递。(4)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森林中,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上述描述中涉及的信息有_。同时可以知道,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_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_。解析招潮蟹的挥螯行为是一种求偶的行为信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绿色”属于物理信息,气味属于化学信息,行为特征属于行为信息,这些信息可在不同生物之间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1)行为(2)性激素(3)繁衍(4)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种间稳定12某生物

11、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1)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取三个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瓶,分别标记为A、B、C;在A、B、C瓶内加等量的水,C瓶加少许河泥;选大小相似的同种小金鱼,在A、B、C瓶中各加入1条,并在B、C瓶中加入等量的金鱼藻,都用橡胶塞塞紧,然后放在散射光下。(2)记录结果如下表所示。瓶号ABC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天31125A、B、C瓶相比较,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_。B瓶和C瓶相比较,B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说明_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A瓶和B瓶比较,B瓶存活时间较长,说明_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该实验说明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

12、_。(3)请继续设计实验,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方法步骤:第一步:取相同体积的无色透明瓶作为D瓶,D瓶的设计处理应该与_瓶作对照。第二步:_。第三步:观察记录瓶中金鱼生存的时间。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_。解析(2)识图、分析题意可知,A、B、C具有的相同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水、温度、空间等。B瓶无河泥,C瓶加入了河泥,B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较短,河泥的作用是提供分解者和少量无机盐,说明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A瓶无金鱼藻,B瓶有金鱼藻,B瓶中的金鱼存活的时间长,说明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该实验说明与生态系统稳定性密切相关的因素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

13、者。(3)若探究光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则设置D瓶与C瓶对照,C瓶置于光照条件下,D瓶置于黑暗条件下,其他条件均与C瓶相同;D瓶内的金鱼藻不进行光合作用,不能释放O2,还会进行细胞呼吸消耗O2,使得金鱼死得更快。因此推测最可能的实验结果为C瓶内的金鱼存活时间最长,D瓶最短。答案(2)光、水、温度、空气等分解者生产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3)CC瓶置于散射光照下,D瓶放于黑暗环境中D瓶内的金鱼生存时间短于C瓶内能力提升练13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C就生态

14、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B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的蜘蛛种群密度应采用等距取样法;杂食性鸟类食物种类大于其他食物鸟类,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生态系统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和数量;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捕食和躲避敌害,向异类传递物理信息。14两个不同生态系统在同时受到同等强度的干扰(a)后,其结构和功能的曲线变化情况如图,由图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同等强度的干扰下,乙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甲强B同等强度的干扰下,若乙生态系统干扰提前,则B点左移C若甲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增大,则C点右移D乙生态系统B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D从图中可看出,甲、乙两个生态系统受到相同干扰后,甲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所需要的时间长,波动范围大,说明甲抵抗力稳定性低,乙抵抗力稳定性高,A项正确;若乙生态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