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教育总结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908799 上传时间:2023-08-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族精神教育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民族精神教育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民族精神教育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民族精神教育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族精神教育总结(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民族精神教育总结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总结根据_区教育局_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_精神,张格庄中心小学高度重视,及时行动,将_月的工作重点放在弘扬民族精神,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张格庄中心小学校园规则上。现将活动总结如下:一、强化领导,保证活动顺利开展。中心小学成立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实施方案,精心策划、求真务实,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摆上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确保活动扎实有效的开展下去。二、加强宣传,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良好氛围。1、抓好宣传,形成良好开端。_月初,中心小学全体师生举行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启动仪式。向全校同学提

2、出倡议:热爱祖国、遵守校园规则,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外做个好公民。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立志做新一代的好少年。让民族精神的种子在学生心中播撒、生根、发芽。2、利用好宣传阵地,营造浓厚校园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橱窗、板报等宣传阵地,系列刊登、宣传“抗震救灾英雄少年”事迹,阐释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阐释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态度,热爱科学,勤奋学习,追求真知,营造了弘扬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三、开展活动,使弘扬民族精神成为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1、发挥主阵地作用,各科教学渗透民族精神教育。中心小学号召教师认真实践课改新理念,教书与育人并举,把弘扬和

3、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等学科,要充实体现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使学生的心灵世界从小受到民族精神的人文滋养。2、统一观看开学第一课。知识守护生命。中心小学认真开设好安全教育必修地方课程,把安全演练作为安全教育的常规内容来抓,形成科学化、制度化、系统化的教育环节。新学期刚开学,全体师生在电视机面前和全国中小学生一起上了开学第一课,学习了由“明星教师”讲述的逃生知识,了解了守护生命的十大黄金法则。上完“第一课”,师生们感想和收获很多,学生普遍学会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老师更加感觉到了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方针,学会了如何发现孩子们

4、身上的潜能,并帮助他们加强训练,在需要的时候才能有所发挥。3、学知识,谈体会。全体师生都撰写了学习心得体会,认识到“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的品德是当代学生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学生健康成长应该具有的宝贵品质。明白了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气馁,不惧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心中有他人、心中有_;在各种环境下,勤奋学习、快乐生活、全面发展。4、开展系列读书活动。利用学校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了读古今反映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的好书活动,同时各班级利用预习时间大唱革_歌曲歌唱祖国,从好书、好歌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弘扬民族精神。以此使学生明确民族精神的内涵,了解民族

5、精神的具体内容,受到民族精神教育。中心小学将在_月份举行歌唱祖国合唱比赛。5、体验“四美”活动。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与体验教育结合起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和技艺,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和传统美德。一是体验“美在话语”,二是体验“美在文中”,三是体验“美在行动”,四是体验“美在歌声”。6、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塑造学生美好的人格,把对学生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活动中抓好“三个字”:一是抓好一个“读”字。二是注重一个“讲”字。三是落实一个“做”字。学生们从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学会了爱国、学会了勤奋、学会了守信、学会了礼貌7、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活动。根据民族精神要求,贯彻实施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张格庄中心小学校园规则,进一步丰富日常行为规范“示范学生”的要求,定时评选示范学生。宣传示范学生经验,提升学生行为规范水平。经过系列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生普遍经受了一次民族精神的洗礼。坚强勇敢、团结互助、乐观向上、不畏艰险、不屈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等伟大的民族精神印刻在所有的师生心中,并将发扬光大。弘扬民族精神将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长期工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