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大师-大前研一DOC6(1)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908607 上传时间:2022-08-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48.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策略大师-大前研一DOC6(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策略大师-大前研一DOC6(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策略大师-大前研一DOC6(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策略大师-大前研一DOC6(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策略大师-大前研一DOC6(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策略大师-大前研一DOC6(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策略大师-大前研一DOC6(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我一生钦佩的人很多,但其中日本人却很少。今天要跟大家介绍的大前研一则是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可以说是我的偶像。我没亲眼见过大前本人。只在媒体(新闻和光盘中)看过。钦佩他的理由,实在是我们二人有些相似之处:都是主修工程科,然后做管理的工作都是担任企业咨询工作都在写文章都当老师对周遭事务抱着高度的兴趣喜欢“改变”二人都“瘸”(大前有一阵子因骑摩托车受伤,瘸了好一阵子)当然从层次和内涵来说,我是完全无法和他相比的。他像是在九重天上,而我才是娃儿起步,万万不能相提并论的。举个例说,他今年未满70,却已出书近70本,平均一年写

2、一本书,这是何等功力。初识大前,就是看他的书。大约在20年前,那时我和日本人做生意(我基本上对日本人从内心里就有意见的。除了战争情结,还有他们到其它国家的“吃”相太难看。不过和日本人做生意,则比和西方人、和自己国人,要好多了。如果用二句话统括日本商人,我会说他们:实在,讲信用。)对方送了我一本书:The Mind of The Strategist: The Art of Japanese Business策略家的思维日本企业经营的艺术是英文版的。这本书对日本人,尤其是日本的生产策略(制造、科研、还有新产品),做了一步一步系统的介绍,并且告诉读者,在每一个环节所需要考虑的因素,内容很实在,因此

3、读起来很顺。(不像美国书,老谈一些个人的和成功者的经验,让人难以捉摸、判断)。相较起来,这本书还不如说是日本企业新产品开发的作业手册还更恰当。听日本人说这本书在日本,是理工本科生毕业前的必读书目,可以想象它对日本企业的影响之深。对我而言。则透过这本书可以了解到日本的生产系统与思维方式。和日本人谈生意、说产品,照这本“Bible”去走。大家都有共同语言,问题容易解决。20年前,不知道作者叫“大前研一”,只知道是一位在美国读书的日本人,叫“Kenichi Ohmae”,是位博士。真正听到大前的名字时,他已经是麦肯锡顾问公司的大老板了。到后来去竞选东京都知事,书生从政,本也是爱国忧民,我们且看他的这

4、一生。他是1943年(战争即将结束)生于日本的福冈。因此他是新教育制度的日本人。大学本科是日本早稻田的工学部。东京工业大学研究所原子力工学科硕士。后来进入美国读书,拿到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仍然主修原子力工学,学成后即返回日本。1970年(27岁)进入日立制作所(Hitachi)担任核能开发部的工程师。二年后进入日本麦肯锡(Mckinsey)咨询公司日本分公司。因不谙管理事务,被美籍同事讥为“公牛身上的乳房”没有用的人。三年后(32岁)大前的一日薪资(再次强调是“日薪”)所得破天荒的到达一万美元(这是在70年代中期),令人瞠目。1979年升到麦肯锡日本分公司的总经理。1981年担任麦肯

5、锡总公司的董事(Director)及亚太分公司的老总。1992年,因关心政治,成立了政策市民团体“平成维新之会”,93年成立了“一新塾”1995年从麦肯锡退休,当年竞选东京市长失利。1996年在美国史坦福大学任客座教授。1998年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政策学院共同成立 Ohmae & Associates咨询公司,并任执行董事。创办企业创业人养成学校Attackers Business School (ABS),并自任校长。1980年代早期,曾协助台湾的“中华航空公司”作经营诊断,并设立麦肯锡的台湾分公司。他是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的国家级顾问,在亚洲人脉丰沛。著作等身,超过70本目前还是

6、“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新闻周刊”、“哈佛商业评论”、“华盛顿邮报”、“日本时报”以及其它多家出版媒体的“常”期撰稿人,被西方人公认为纵横于东西文化与管理的资深顾问与策略大师。英国经济学人誉其为当今全球五大策略家之一。最新的报道是,他在台湾作二小时的演讲,报名门票合美金170元,有3000人购票入席而满座(有时很不了解台湾人,二小时,170元美金,能听到什幺样的内容,还不如用同样的金额,买大前的五本书。仔仔细细读来的有效。)当然,以上的内容,并非完全让我钦佩他个人之所在。大前让我佩服他的地方,还是他对人生的热爱,对事情的洞悉程度,还有他独特做事的方法和毅力。一个人如何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完

7、成这幺多的事情,而且研究涉猎之广,让人结舌。我们也用条例的方法,看看他的成功秘诀:不后悔对所做的任何决策,不回头再去做利益评估。只往前看。当时离开日立,是放弃所学(他从大三到MIT的博士都一直研究原子炉的设计)。进入麦肯锡是完全不同的领域;退出麦肯锡,投入政界失利,完全没有一点“可惜”的心理。他说:“我有一个经验,不要想很可惜,而要随时都重头再来的勇气。想到可惜,人生就失败了一半。”勤奋当他进麦肯锡时,是个完全的门外汉。下定苦心与工夫。研读大量的信息,白天工作从事翻译和答复、咨询市场专业,每天搭晚上10点48分的电车回家。周六,周日也到公司报到。研究过去的咨询案例。如此才了解了,也步进了经营问

8、题的门槛。锻炼自己跟一般理工科的年青人一样,大前原来也是害羞,在人前不会说话,不知所措的。为了克服个性上的障碍,大前借用录音机锻炼自己,他假想自己正在对大公司的老板或是外国客户做演示,在录音机上练习,日文、英文全来。然后反复地听、改、再练,一直到自己认为满意为止(这不是我们在上演示技巧时就常建议大家的方法吗?不过那时的大前没有录像,不知他的形体语言是如何锻炼的?)类似这种演示技巧锻炼,大前不断地用他自己的独特方式挑战自己,比如说:思考挑战 他在每天的通勤(搭电车)时段里,对任何事物都保持高度的兴趣,他把每天看到的第一个广告,就当成当天的功课。比如说,他看到的是蛋糕的广告,他就假设他要去向蛋糕公

9、司的主管去做咨询演示。因此在思考该用什幺信息、什幺目标、什幺方式来达成这种任务。如此日复一日,训练出他自己完整的思维逻辑,这种思考习惯,大前一直没有停过。事实上,他已经培养出一个车站接一个车站更换主题的快速思考能力(下一个车站有下一个新的广告出现),他说:“要训练出对顾客提出的问题,马上能在脑子里分析,找答案的迅速反应能力。”养成记录的习惯 在麦肯锡的第一年(时年30岁出头),他把经验所学全部写在笔记本上(他本来就有记录大小杂事的习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家杂志社,愿意为他出书,将这些杂记整理付梓,一卖十六万册,一时名声大噪,演讲邀约不断,一年几百场,带给公司大批的顾客,再由此走入国际到海外

10、演示日本式的经营管理,自此平步青云。 (反思国内的年青人,如果在三十岁有了像大前的成功经验,几乎会毫不考虑地离开麦肯锡,自立门户。殊不知,如此就葬送了新知识、新视野的源泉。针对于此大前说现在已经不是白手起家的时代,个人再努力,也打不过既有的大企业。不过他也说大企业在信息时代也变了。以前有General Electric/GE、General Motor/GM,但是现在就不可能有一家General Internet,这一段话颇堪思考。) 魔鬼的十五年 大前把一个人的35岁到50岁,称作是“魔鬼的十五年”,因为35岁的人大多进入公司有十年以上的年资(或工作经验),工作熟练以后,即不求知识上的上进,

11、只会消极于公司里的政治或人际关系,自我发展停顿,他说这是人生十五年的魔鬼年代,直到退休。相对于此,他提倡: 提升个人的价值 他说要当“知识白领”,不能靠政府,不能靠企业,只有自己提升自己。他说: “不做知识的懒虫”,投资自己,提高自己的附加价值,培养自己不论处于什幺情况下,都能存活的本领。我们可以在上班的时间动脑筋改善自己的工作领域,然后利用下班时间充电。 “不给自己设限”,他说公司里的“职务说明书”,事实上有碍于知识白领的培养,他给年青人的建议是“三十岁以前失败三次”。因而提出 “不要怕犯错”,重点要有勇气重新开始,他说没有失败过的人和企业,想法一定僵硬。他说失败才是最好的历练。你同意他的说

12、法吗?我同意。我们办教育、做培训,不光只谈成功经验,去体会一下错误决策,去尝试一下失败,或许成长更快。 “不挑工作”,他说他这一生面试过几千人,他说成功的人和不成功的人,只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差别:那就是成功的人不论什幺工作都不挑,不会计较,不会去挑选工作,而是会积极地去做,他说:“只要站在顾客的立场去思考,去学习,就能成功。”经常写作这是我个人最佩服之处,他如何完成写作与写作计划呢?很有意思:他每年先选一个主题,范围极为多元(翻看他的著作目录,几乎无行不入,无题不谈),举凡税法、金融、经验、国家(如谈中国)、管理、个人成长都有(在此特别介绍:全球化和无国界The Borderless World

13、都是大前首先提出的),他把他的写作主题和想法,写在圣诞卡、贺年卡里,告诉全球的亲朋好友,他的写作目标,给自己一些压力,然后从各个可能的途径,给自己找到第一手信息,然后合成一本书,如此持续二十年,累积了不少跨行知识。在写作中,他是第一个预测前苏联将解体的学者。大前研一的著作等身,共出版70余本书,跨越日、美二大市场,近年的著名之作包括(指美国版) The Invisible Continent:Four Strategic Imperatives of the New Economic看不见的新大陆,2001 The Borderless World: Power and Strategy in

14、 the Interlinked Economic无疆域的世界,1999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es民族国家的终结,1998今天我们在这里暂时不谈大前的策略与论点,仅就他个人生活的一些点滴与大家分享。如果您对他的管理策略有兴趣,我们可以稍后再谈。前面说过,他在各地人脉丰沛,与各国政要均有来往,他自认自己的户籍是“世界”,他说他是一个世界公民,贯彻他的“无国界”理论。他对日本人的批评很“不日本”,他说日本人很平均,没有高手,没有低手,包括政治人物在内(他说日本的政治人物如果太厉害,就不会被推举出来,被推举出

15、来的,只要他不会做什幺就好了。哈!)他说日本人没有世界观,只会“往内看,往下看,往后看”,八十年代,日本在全球挥霍钞票,并购他国企业,购买土地,财大气粗,霸气傲慢。但实际上,日本人没有和世界沟通的共同语言,日本不了解世界的价值观,有的只是隔离于世界的狭隘观(果真如此,现在的日本就不会侵略他国了)。所以大前说,在未来IT的万里长城里(见看不见的新大陆一书,建议由日本沿着亚太边缘直到澳纽结成一条以IT为主的万里长城。),日本的比重很低,因为不会说英文,充其量日本只占10%,日本人英文不行,所以日本没有全球的通讯媒体,如CNN在香港,CNBC(哥伦比亚新闻广播公司)在新加坡。他预测到日本八十年代末期的泡沫经济到来,因此在泡沫来临之前,他把他自己在东京的停车间卖了,到海外换到了八栋房子。他就是有这种掌握“投资杠杆”高倍数经济(The Multiple Economy)的策略,以他的说法,今天投资策略的本益比应该是250倍(或借贷比),因此像索罗斯和罗勃森(J. Robertson)可以和国家对抗。他很喜欢新加坡,他对李光耀说新加坡现在在搞新帝国主义(到苏州、印度、越南建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