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05课《敬业与乐业》导学案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6904769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05课《敬业与乐业》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05课《敬业与乐业》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05课《敬业与乐业》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05课《敬业与乐业》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05课《敬业与乐业》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05课《敬业与乐业》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05课《敬业与乐业》导学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课文题目:敬业与乐业 课堂类型:新授课 学生姓名: 检查情况:【学习目标】1、识记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及经典语句和格言。2、理清本文的结构,理解本文的主题。3、学习本文条理清晰的论证方法。【重点难点】1、对课文中“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的学习。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3、演讲与口语特色的体会。积累欣赏蝶恋花北宋柳永词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翻译】他久立在高楼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

2、黯黯然地升起从遥远无边的天际。碧绿的草色,迷蒙的烟光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什么人会理解他独自凭栏的深沉含义?打算让这疏懒放纵的心情喝得醉醉,可是对着美酒要纵情高歌,勉强取得欢乐反而觉得毫无意味。衣衫丝带渐渐觉得松宽了,可他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颜色憔悴。【赏析】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学习路径】 导入课文:乐也要干,苦也要干,不如快乐地干。基础练习:1、给加点的字注音:旁骛(w) 解剖(p) 亵渎(xi)(d)强聒

3、(gu) 骈(pio)进 佝偻(gu)(lu)教诲(hu) 禅(chn)师 容赦(sh) 承蜩(tio)2、根据句意说出相应的词语:A: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敬业乐群)B:不顾上下文,孤立截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断章取义)C: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不二法门)D:道理极容易明白 (理至易明)E: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强聒)F:语言和行为相照应 (言行相顾)3、敬业与乐业选自饮冰室合集,作者(梁启超) ,中国近代 (维新)派代表人物。、这是一篇演讲稿,一开始,梁启超就引用国人熟悉的儒家经典 和道家经典礼记、老子中的格言,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群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论述了有业、敬

4、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又用“责任心”和“趣味”总结全文旨意。全文是 总分总的结构。思考练习4、阅读第6、7段,思考、讨论问题:、选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我们要敬业。、两段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第六段: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第七段: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5、阅读第8段,思考、讨论问题:、本段的论点是什么?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分析“做工苦”的实例有什么作用?说明“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自然的点到乐业上(引出话题)。、除了运用举例论证外,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结尾引用孔子的名言,目的是什么?证明“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6、“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

5、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探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唯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

6、有办法。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劳作。倘若有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不迟疑地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我们对于这种人,是要彻底讨伐,万不能容赦的。7、选段所讲的主要话题是什么?有

7、业之必要。8、选文第段中引用孔子的话的作用是什么?为证明论点作道理论据。 9、概括第段中的小故事,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讲这则故事? 唐朝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引用这则故事是为证明论点作事实论据。智力练习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负的事,达观的人看来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

8、备不过,要逃躲也没法逃躲啊!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

9、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灾、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

10、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躲避?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就永远不能解除了。10、用原文填空。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知足,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安分,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达观。11、请从

11、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12、你认为,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1)“卸却”责任指未尽责任,丢开不管(“推卸责任”和“逃避责任”亦可)。(10字以内)(2) “解除”责任指尽了责任,再无负担。(10字以内)13、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人人必须尽责任(或“人必须对生活负责”“尽责虽苦却乐”)。14、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应尽的责任没有尽(或“该做的事没有做完”)“看待”的答案必须含有以下3个要点: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尽

12、责任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内容;尽责任,就会快乐,否则,就会陷入痛苦。15、读了本文后,你认为学生该如何“敬业与乐业”?16、文中说“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在你我身边就有这样安心本职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干出不平凡工作的人。试说说他的一些事迹。17、分析本文结构设计。提出论点:引用格言,提出“敬业”、“乐业”论题分析论证:论述“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总结勉励:“责任心”、“趣味”。提出“敬业与乐业”论题,采用引证和例证方法,论述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勉励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创作园地:写一段话说说

13、你对快乐学习的理解。教师学生批注栏:1、背景资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多年前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2、走近作者: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他兴趣广泛,学识渊博,在文学、史学、哲学、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他一生著述宏富,所遗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3、文体知识:演讲, 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属于议论文)演讲的主要特点: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话题集中,中心突出,结构完整;语言简洁明快,充满感情,富有鼓动性。主要手段有声语言(讲)态势语言(演)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