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新苏教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备课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6904005 上传时间:2023-04-2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新苏教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2014新苏教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2014新苏教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2014新苏教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2014新苏教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新苏教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新苏教版四年级下第六单元备课(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运算律一、单元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引导学生在已经理解并掌握了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并已经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加法和乘法运算中的一些规律进行概括和总结。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不仅对整数运算适用,对小数、分数的运算,乃至对中学阶段的有理数、实数的运算也同样适用,是小学数学知识体系中最重要、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四则运算意义和计算方法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灵活选择简便算法的策略,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习和 探索有关小数、分数简便计算奠定坚实的基础。二、 单元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

2、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和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乘法分配律,能应用这些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2、使学生在探索、发现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培养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归纳和类比等能力,感受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和符号意识。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和习惯,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三、单元重难点教学重点:1、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并概括出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理解加法和乘法运算律的含义,能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

3、计算。 2、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量关系。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能灵活运用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四、教学时间 14课时(含单元测评3课时)装订线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张倩 全册第 课时 教学内容: 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第 1 课时 第六 单元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教学

4、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规律。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 创设情境,初步感知1、话: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体育活动?(自由说)2、体出示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生自由说)3、: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二、新知探究1、教学例1(1)师:要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指名回答,教师

5、板书:28+17=45(人 ),追问:还有不同的算式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完成板书:17+28 =45(人)(2)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28+17和17+28的结果都是45。教师接着指出:这两道算式的得数相同,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算式写成这样的等式。(板书:28+1717+28)(如果有学生说出这是加法交换律,就问你能说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吗?如果有学生说出: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就及时指出,我们不能根据一个例子就做出一般的结论,应该多举几个例子,多观察几组不同数目的算式,才能从中发现规律。)(3)在列举中验证规律象这样的等式你会写吗?试试看,越多越好

6、。谁愿意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算式,提问:指着板书,你们写的时候有没有什么规律?学生能说到加数不变,交换位置,结果是一样的就行。按照这样的规律,如果老师给你时间你还能写吗?能写几个?无数个,写不完,用省略号表示(板书)(4)在反思中概括规律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很多,写不完,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出这个规律。(四人一组讨论,然后交流。)用课件出示加法交换律的文字表术法。用语言表示加法交换律很长,又比较难记。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这个规律简明的表示出来吗?需要合作的同学,可以四人小组合作。教师巡视搜集信息。估计情况: 甲数乙数乙数甲数,请同学起来交流:如果没说到:假如我们用a来表示第一个加数,用

7、b来表示第二个加数,那怎样表示这个规律呢?板书:a+b=b+a。小结:用图形,用字母,用文字来表示这类等式都起着相同的作用,简单明了的表示出这类等式的规律:(用手势比划)“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一运算规律,我们称为“加法交换律”。习惯上,我们用小写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指出:我们过去学过用交换加数的位置再加一遍的方法来验算加法,就是用了加法交换律。(5)练习下面的等式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为什么?46+59=49+56 90+10=5+952、学探索加法结合律。(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刚才通过解决第一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看看我

8、们有没有新的发现?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再自备本上做,计算出结果。(2)交流:估计又学生列式28+17+2368(人),你先算的是什么?(跳绳的人数)添上小括号表示强调先算,板书:(28+17)+23(人)有没有不同的解法?估计有学生有列式28+(17+23)追问:这样列式先算的是什么?(女生人数)如果还出现其他算式基本上都归为两种思路,先算跳绳的人数或先算女生的人数。(3)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说出计算结果是一样的,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等式。生一起说,师板书:(28+17)+2328+(17+23)提问:它符合加法交换律吗?(不符合,加数的位置没变)提问:加数的

9、位置没变,那究竟加数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呢?(相加的顺序不同)引导学生一起说出: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加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加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但他们的结果是一样的。(4)在计算中验证规律。再来看这样两组算式: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号吗?(45+25)+1345+(25+13) (36+18)+2236+(18+22)那现在老师来写个算式(2846)+27你能按照上面三个等式的规律写出等号后面的吗? 你还能写出类似的等式吗? 指名几个学生回答,追问:你是怎么想的?回答要点:先算前两个加数的和和先算后两个加数的和的结果是一样的 。有这样规律的算式多吗?板书(5)揭示

10、加法结合律观察黑板上的几个等式,你能发现等号两边的算式什么没变?什么变了吗?小组讨论:(要点:三个加数没变,加数的位置没变,运算顺序变了,结果没变)提问:你们组发现了什么规律?谁来总结一下这个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你能用a,b,c,表示加法结合律吗?这里的a,表示?b 表示?c表示? 板书:(a+b)+c=a+(b+c)(6)小结:三个数相加,改变运算顺序,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一练”指名回答2、 完成“练习九”第1题。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3、 完成“练习九”第2题。学生自主练习,然后联系加法交换律,解释

11、验算的依据。4、 完成“练习九”第3题。(1)让学生按运算顺序计算。(2)每组两题的计算结果为什么相同?你能用运算律解释吗?(3)每组的两道题,哪一道计算比较简便?为什么觉得简便?四、课堂小结师:今天这节课,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一起认识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减法、乘法、除法有没有运算定律呢?今后我们再研究。不管学习什么内容,只要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要相信自己能行,只要自己努力去学,就一定会学有所成。板书设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8+17=17+28 a+b=b+a (加法交换律)(28+17)+23 = 28+(17+23) (a+b)+c=a+(b+c) (加法结合律)教学反思装订线

12、主备人: 张倩 授课人: 张倩 全册第 课时 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第 1 课时 第六 单元第 2 课时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单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发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简便计算的乐趣, 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自己探索简便计算的思考过程。教学难点:根据式题的特点灵活的进行简便计算。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程序:首备设计集体备课意见二次备课记录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中的两个运算律,谁能

13、来说一说?2、导入。用加法交换律,我们可以进行加法的验算,在计算过程中,这两个运算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这节课我们就来计算学习这部分知识。 二、教学新课1、教学P57的例题(1)出示场景图。师:看图后,你知道了什么 ?(四,五,六年级参加跳绳比赛的人数分别是:29人,46人,54人) 知道这些条件,你可以自己出些数学应用题吗? (学生举手回答,只要对就行) (2)那么三个年级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跳绳比赛呢 请你解答在你自己的本子上。 (教师巡视后,让不同算法的学生都上黑板板演:29+54+46;54+29+46;46+54+29) 请你们比较黑板上的算法,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学生算法可能有: 29+

14、46+54 29+46+54 =75+54 =29+(46+54) =129(人) =29+100 =129(人) (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数相加时,54+46的和是一个整百数,先算54+46比较方便,所以29+54+46按加法结合律为29+(54+46)计算起来也就比较方便。) 2、教学P57的试一试 出示65+79+21和78+(47+22), 师说:你能运用所学的运算律,使这两题的计算简便吗 请做在本子上。 (思路:找出两个相加是整百数的加数后,再通过运算律,使这两个加数可最先进行计算.较对时,学生要一步一步说明自己的思路)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的第1题。 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出答案,比比谁写得又快又对2、完成“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板演,集体评议。 3、完成“练习九” 第4题。学生独立写出三个数的和,集体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4、完成“练习九” 第5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