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综合整理最终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903248 上传时间:2023-07-31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1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综合整理最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教育综合整理最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教育综合整理最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教育综合整理最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教育综合整理最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综合整理最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综合整理最终版(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其他道德根本知识1,公民道德建立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立的核心: 为人民效劳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原则: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根本要求: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当前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立的重点: 老实守信2,社会主义道德的三个组成局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老实守信、办事公正、效劳群众、奉献社会家庭美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公民的根本道德标准: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2006年3月4日,胡锦涛在一次讲话中指出: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

2、持: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以为人民效劳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以上简称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稳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气,稳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根底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模块2教师职业道德1教师职业道德及其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内容教师职业道德也称师德是指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与工作

3、关系所应遵守的根本行为标准和行为准则,以及在此根底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在教师素质中居于核心地位。作用:一师德对教师起着调节和教育作用所谓调节作用,指教师道德具有纠正人的行为和指导实际活动能力;所谓教育作用就是教育教师正确认识和对待教师的职业,认识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利益关系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以及在此根底上形成的道德观念和判断力。二师德对学生起典范和示范作用教师道德影响学生的道德人格。居于良好师德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和生活热情会感染学生,有利于形成他们的积极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教师对学生的热爱、的心理气氛,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心智成长。三师德对社会起影响和促

4、进作用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群正在开展中的人学生是未来社会开展的主力,教师在工作中将社会的道德要求传递给学生,学生走上社会后也会将正确的道德观念带入社会,并付诸实施,从而影响更多的人,到达促进社会精神文明进步的目的。教师职业道德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1、对待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最根本的内容。2、对待学生的道德。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也是忠诚教育事业的具体表达。3、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每一位教师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而言还要对整个教育事业的负责,要有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4、对自己的道德。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所以教师要以自己的知识、技能、高尚的道德情操去

5、影响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标准:主要内容: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书P1972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方法加强师德修养的途径:1 加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学习师德修养理论;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科学文化知识。2 躬身实践。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进展教师道德修养,是教师修养的根本方法。3 树立典范。把抽象的道德观念、行为标准等形象化、具体化,以先进模范的行为鼓励教师,增进师德修养的自觉性。4 学会反思。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展反思,对自己的行为与其他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的差距进展反思,同时善于听取来自各

6、方面的反响信息,从而更好的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加强师德修养的方法:1 加强理论学习。2 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3 虚心学习他人,相互砥砺提高,学习先进教师的优秀道德品质。4 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教育学模块1.教育学及其开展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提醒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在现代教育科学体系中,是根底学科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孔子:成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重视因材施教。-性相近,习相远非常重视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不管什么人都能承受教育。儒家 墨翟:以兼爱非攻博爱、不互相攻击为教,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

7、实用技术的传习。对知识的理解为:亲知、闻知、说知依靠类推与明故的方法来获得知识三种途径。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道法自然-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西方的第一部教育著作是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认为:人的肉体是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由理性是根底、意志、情感三局部构成。相应把人分成:哲学家、军人、劳动者三种等级。亚里士多德:代表作政治学,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即教育的最高目的。注意到儿童心理开展的自然特点,并按其规律进展分阶段教育。后又强调教育中注重人的开展。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建立培根:

8、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出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的出版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强调教育的自然性:人应受到同样的教育;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开展原则;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提出教育普及理想。主张让一切人掌握一切科学的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编写世界图解一本运用直观性原则编写的教科书卢梭:爱弥尔自然主义思想;人为的、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的教育是坏的教育,让特点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地开展才是好的教育,甚至越是远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人的本性是善的康德: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开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

9、都得到自我完善。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法则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教育应该做到智育、德育和体育的一体化。教育者的首要职责在于塑造完整的、富有个性特征的人。洛克:教育漫画。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人的心灵如同白板,观念和知识都来自于后天,天赋的智力人人平等,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张取消封建等级教育、绅士教育德行教育在首位,主张绅士教育在家庭实施并轻视国民教育。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四段教学法。教育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开展多方面潜能。教育学要根据伦理学建立教育目的论,根据心理学建立教

10、育方法论。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与赫尔巴特争锋相对: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历的改组、改造。从学生实际情况、兴趣出发。福禄贝尔:人的教育 斯宾塞:教育论 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并认为这是实现人的全面开展的唯一方法。-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根底最早探讨教育学问题的著作。-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论述了全面开展的教育目的,极其重视智育即教养的地位和作用。对我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教育产生很多的影响。-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的新教育大纲1930年版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

11、作,阐述了教育的本质和作用,批判了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观点和教育万能论。四、当代教育学理论的开展2.教育及其开展教育: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但凡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开展需要,有目的、有方案、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朝着期望的方向开展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但并不限于学校教育,如函授教育也属于此类。教育的开展:Ps:主要是各个时期的教育学思想,不好整理,这里只提供近代教育和20世纪后的教育的新特点。近代教育的特点:1 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

1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3 教育的世俗化。4 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20世纪后的教育的新特点:1 教育的终身化2 教育的全民化3 教育的民主化4 教育的多元化5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3.教育的根本要素及其关系教育过程的构成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1 教师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教育影响是教师对学生施教的桥梁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3 学生是教师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总之,教育要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教学过程就是在三者的相互对立并互为中介中的运动和开展的。4.教育与社会的开展1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13、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4 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另一方面,教育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起着促进的作用:1 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的人才;2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3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2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一方面社会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开展:1 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开展的规模速度;2 社会生产力的开展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3 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构造变化;4 教育相对独立于社会生产力的开展水平。 另一方面教育又对社会生产力起促进作用:1 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a教育再生产劳

14、动力,把可能劳动力转化为现实劳动力b教育实现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生产和再生产2 人力资本论 3教育与科技文化教育与科技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教育的作用:1 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 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教育对科技的开展作用:1 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 教育具有推动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对教育的作用:1 文化影响教育的培养目标;2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内容;3 文化影响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方法。教育对文化的作用:1 教育具有保存、传递文化的功能;2 教育具有传

15、播文化的功能;3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4 教育具有创新、开展文化的功能。5教育与个体开展1个体身心开展的涵义、个体身心开展的理论个体的身心开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从生命开场到完毕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身心有规律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个体开展包括生理开展和心理开展两方面。理论: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开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开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开展规律,而不能改变戒律。代表人物:孟子,佛洛依德,威尔逊。格赛尔认为人的开展受基因决定。外铄论:强调人的身心开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外在力量的影响决定个体身心开展的水平和形式。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持有教育万能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