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6899176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济南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沈壮海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是历史、时代、现 实多重因素促成的。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有着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曾长期饮誉潮头。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力犯侵,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文化心理。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

2、复走向自觉成长。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一方面,要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虽然我们的文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化自信。这是

3、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历史文化,是我们 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但是,这种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接续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 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持守民族 自信、文化自信。不过,现实中不同文化猛烈激荡,如果我们迎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 传统,那即是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当代中华民族,不能做望“洋”、望“古”兴叹者,而要 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作为。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等于文化上的自我 迷恋、自我封闭,它

4、既要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开放包容的气度。既要坚守中国文化 的主体性,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的文化开拓,又要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 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对于我们自己的文化的认知、理 解,进而走向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 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 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之“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

5、“知”。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 会化普及,激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基于时代特点、受众特点顶层规划 与落地设计。同时,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心,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 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资源。(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重新强大的中华民族,使自己的现实命运得以改变,使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也使文化心理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彻底改观。B. 虽然民族振兴的进程会伴随着文化自信的自发恢复,但是我们仍需要通过自觉努力,深刻认识提振文化自信的意义,增强民族文化的魅力。C. 面对西方文化的激烈竞争,仅凭

6、优秀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文化自信的底气是不够的,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也是非常必要的。D. 涵养向新而行文化自信,应该夯实对传统优秀文化、近代以来的革命文化革命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种文化自知的基础。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段结合历史说明了现实中文化不自信客观存在,论证了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B. 文章在第、段中,条分缕析,阐释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C. 第段在前文论证的基础之上,水到渠成得出了要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的结论。D. 第段属于文章解决问题部分,重点说明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所应选择的路径。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7、A. 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当其面对外力入侵 时缺乏必要的自信,不堪一击。B. 在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当下中国,只要克服文化自信中的虚骄、自负等非理性成分,就能 普遍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C. 文化自信力与国家竞争力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强文化自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 国家竞争力,反之亦然。D. 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立足当下,继往开来,这足以说明文化开拓的重要 性远远超过文化传承。【答案】1. A 2. B 3. C【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

8、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也使文化心理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彻底改观”与文中“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的内容不符。点睛:筛选概括题题的设计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题详解】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根据原文分析论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

9、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推理与原文相不相符。B项,分层错误,文章第段与第段一样,都是论证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迫切性。【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根据文本意思,看看推理有没有改变原文意思。A项,“并没有改变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错,原文是说“曾长期饮誉潮头”“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在顽强抗争

10、、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文化心理”;B项,“只要就”的分析,过于武断片面;D项,“文化开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文化传承”于原文无据。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木鱼周海亮冬子小时候,家里穷。不仅他家穷,全村都穷。不是吃不到米闻不到肉的那种穷,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那种穷。贫穷与饥饿贯穿了冬子的童年,即使现在想起,冬子的记忆深处,仍然是望不到尽头的饥饿。冬子九岁那年,村里有亲戚嫁女,娘带冬子去吃喜宴。临行前娘嘱咐冬子说,饭桌上一定要放开了吃,吃慢了,东西就没了。又说,千万别动桌上那条鱼,否则会被别人笑话。冬子问为什么,娘说那是条假鱼。鱼

11、是木头雕刻而成,上面浇了汤汁,撒了葱花,盛在盘子里,端上桌,与真鱼别无二致。娘还说木鱼是栓叔的手艺,栓叔一晚上就能将一截木疙瘩变成一条活灵活现的鲤鱼。娘带冬子来到亲戚家门口,再次嘱咐冬子不仅要吃得快,还要尽量多吃。吃饱了,咱家晚上那顿就省了。她说。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普通的蔬菜,加几片肉,味道就完全变了。冬子听了娘的,快吃,使劲吃,却总是吃不饱。那条鱼摆在桌子中间,假如娘事先不说,冬子绝不会当它是一条木鱼。鱼浇了汤汁,撒了葱花和香菜,那是一条红烧口味的木头鲤鱼。亲戚家虽穷,但厨艺高超,据说能把一条鱼烹成七八种不同的味道。木鱼也能。不过仅仅是味道的样子。满桌人心照不宣。他们的筷子和汤

12、匙伸向不同的盘子和汤碗,却绝没人去碰那条鱼。桌上很快只剩残羹冷炙,唯有那条鱼,仍然闪烁出诱人的光泽,散发出美妙的酱香。满桌人仍不散去,他们蘸着盘子里剩下的汤汤水水,啃着手里的黑面馒头,那也是平常时日难得的吃食。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冲动那样强烈,有那么几个瞬间,他几乎无法自控。他强迫自己不去看那条鱼,可是鱼却顽强地游进他的眼睛,挠着他的喉咙。终于冬子做出令他和他的家人从此蒙羞的举动他动了那条鱼。他甚至夹起撒在木鱼上的葱花,他甚至将那些葱花,直接填进嘴巴。他挨了娘的一顿巴掌。他受到村人的讥笑。以后很多年,他在村里都抬不起头。他不仅仅是动了一条木鱼,更是动了乡村的规矩,动了主人的尊严。一条木

13、鱼,没有人动,它便是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便是富足和希望;动了,它便成为一个木头疙瘩,成为欺骗,成为乡间岁月的颓败与贫穷。那条木鱼挂在冬子的胸前,顶在冬子的头上,刻在冬子的脑门上,挤在冬子的心里,很多年挥之不去。后来冬子进城,吃了很多苦,终于成为一家水产公司的老总。这些年他几乎吃遍世界上所有的鱼,但童年里的那条木鱼,仍然时常游进他的心里,即使在梦里,也香气四溢,令人垂涎。然后让他在醒来以后,充满羞愧。常跟娘说起这件事,娘说,是那时太穷了。冬子说,或许是。娘说,是你太无礼了。冬子说,或许是。不过一个孩子动了一条木鱼,有什么大不了呢?冬子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一次冬子去民

14、俗博物馆,突然觉得那里面似乎缺少一条可以摆上餐桌的木鱼。他想为博物馆捐赠一条,馆长当然乐意。为这事冬子专程回了一趟乡下,他找到亲戚,问那条木鱼还在不在,亲戚找了很久,终从一堆破铜烂铁里翻出来。木鱼上布满虫眼,却依然活灵活现。 一条木头雕刻而成的鱼远比一条河水里的真正的鱼,有着更为长久和顽强的生命。冬子带木鱼返回城里,突然改变了主意。他找一位匠人雕刻了一条鱼。他把新雕的木鱼送到博物馆,将真正的老木鱼拿回家,刷干净,加了底座,摆上桌子。他想或许一件老物件能让他与乡村之间、与逝去的乡间岁月之间多出一点点联系,而之前,他一直试图远离乡村、试图彻底抹去那些贫穷并且羞愧的童年记忆。他想这一切或许是因他这么

15、多年终又回到乡下,终又再一次见到那条多年不见却一直留在脑海、压在心头的木鱼。生日那天,冬子调好汤汁,切好葱花,然后将那条木鱼,恭恭敬敬地端上餐桌。冬子对儿子说,吃鱼。(选自小说月刊2017年第12期)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写村民嫁女,在喜宴上摆一道红烧木鱼,只看不吃,不仅表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更表现了当时生活的贫困。B. 段“六个菜,一个汤,满桌人吃得像猪”,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在喜宴上人们狼吞虎咽的情形。C. 段“冬子有将筷子伸向木鱼的冲动”,主要是因为栓叔高超的手艺,使木鱼像一条色香味俱全的真正的鱼。D. 小说的结构简洁中见精细,叙述

16、风格沉稳老练,语言质朴冷静,却张力十足,不造作矫情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5. 小说以“木鱼”为标题有何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6. 当冬子抵不住诱惑,最终动了那条木鱼之后,他的心路历程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相关文段,简要分析概括。【答案】4. C 5. “木鱼”是全文的线索和故事载体,整个故事都是围绕着“木鱼”展开的。以小见大,展现出物质匮乏对主人公幼小心灵造成的创伤,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 6. 因动木鱼挨打遭受讥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冬子内心都充满了无法摆脱的羞愧。长大后,“觉得一条木鱼,绝不该让他背负这么多年的沉重”,表现了冬子内心的质疑与反思。将做好的木鱼让儿子吃,表现出冬子放下了精神包袱,内心释然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