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题精炼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6896788 上传时间:2023-09-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题精炼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题精炼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题精炼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题精炼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题精炼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题精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题精炼(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考题精炼一、(2009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断桥”考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讼纷纭。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暮归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

2、”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

3、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清潘衍桐两浙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

4、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断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镠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节选自关长龙“断桥”考,有改动)【注】 金勒:金饰的带嚼子的马笼头,这里借指骑马者。1下列选项中关于“簖桥”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簖桥”是与渔人用芦蒿、竹竿等编连起来捕鱼虾的“簖”相伴的一种桥。

5、B“簖桥”的主要功能是方便渔人用簖捕捉鱼蟹。C“白堤”东端的“簖桥”即今日西湖断桥,原是为方便渔人捕捉鱼蟹而设。D“簖桥”在张祜的诗中写作“断桥”的原因是那时“簖”字可能还没有产生,也可能很少有人使用。命题考向: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析:C项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交通”。答案:C2下列不属于用“簖”捕捉鱼蟹的方法逐渐被淘汰的原因的一项是 ()A古代官府对在河流及湖面放置鱼簖或蟹簖有所限制。B近代以来,人工养殖业的兴起。C五代以后,钱塘江的鱼蟹经西湖而洄流的现象消失了。D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命题考向: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析:用

6、“簖”捕捉鱼蟹的方法被淘汰与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形象的提升无关。答案:D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唐代诗人张祜的题杭州孤山寺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记载西湖断桥的最早文献。B西湖十景之“断桥”在南宋时又称宝祐桥,还曾因“断”“段”谐音而被称作“段家桥”。C第三段列举了赵秉文等人的诗,说明除西湖断桥之外,在古代其他地方也有“不断之断桥”。D第四段引用海盐才女李壬的诗,说明近代以前江南一带用鱼簖或蟹簖捕鱼蟹的方法很常见。命题考向: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析:用李壬的诗是说明“断桥”就是“簖桥”。答案:D二、(2009安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近年来,“通俗历史热”不

7、断出现于媒体的报道之中。作为一种关涉史学的文化现象,我们有必要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考察。“通俗历史热”是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定会出现的一种现象。实际上通俗历史并非“新生事物”,它以讲说形式流传的历史已经相当久远了。它广泛流行于民间,是民众了解过去、熟悉历史、满足自身历史求知欲的主要途径。一般情况下,这种历史的口头讲说是以十分平静的方式存在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的,很少“走热”。但是,当商品经济趋于发达、文化教育发展迅速的时候,人们在从事赖以谋生的职业活动之外,带有文化色彩的业余需求会随之增长,对作为文化存在常见形态之一的历史知识,其“求解”欲望也会趋于强烈。这种社会需求的增长促使

8、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的史学不得不进行必要的适时性调整,从而在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以满足公众意愿为基本出发点的通俗化的历史叙述口头的或文字的,并作为用以“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而日益“走热”。两宋讲史及宋元平话的一度活跃便是其中典型的事例。在当今市场经济逐步成熟、文化教育普及程度大为提高、高等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时代,人们的业余文化需求显著增长,久远的尘封旧事引起了人们日益浓厚的兴趣。这使通俗历史在当下有了“升温”的沃土,其“历史的惯性”开始充分显现出来。客观地说,对于广大民众而言,在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皆难“卒读”的情况下,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他们“

9、探寻过去”的唯一选择。这种现象的出现,对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是非常有利的。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保证社会的良性运转,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对推动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带有浓厚的“天职文化”色彩,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它通过“贬恶扬善”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和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

10、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不可否认,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达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今天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历史热”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正因为如此,通俗历史的讲说与著述之“趋热”,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当然,历史的通俗化不等于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的退化,这已经被历史所证明。“通俗历史热”的深入发展,要求通俗历史在外在形式变化的基础上,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讲说与记述的重点,由“庙堂”

11、转向民间,由官场转向社会。更多地关注下层、关注民众,以体现史家应有的现代眼光,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成熟形态的通俗历史。(摘编自李小树关于“通俗历史热”的历史学考察)4从原文看,下列关于“通俗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通俗历史以十分平静的讲说形式广泛流行于民间的历史已相当久远了。B市场经济和文化教育的迅速发展促使人们对业余文化的需求显著增长。C人们对久远的尘封旧事兴趣日益浓厚,对历史的“求解”欲望趋于强烈。D古奥难懂的传统史著和“学术模式”的现代史书,让广大民众难以“卒读”。命题考向: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析:A项表述的是“通俗历史”的流传特点,而不是“通俗

12、历史热”在当今出现的原因。答案:A5.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以满足公众的意愿为基本出发点,作为一种用于“交换”的精神产品出现在市场之上,它的“走热”有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B为适应时代发展,满足广大民众在业余文化方面的迫切需求,史学不得不走出隔尘绝俗的精英式研究误区,适时调整了研究目的和方式。C通过“贬恶扬善”的方式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这是史学的“终极追求”在社会道德层面上的具体表现。D中国古代很多具有普世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在今天得到最大限度的活化和有效传承。命题考向: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

13、解能力。解析:B项错误有两处。一是“迫切需求”,和原文的“显著增长”不一致;二是“走出研究误区”不对,原文是说“在研究之外,衍生出一种”。答案:B6下列对原文中整理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通俗历史热”可以扩大史学传播范围,传播范围越广,就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从而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B既然通俗化的历史已经成为广大民众“探寻过去”的唯一途径,通俗历史讲说与著述的“趋热”就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C在商品经济和文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通俗历史就必然会“走热”,这种“走热”现象十分有利于史学终极功能的实现。D通俗历史应当由外在形式的变化走向记述内容与历史观念等核心部分的变化,以改变

14、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的现状。命题考向: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整理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析:A项有两处错误。一是“越有利于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原文是说“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两种说法程度明显不同;二是原文中没有“完成史学学科的全面建设”这层意思。B项,原文第二段末尾说“通俗化的历史几乎成为唯一选择”,而不是“已经成为”;原文第三段末尾提到的“应当受到欢迎和鼓励”的原因是“通俗历史热促进了有效传承,对都是极为有利的”。D项,“改变的现状”不对,原文并没有说通俗历史的现状是“低劣化、庸俗化或文化退化”。答案:C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