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足机器人毕业设计论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6894699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足机器人毕业设计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六足机器人毕业设计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六足机器人毕业设计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六足机器人毕业设计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六足机器人毕业设计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足机器人毕业设计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足机器人毕业设计论文(5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目录插表清单III插图清单IV第一章 绪论11.1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11.2 机器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21.2.1机器人的定义21.2.2机器人的基本组成:21.3 移动机器人概述31.4 移动机器人分类41.5 多足机器人的发展现状51.6 本设计的主要工作71.7 本章小结7第二章 六足仿生机器人的结构分析及设计82.1“六足纲”昆虫的运动原理82.1.1步态的参数描述82.1.2三角步态运动原理92.2六足仿生机器人机械结构分析102.3 本章小结11第三章 六足仿生机器人的步态分析和设计113.1六足步行机器人坐标定义123.2六足机器人的稳定性分析143.3.1 稳定性分析143.3.

2、2稳定裕量计算143.4六足仿生机器人的直线运动步态设计163.4.1步态规划163.4.2步态动作分析163. 5“三角步态”定点转弯步态设计193.6本章小结21第四章 六足仿生机器人的控制系统设计224.1功能分解224.2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234.2.1微处理器AT89S52简介234.2.2 舵机模块设计244.2.3 避障模块设计254.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274.3.1单个舵机控制方法284.3.2多舵机控制324.3.3六足仿生机器人全方位步态程序设计374.4 软件的抗干扰及可靠性设计404.5 本章小结41第五章 软硬件联调425.1 Keil C51开发系统基本知识425

3、.2 Proteus 仿真软件基本知识425.2.1 Proteus介绍425.2.2 Proteus的仿真435.2.3 Proteus PCB435.3调试结果435.2 相关数值测试445.3本章小结45第六章 结束语466.1 论文总结466.2 论文写作的感想466.3本章小结46参考文献47致谢辞48插表清单表 1-1机器人Fred Delcomyn的参数.6表 2-1 本设计机器人相关参数.9表 4-1 I/O引脚分配表.23表 4-2 时基脉冲与舵机角度对应表.24表 4-2 探测障碍物的传感器与单片机引脚对应关系表.25表 4-3舵机与六足机器人足对应关系表.36表 4-4

4、舵机与单片机端口的对应关系表.36表 5-1 关系数值表.44插图清单图 1-1Fred Delcomyn六足仿生机器人.6图 1-2Gengh机器人.6图 1-3 DRROB系列高级机器人.7图 2-1 本设计的六足仿生机器人.10图 2-2机器人腿部实物.10图 3-1腿部组图简图.11图 3-2 机器人腿部坐标示意图.12图 3-3 腿部简图.12图 3-4步行机器人任一时刻姿态图.13图 3-5三角步态稳定图.14图 3-6 六足步态示意图.15图 3-7(A、B、C、D)定点转弯步态示意图.16图 4-1 基本功能框图.21图 4-2 PDIP封装图.23图 4-3微动开关示意图.

5、25图 4-4 微动开关安装位置图. 25图 4-5 硬件设计仿真图.26图 4-6 系统软件的总体流程.27图 4-7 舵盘的位置线性变化图.28图 4-8 舵机的控制脉冲图.28图 4-9 控制脉冲程序流程图.29图 4-10 8路信号舵机控制脉冲图.31图 4-11 12个舵机控制流程图.33图 4-12 舵机位置示意图.36图 4-13 直行程序流程图.37图 4-14 转弯程序流程图.38图 4-15 避障程序流程图.39图 5-1 硬件仿真结果图.44II第一章 绪论机器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几乎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机器人技术在八十年代后期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它将机构学、电

6、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相关学科融合为一体,不断吸收其他学科诸如材料、能源科学的最新成果,形成了一门独立的高科技学科机器人学。机器人学是一种高度综合和交叉的新兴学科,涉及的领域很多,诸如机械、电气、工艺、力学、传动、控制、通信、决策、生物、伦理等诸多方面,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1。1.1 机器人的发展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代,我国就出现了能歌善舞的木偶,称为“倡者”,这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在近代,随着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各种机械装置的发明与应用,世界各地出现了许多“机器人”玩具和工

7、艺品。这些装置大多由时钟机构驱动,用凸轮和杠杆传递运动。1920年,捷克作家K.凯比克在一科幻剧本中首次提出了ROBOT(汉语前译为“劳伯”)这个名词。现在已被人们作为机器人的专用名词2。1950年美国作家阿西莫夫提出了机器人学(Robotics)这一概念,并提出了所谓的“机器人三原则”,即: 1.机器人不可伤人;2.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与,但不和(1)矛盾的指令;3.在与(1)、(2)原则不相矛盾的前提下,机器人可维护自身不受伤害。本世纪50、60年代,随着机构理论和伺服理论的发展,机器人进入了使用化阶段。1954年美国的G.C.Devol发表了“通用机器人”专利;1960年美国AMF公司生产

8、了柱坐标型Versatran机器人,可作点位和轨迹控制,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工业生产上的机器人。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得到了迅速发展。1974年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开发成功多关节机器人;1979年,Unimation公司又推出了PUMA机器人,它是一种多关节、全电动驱动、多CPU二级控制;采用VAL专用语言;可配视觉、触觉、力觉传感器,在当时是一种技术先进的工业机器人。现在的工业机器人结构大体上是以此为基础的。这一时期的机器人属于“示教再现”(Teach-in / Playback)型机器人。只具有记忆、存储能力,按相

9、应程序重复作业,但对周围环境基本没有感知与反馈控制能力。这种机器人被称作第一代机器人。进入80年代,随着传感技术,包括视觉传感器、非视觉传感器(力觉、触觉、接近觉等)以及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代机器人有感觉的机器人。它能够获得作业环境和作业对象的部分有关信息,进行一定的实时处理,引导机器人进行作业。第二代机器人已进入了使用化,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第三代机器人是目前正在研究的“智能机器人”。它不仅具有比第二代机器人更加完善的环境感知能力,而且还具有逻辑思维、判断和决策能力,可根据作业要求与环境信息自主地进行工作。1.2 机器人的定义和基本组成1.2.1机器人的定义由于研究的侧重点不

10、同,对于机器人的定义,国际上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统一标准。通常情况下,可将机器人理解为:机器人是一种在计算机控制下的可编程的自动机器,根据所处的环境和作业需要,它具有至少一项或多项拟人功能,另外还可能程度不同地具有某些环境感知能力(如视觉、力觉、触觉、接近觉等),以及语言功能乃至逻辑思维、判断决策功能等,从而使它能在要求的环境中代替人进行作业。1.2.2机器人的基本组成:1. 机械本体机器人的机械本体机构基本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操作本体机构,它类似人的手臂和手腕,配上各种手爪与末端操作器后可进行各种抓取动作和操作作业,工业机器人主要采用这种结构。另一类为移动型本体结构,主要目的是实现移动功能,主要有轮式、履带式、足腿式结构以及蛇行、蠕动、变形运动等机构。壁面爬行、水下推动等机构也可归于这一类。 2. 驱动伺服单元机器人本体机械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