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 草船借箭教案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6889908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 草船借箭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 草船借箭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 草船借箭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 草船借箭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 草船借箭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 草船借箭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5 草船借箭教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题草船借箭课型讲读课文授课5.草船借箭时间2课时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

2、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第一课时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具准备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1.(1)【出示课件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设计意图以三国演义主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出示课件2】题歌导入交流,激发学习参与课堂活动的兴导入(8)(3)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趣。分钟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学生自由发言。)【出示课件3】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草船借箭)学生

4、齐读课题。2.简介三国演义。【出示课件4】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简介三国演义,义中人物的了解。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5】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太原人。趣。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

5、几遍。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一)理清顺序。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课文内容。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新课教学(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32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钟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6、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6】(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2)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3)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采用读、思、议等能

7、了解到哪些信息。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解故事情节。交流自己的感受。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出示课件7】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出示课件8】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周瑜这

8、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出示课件9】“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出示课件9】(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学生交流,教师小

9、结。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0、11】A.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指名读这段话。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

10、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2】(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5)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

11、。(板书: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课堂作业新设计一、读拼音,写词语。他dj()小亮的才干,sz()逼迫小亮立下一定要完成任务的jnlngzhung()。但小亮shnjmiosun(),先他请来了co()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轻松地完成了任务。二、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妒忌(yj)幔(mnwn)子都督(ddu)水寨(zhizi)丞(chngcng)相呐喊(nin)调(tiodio)度三、比一比,再组词。诸()虚()妙()都()虑()沙()著()虎()炒()四、根据课文填空。1.草船借箭节选自,作者是()。2.

12、草船借箭的起因是();草船借箭准备是();草船借箭的过程是();草船借箭的结果是()。【答案】一、妒忌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曹二、妒忌(j)幔(mn)子都督(d)水寨(zhi)丞(chng)相呐喊(n)调(dio)度三、诸位、都督、著作;虚心、考虑、老虎;绝妙、沙场、炒菜;四、1.三国演义罗贯中2.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准备:请鲁肃帮忙准备好船只、草把子、青布幔子、士兵等。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教学目标第二课时1.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2.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并且理清了文章的结构,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