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880471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6.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开篇之作,作为“感受自然”模块的第一篇课文,极富想象力和感染力。作者通过独具匠心地想象把我们带入新奇的山林,描绘了美妙多姿的大自然,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为了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组课文的特点,开课时先安排同学们快速阅读了本组课文的导读部分,之后又让学生通过初读扫清字词障碍,为以后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打下基础。为了加深印象,初步把握*的情感,通过设置“再读课文”环节来实现。此时让学生多读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内心感受。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基本能准确写出自己的感受。课文在叙述的时候很有特色,

2、时而用第三人称娓娓道来,时而用第二人称直舒胸臆。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变化,感受到这样写的妙处,在第五自然段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变换角色的朗读方法,这样也更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课文的另一特色就是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如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的描写。在这部分我做了激-情导语,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融入到课文的描述之中,感受这种想象带来的新奇的读书体验和表达效果。因为*有着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飞扬着作者丰富的想象,从文字背后透射出诗人一般鲜活的气质和性情。另外,*的语言丰富生动,作者对山中景物的观察细致入微,体验十分深刻,许多描述能以极富变化的句式来表现,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所以,在

3、学习中,每一部分都让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甚至精读、品读,借助多读来感悟、来体会、来玩味、来学习、来积累。最后,为我又通过播放山中访友原文的录音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认识作者的写作目的。教学完毕,我认为学生基本能按照设计感受到作者热爱自然地美好情怀,能体会到新奇的想象给*带来的神奇感染力,并通过本课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但转而一想又发现忽略了一个问题:由于太注重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忽视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学生只是在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里,而他们自己的感受呢?作者也许会对*有自己的解读,而我给忽视了。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山中访友教学反思1.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4、上课时,首先出示文题,让学生揣测*的内容,揣摩作者丰富极了,有的认为去访问一位隐居的老人,有的认为去访问稀导,引导其合理想象、表达。 第二课时:本课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充满好奇心的散文,重点段,采取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的想象里非常丰富,而且能读出美*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浓浓的喜爱之情.课文层次清晰,语句优美,所以学生学起来不是很难,所以还是以感情朗读为主.效果不错.但一些学生对一些想象句和比喻句还是易混淆,看到“仿佛”就以为是比喻句.3、草虫的村落教学反思第二课时

5、:奇异的想象,优美的语句是这篇*最大的特点.学生能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体会,课后的小练笔学生写得不错.有写的习性特点写出来,但联想和想象还是太少。4、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教学中先以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例,体会课文最突出的表达特点,是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采用先概括叙述再具体描写的表达的一段,举例说说领悟到的表达方法。然后进行欣赏性的品读。5、詹天佑教学反思第一课时: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给这条铁路取了名称,如“天佑路”,“创新路”,“爱国路”,“争气路”,文中心的理解。接进入第二部分的教学(课文又是如何来体现他的杰出之处的?)。第二部分,我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教学“勘测线路”时,让学生通

6、过画句子,写批注,朗读、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学。6.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不同感情基调的*在讲课时,应用不同的语气、语调、不同的表情,有利于让学生正确把握*的感情基调。怀念母亲*,应该说非常到位。这篇*,教师应带着忧伤、深沉的语气去读*、讲*,让学生受到感染和薰陶。第二课时:执教完怀念母亲这篇课文,让我感触颇深,这篇课文是季羡林先生以回忆的形式,表达了对亲身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崇高的敬意和不变的爱意。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充分表达了对两位母亲的怀念,字里行间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真情实感,让人思潮澎湃,情绪跌宕起伏。7*彩色的翅膀教学反思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改造

7、海岛,保卫着海岛。我们相信,不久,海岛将变得美丽、富饶。8*中华少年我先让学生自由朗诵,这是分角色朗诵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含义,弄懂每一小节的意思,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然后我让他们四人一小组练习按照本诗甲、乙、丙、丁分角色练读,然后每一小组读一个小节接读整首诗,同时让他们小组竞赛,读完以后我进行评价,当然是以鼓励为主,并且让学生互相评价。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他们充满了激-情,9、穷人第一课时:本节课我引导学生对课文初步进行了分析,学生分段概括段意时比较顺风顺水。对本课的字词,我尽量要求学生联系

8、上下文来理解认识,大部分学生熟练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较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第二课时:鉴于*的写作技巧既多样又精妙,我按照情节的发展巧妙设计了许多过渡语,设疑句及帮助学生理解主题的问题,边理解边点评。他们能较好体会到原文中语句所传达出的弦外之音,体会到某些地方写法上的独到之处,甚至还能体会到对桑娜和渔夫性格刻画方法的不同之处。10* 别饿坏了那匹马本课的教学我注重引导学生潜心读进文本,生发出切己的真情体验;而后以学生的积极发现为基点,引导学生去表达自己的思维成果,探讨出新的认知领域,提升个性情感体验,学生充分认识所在人人有情,人人有爱。11、唯一的听众 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我在学

9、生初步感悟语言,体味情感的基础上,对重点句子引导学生重点品读、赏读,以读代讲、以读促学、以读悟情。不但保证了学生的朗读时间,更有明确的要求与指导。不论提出何种要求,采用何种指导方法,有一点总是应该强调的,那就是要让学生读得投入,读出味道。学生读得心味盎然。第二课时:本节课我引导学生感悟“我”的心路历程,体会“我”在老教授的鼓励、赏识之下的变化很巧妙,很有艺术性,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紧密而自然地结合了起来。我用真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用挚爱点燃孩子们的思维火花,还孩子思维的自由,表达的自由,心灵的自由,整课堂是和-谐的,焕发出了生命活力的。12* 用心灵去倾听在这堂课中,我

10、主要紧扣一点:我把苏珊当作自己的母亲,苏珊具有母亲般的爱心。让学生发散,找到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感悟,感悟到她的乐观、耐心善良、温柔、细心、她就像母亲一样在关心我、爱我。从而提升到,苏珊是在用爱心在倾听,用心在歌唱一首爱的歌曲,回归到课题,点题,弄清楚了谁在用心灵倾听谁的话?体会到用心灵倾听能给别人带来帮助,缓解对死亡的忧伤与恐惧,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释疑,效果不错。13、只有一个地球 第一课时:学生预习情况较好,字词掌握牢固,理清了课文脉络及写作顺序,效果较好。第二课时:由于学生课文朗读较熟,小组合作学习时效果较好,达到了教学目的,激发了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先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然

11、后交流自学收获。在充分阅读,熟悉具体事例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完全消灭狼?理解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16* 青山不老 本课教学时,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问题“老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奇迹”和难以理解的句子,“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等,进行启发,把握引导学生的“度”,收到了不错的效果。17、少年闰土 第一课时:少年闰土的人物描写极富典范性,在授课时我抓住其中人物描写的示范点,对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十分有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少年闰土外貌的句子,点拨学生懂得我们对少年闰土的形象身份的认识和概括都是

12、从少年闰土外貌描写中体会出来。 第二课时:在课堂上,我从转变自身角色做起,对学生采用“导”而不是“给”,一改往日由老师津津乐道地讲解如何“捕节的传统教法,而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尽量让精采的语言出自学生之口,在教学中比较注重为学生发展而服务,在课堂上论,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从而推动合作学习的深入,使学生受到积极情感,审美观念的教育。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一课时:不是按照传统的教学程式,由课文开头向末尾讲,而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先讲二到五段(二、三段已在上一课时讲完),最后再讲第一段。这样由因推出果,很巧妙地将部分和整体有机地衔接起来,整个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安排紧凑,气氛活跃,效果显著

13、。第二课时:在学习“谈碰壁”的故事时,由于鲁迅先生所处的年代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距很远,学生难以理解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我先让学生“读思议”,使学生了解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然后发给学生后,“再读再思再议”,深刻地理解了句子的意思,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19、一面:教学此课我从两方面入手使学生体会“一面”。一是鲁迅外貌,使学生体会鲁迅“瘦”的特点;二是鲁迅语言、动作的句子,体会他对青年关心。教学中我按自己预先设计的教学进行,谁知课堂上意外发现学生对“关心青年”体会得不到位,课下我认真进行了反思,发觉课堂上学生的反常表现与我的教学设计有关系。山中访友教学反思:这堂

14、课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

15、充分展示。山中访友这堂课中学生“选择品读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理由”,“讲讲自己最想倾诉的心声”。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讨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更不会有逆反、抵触心理,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这种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个性。其次,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重视。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山中访友时,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再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