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6880437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说课稿一、关于教材归园田居(其三)和使至塞上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诗四首中的两首。这四首古诗分别为魏晋古诗和唐宋近体诗,在我国诗歌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两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其它诗歌奠定了基础。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目标: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多诵读,感知内容大意,领会语言美。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揣摸诗中感情。3、发挥联想、想像,体味意境美。(二)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

2、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深刻理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三)说教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诵读法并加以合作探究的方法去学习,另外教师适时点拨。依据:本课着重去了解陶渊明的思想及其人生感悟,通过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反复朗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可以适当提示,寓讨论、探究式教学法于一体以学生个体情感介入来体验陶渊明的思想。(四)课时安排:1课时三、关于学生对于有一点文言基础的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这两首诗歌并不难,但要从诗人的经历和他们所处的时代入手,从字里行间理解他们的理想志趣和人生追求就有一定难度了;

3、另外,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挑选某些诗句让学生作具体描述,说出事物特征却又是另一大难关。四、关于教学过程:第一步:课前三分钟演讲第二步:学习归园田居1、提出学习诗歌的要求。2、提醒学生重点字词读音:荒秽荷锄道狭草木长愿无违3、再读诗歌,注意节奏。3、结合注释,读懂字面含义。4、分析思想感情,重点解析“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5、总结:陶渊明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这是其中的第三首。世人在南山下种豆,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从表面看写的是劳作之乐,但其内涵,是不想在污浊的现实中失去自我。6、背诵全诗第三步:学习使至塞上1、介绍背景:公元737年,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的大使,实际上是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些的就是这次出使的情景。2、听读课文,标注读音:燕山逢候骑3、自读诗歌,注意节奏。4、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5、抓住“征蓬”“归雁”关键字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6、总结: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难言的内心感情。经过长途跋涉,却没见到将官。接着,笔峰转入对塞外风光的描写上。7、展开想象深入体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美。8、背诵全诗第四步:作业布置板书设计提纲归园田居:不想在现实中失去自我,希望自食其力。使至塞上:描写边塞风光,抒发被贬的凄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