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6879841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安徽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现代物流业是运用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方法,对分散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进行系统整合和一体化运作的复合型产业。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资环境,广泛吸纳就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高我省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贯彻国家物流业调整与振兴规划,促进我省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092015年。 一、发展基础 (一)发展条件。 当前,我省物流业加快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一是经济实力增强。200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8874

2、亿元,汽车、钢铁、有色、建材、石化、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快速发展,重要能源、原材料基地初步形成,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及其对物流业依存度的不断提升,极大地拓展了我省物流业的空间。二是区位优势突出。我省沿江近海、承东启西,地处长三角腹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三是物流产业初具规模。2008年,全省物流业实现增加值608.2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8.3%,全省共有运输、仓储及综合物流企业2000家左右,具有一定规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200多家。四是物流设施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公、铁、水、航空运输并存的综合运输体系。2008年底,全省公路里程14.8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5

3、06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铁路通车里程2878公里,拥有长江、淮河两大黄金水道和四个一类口岸,通航里程达5596公里,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的开工建设将极大地提升安徽的航空地位。仓储设施建设步伐加快。近年来重点建设了粮棉油、冷藏、危险品等一批专业仓库。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发展。2008年末,全省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14万门,固定电话用户、移动电话用户、基础电信运营企业计算机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分别达到1380万户、1715万户和187万户,电子商务、电子口岸等网络建设也取得积极进展。物流园区建设起步,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区域性物流中心正在形成。五是物流环境明显改善。各级政府及有

4、关部门逐步重视物流工作,把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摆上一定位置。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物流统计和标准化、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行业基础性工作已经启动。同时,我省物流业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对现代物流业概念、地位及作用认识不够;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影响了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及一体化运作,物流发展缺乏统一协调的产业政策体制支持;物流企业自身服务功能不全,管理水平不高,高端业务较少,信息化水平偏低;物流人才紧缺,特别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现代物流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稀缺。 (二)发展环境。 当前乃至“十二五”期间,我省物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全球采购、全球生产和全球销售的发展模式创造

5、了巨大的物流需求。互联网、电子商务等科技进步将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随着我省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物流业在降低资源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已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此外,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和中部崛起战略的逐步实施、泛长三角分工合作的深入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加快建设,尤其是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必将给我省物流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省物流业还面临着物流需求下降、市场竞争加剧等挑战。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先进技术为支撑,以降低

6、物流成本和提高物流效率为核心,依托综合交通网络,加快与长三角物流接轨,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转变物流业发展模式,培育有竞争力的物流主体,加强物流园区建设,推进物流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完善的现代物流体系,全面提升物流产业发展水平,推动我省物流业向现代物流业迈进,形成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的格局,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政府规划,市场主导。政府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重点是扶持物流工程项目建设,着力为物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企业积极性,从满足物流需求的实际出发,注重投资的经济效益。整合存量,优化增量。充分利用、整合现有物流资

7、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增量资源,引导社会资本向规划区域集中。本着节地、节能、节水的原则,走集约式、内涵式的发展道路,增强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发展,突出重点。结合全省经济发展格局和产业布局,统筹规划物流基础设施和空间布局,形成科学合理的物流体系,突出重点区域、重点物流枢纽发展和重大带动项目的建设。技术先进,安全实用。大力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物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管理经验。注重物流技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避免出现盲目投资和资源浪费。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成与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体系,现代物流对经

8、济增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物流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组织化水平大幅提高,第三方物流的比重有所增加,物流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左右;物流整体运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全省生产总值比率下降1个百分点;建成功能完善、便捷高效、与长三角对接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形成若干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物流品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建成一批物流园区,构筑若干全国和区域性物流枢纽,力争使现代物流业成为我省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三、空间布局 (一)发展三大物流区域。 1、合肥物流圈。主要依托和服务于合肥经济圈,包括合肥、淮南、巢湖、六安、滁州5市。建立跨区域

9、的全国性物流集散和分拨、配送中心,发展汽车、家电、化工、机械、电子、能源、农产品等物流,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形成公路、铁路、航空联运一体化的物流体系。 2、皖江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主要依托和服务于皖江城市带,包括马鞍山、芜湖、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7市。建立与长三角和中西部地区相连接的区域性物流集散和分拨、配送中心,发展钢铁、汽车、建材、家电、化工、有色、食品、纺织服装、旅游商品等物流,充分利用长江黄金水道,加快港口物流和保税物流发展,加强出海物流通道建设,形成公路、铁路、水运联运一体化的物流体系。 3、沿淮物流产业带。主要依托和服务于沿淮城市群,包括蚌埠、亳州、阜阳、淮北、宿州5市。建

10、立区域性、面向黄淮海地区的物流集散和分拨、配送中心,发展农产品、纺织服装、化工、食品、医药、日用消费品、农资等物流,形成公路、铁路联运为主、兼有水运的物流体系。 (二)构筑五大物流枢纽。 1、合肥物流枢纽。依托合肥交通区位、技术优势和现有的经济基础,以公铁联运和航空运输为重点,规划建设合肥综合保税区、合肥空港物流园等综合性物流园区,加强与武汉、郑州物流中心的联动发展,共建中部物流城市群,将合肥建成重要的全国性物流枢纽。 2、芜(湖)马(鞍山)物流枢纽。发挥芜马综合交通和产业基础优势,以江海联运和服务外向型经济为重点,规划建设芜湖保税港区、裕溪口煤炭配送中心、马鞍山钢铁物流园等物流园区,积极发展

11、国际物流,大力培育有核心竞争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建成服务皖江城市带、面向长三角的重要物流枢纽。 3、安庆物流枢纽。发挥安庆的区位优势,围绕主导产业,加快港口物流园区建设,优化物流资源配置,建成服务皖西南、面向皖鄂赣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4、蚌埠物流枢纽。发挥蚌埠的区位和交通条件,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积极整合物流资源,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增强辐射功能,建成服务皖北、面向淮海地区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5、阜阳物流枢纽。发挥阜阳的区位交通和资源条件,依托京九线和高速公路网,围绕食品加工、特色农业、医药、商贸和农资流通,加快培育物流主体,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服务皖北、面向中原的区域性物流枢纽。 (三

12、)建设五大特色物流中心。发挥铜陵铜冶炼、铜产品深加工及化工优势,建成以铜及铜制品、化工为特色的物流中心。依托两淮能源和重化工产业基础,建成以能源和重化工产品为特色的物流中心。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将宿州建成以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为特色的物流中心。依托现有的中药材市场,进一步完善现代物流的功能,支持亳州建成以中药材原料及医药产品为特色的物流中心。发挥旅游城市人流集中的优势,支持黄山建设以文化旅游商品为特色的物流中心。 (四)规划五个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根据市场需求、产业布局等基础条件,规划宣城、池州、滁州、巢湖、六安五个地区性物流节点城市。节点城市要根据本地产业特点、发展水平和设施状况等实际完善城市物

13、流设施,整合物流资源,培育物流市场主体,加强物流园区规划布局,建设一个核心物流园区和若干专业物流园区,努力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带动周边所辐射区域的物流业发展。 四、主要任务 (一)建设与长三角对接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通江达海的内河运输体系。统筹规划长江岸线资源和港口布局,调整优化沿江港口结构,把芜湖建设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航运枢纽,建成以芜(湖)马(鞍山)组合港、安庆港为区域性枢纽中心港的多功能现代化港口群,重点建设集装箱、煤炭中转、石油、矿石和建材等专业化运输系统。到2015年,沿江港口群货物吞吐能力达到4亿吨,其中集装箱吞吐能力100万标箱。完善内畅外通的公路网络。以东向对接通道为重点,继续加

14、快高速公路建设,构筑全省高速公路骨架网。加快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完善高速公路路网结构。加强跨江通道和疏港道路建设,改造升级国、省干线公路及县乡道路,到2015年新增高速公路1500公里。加快实施一批铁路建设项目,到2015年新增铁路3000公里,提高安徽在全国铁路网的枢纽地位,改扩建合肥、芜湖、蚌埠、阜阳等主要铁路货运站场,提高运输吞吐能力。完善机场布局和功能,扩大航空运输服务覆盖范围,开辟欧美国际航线,加密东部地区航班。重点建设合肥新桥机场,形成华东地区重要的航空运输枢纽和国际定期航班机场。优化各种运输方式的规划布局,做好各种运输方式在线路、节点上的匹配和衔接,尽快建成一批功能完备、布局合理

15、、集疏运体系完善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站场。积极推进铁路、公路、港口等多种方式统筹布局的货运枢纽站场和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站场的集疏运网络。 (二)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工商企业分离外包业务,将采购、运输、仓储、包装、配送等物流业务交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加强对现有运输、仓储、货代、批发、零售企业的服务延伸和功能整合,促进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变。以现有发展基础较好、具有一定规模和先进管理理念的物流企业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功能、提升服务,培育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省内大型企业集团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强合作,充分发挥现

16、代物流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作用。积极推动物流企业进行国家认证,培育一批符合国家物流标准的A级物流企业和若干家3A级以上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鼓励我省企业与之合资合作,吸引大型外资跨国物流、货代企业进入我省,建立地区总部和采购中心,带动我省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水平全面提高。 (三)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加强重要矿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建立煤炭、铁矿石、铜矿砂、水泥熟料等物流体系。围绕钢铁基地建设,建立钢材及深加工产品物流体系。大力推动汽车和零配件物流发展,建立科学合理的汽车综合物流服务体系,促进自主品牌汽车发展壮大。立足粮食、棉花生产优势,加快发展粮食、棉花现代物流,推广散粮运输和棉花大包运输。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连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