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2)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87501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少年爱因斯坦教案 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2、指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高度的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1、了解爱因斯坦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及人格魅力;2、让学生理解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更多的是靠自己的勤奋。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点拨指导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他是20世纪最杰出的科学家、物理学家,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就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著名物理学家。在物理学多个领域均有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并在这个基础上推广为广义相对论。因理论物理学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获1921年诺贝

2、尔物理学奖。关于爱因斯坦,曾流传过许多他具有超自然能力的各种传说。最为典型的一个故事,称爱因斯坦小时候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抱怨牛奶太热了,目瞪口呆的父母问他为什么以前一直不开口说话,谁料这个小天才回答:“因为,以前的一切都没有什么问题呀!” 那么,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天才?据说爱因斯坦死后,他的大脑研究曾一度激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经过详细检查发现,爱因斯坦的大脑,从表面皮层的面积、结构和脑的重量来看,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只是他的大脑比同年龄的人更为健康,退化的迹象较少。据爱因斯坦的姐姐称:爱因斯坦的智力发展很慢,而且到了很晚才开始会说话。用爱因斯坦自己的话来说:A=X+Y+Z (成功=艰苦劳动+正

3、确方法+少说空话)这是哪位大科学家关于成功的公式?爱因斯坦。他的另一则名言就诠释了这个公式:“天才是百分之一的聪明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那么,爱因斯坦小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他是那种老师宠爱的学生吗?他是不是很爱思考问题?他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呢?二、学生自渎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略读”是指快速浏览的读。目的:在于粗知文章大致的内容,快速筛选捕捉到文章最主要的信息,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小组内读通全文,理解掌握生字新词。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些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反映了他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解决

4、问题:理解掌握生字新词。给生字注音:师生共同整理生字新词。超乎寻常 爱不释手 雄心勃勃 如醉如痴遏止:阻止。 孤僻:孤独古怪。 早慧:心智发育比平常人要早。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不解之缘:难以分开的缘分。腼腆:害羞,举止不自然。 井然有序:整齐,有秩序。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 想入非非:指苦思冥想或异想天开。流连忘返:留恋景色或某种事物,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又自我陶醉的模样。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音乐和他结下了难以分开的缘分,他虽然没有走职业音乐家的道路,但那把心爱的小提琴却陪伴了他一生。(不解之缘 )这实在是对小孩子好奇心的一

5、种挑逗,阿尔伯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了。(跃跃欲试)他讲的那些德国古典作品,常常使阿尔伯特陷入沉思,有时竟留恋佳境,舍不得离开,而忘了回去 (流连忘返)每当他看到有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形容喜悦,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地操练步伐的时候,他不是掉过头去,便是愤愤地说:(怡然自得)他非常喜爱,舍不得放手,把盘子转过来调过去,可那根针仍然指北。(爱不释手)老师们嫌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脱离实际;胡思乱想。(想入非非)用自己的语言讲述爱因斯坦少年时期的主要事迹(按年龄段),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转动着

6、大眼睛寻求答案。五岁时,因为愿意慢慢独立思考,所以回答老师的提问时显得反应迟钝。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十二岁时,已能独自证明数学定理。这些少年爱因斯坦的故事反映了他在学习方面具有哪些优秀品质。文章思路:(传记主要是写人物的主要经历以突出人物的特点,本文主要写的什么事?反映了人物的什么特点?) (3岁)音乐天赋(4、5岁)独立思考第二部分(533)少年学习经历。 (10岁)有正义感。 后扬 (12岁)勤学好问科学天赋。提问:对比传记的开头的一般写法,谈谈这篇文章的开头讲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相貌丑第一部分(14)幼年智力堪忧。 说话晚

7、 先抑反应慢欲扬先抑更加突出了少年爱因斯坦在音乐科学上的天赋,体现了他非凡的少年时代。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概括各部分大意。解惑:全文有33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14):简介爱因斯坦小时候的智力令人担忧。第二部分(533):叙述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质疑:全文按怎样的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哪些学习经历?解惑:按时间顺序叙述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三岁时,陶醉于母亲的钢琴曲,表现出对音乐的早慧;四、五岁时,被袖珍罗盘迷住;五岁时,上学独自思考;六岁时,要求拉小提琴;七岁时,还没有学会说话;十岁时,已经是暴力专制制度的反对者;十二岁时,独立证明数学定理。三、合作探究下列问题:1、从前边的分

8、析来看,本文是按什么思路和主旨行文的? 本文以时间为序,叙述了少年爱因斯坦的学习经历(将爱因斯坦少年时代成长的几个小故事串连成文)。2、本文篇幅虽长,但作者的叙述却如行云流水,你知道关键原因是什么吗?请找出关键语句: “尽管如此,这个小孩子对音乐的早慧却使他的母亲大为吃惊”;“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上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在这期间,使少年爱因斯坦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他自身的力量,还有一种外来的因素”。与此同时,还有一位叔叔每次来都给他讲讲代数和几何。这些句子是在文章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它们使文章条理清晰,行文流畅。3

9、、少年爱因斯坦之所以能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仅仅是因为他的天赋吗?请找出原文来加以说明。 小爱因斯坦除了拥有天分以外,更为重要的是他靠那双善于观察的眼睛,靠他那颗善于思考的大脑。(他四五岁时,父亲的一个袖珍罗盘引起了他无限的好奇;十二岁时,专心听大学生谈起哲学观点和深奥的物理学、数学知识,使他对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表现出不可遏止的热情;为了证明直角三角形ABC中AB的平方加BC的平方等于AC的平方这一定理,他独自关在屋子里,用了整整三周时间终于证明出来了;小爱因斯坦偶然看到一本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读得如醉如痴,他对其中所包含的许多严整规律和宽广的世界肃然起敬。)4、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画眼睛”对表

10、现人物心灵、反映人物性格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找找文章中哪些地方描写了爱因斯坦的眼睛?体会一下这些语句的作用。(1)(第3自然段)“从那孩子那双忽闪的棕色大眼睛里,流露出多么明亮的色彩呀。”家人担心他是低能儿,但眼睛流露光彩。这样给人一种希望,他应该是个聪明的孩子。(2)(第7自然段)“他歪着头,闪着聪明的眼睛,在那儿认真地听着呢。”他的眼睛与表情随着音乐而变化,说明他理解了音乐所表现的内容,对音乐听的入迷,表现了他在音乐上的早慧。“一本正经”形容听音乐时认真的样子。(3)(第13自然段)“他转动着一双大眼睛,寻思着:这是为什么呢?”写出了爱因斯坦虽然不会说话,可是很善于思考。写出了他与众不同的一

11、方面。(4)(第22自然段)“眼睛闪烁着异样的光芒,这是个不寻常的少年”说明了他是个不同寻常的少年。果然,他对大学生所教的物理学表现出了不可遏止的热情。5、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孩子?是一个对科学和真理充满强烈的求知欲;爱读书、爱思考、爱提问、爱钻研的孩子。6、文章为什么两次写到教师们对爱因斯坦的呵斥与评价? (15-17段)因为回答老师的问题反应迟钝而遭呵斥;(33段)老师们评价他笨,说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 爱因斯坦其实不是笨,而是在慢慢思考。老师的评价从侧面反衬了爱因斯坦独立思考的习惯。7、爱因斯坦对当时学校的这种教育制度是什么态度?怎样看待这种不满?课堂呆板,老师随意

12、体罚学生;爱因斯坦偏爱理科,思维方式与大多数学生不同,造成老师对他的歧视。8、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爱因斯坦与众不同的少年时代。爱因斯坦的成长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百分之百的天才,成功靠的是敏锐的观察和思考,靠的是对于周围事物“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痴迷。语言揣摩 1、 “我的小宝贝,你听懂了吗?瞧你那一本正经的样子,像个大教授似的,你怎么不说话呀” “一本正经”形容三岁的阿尔伯特听音乐时的认真样子。 2、当他的同班同学还在全等三角形的浅水中扑腾的时候,他已在微积分的大海中畅游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爱因斯坦少年时就极富科学天赋。3、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

13、这句话中划线词语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小爱因斯坦专注思考的样子。 4、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这一句中“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的什么?“三周”强调的是什么?突出了他的什么精神?) “一动不动”表现了爱因斯坦注意力很集中;“三周”强调的是长时间; 突出了他对做题的坚强的毅力和执著的精神。 5、“这实在是对孩子的好奇心的一种挑逗”。(这句话运用哪种表达方式?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在文章中起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6、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之他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又是那样细心,

14、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这句话在课文结构中起什么作用?如何理解加点的词语?)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句中的“有点毛病”并非真的生理疾病,而是指爱因斯坦对音乐的早慧,观察周围事物的细心非同龄人可比,强调了他非同寻常的“特殊”,这正反映了他从小就具有优秀的学习品质。拓展延伸一、阅读下面的小故事,你从爱因斯坦身上感受到什么了吗?,第三只小板凳的故事: 有一位世界闻名的大科学家读小学的时候,有一次上劳作课,同学们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泥鸭、布娃娃等等,惟独这个大科学家没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只做得很粗陋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满意,说:“我想,世上不会有比这更坏的小板凳了”可他回答说:“有的。”他不慌不忙地从课桌下面拿出两只小板凳,举起左手说:“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举起右手说:“这是我第二次做的刚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使人满意,但总比这两只强一些。” (自信、有勇气、不气馁)有一次,一个美国记者问爱因斯坦关于他成功的秘决。他回答:“早在1901年,我还是二十二岁的青年时,我已经发现了成功的公式。我可以把这公式的秘密告诉你,那就是A=X+Y+Z!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正确方法,Z是少说废话!这公式对我有用,我想对许多人也是一样有用。”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