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改过”类-备战2022年高考作文典型例题之高能文转化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686960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章“改过”类-备战2022年高考作文典型例题之高能文转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七章“改过”类-备战2022年高考作文典型例题之高能文转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七章“改过”类-备战2022年高考作文典型例题之高能文转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七章“改过”类-备战2022年高考作文典型例题之高能文转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七章“改过”类-备战2022年高考作文典型例题之高能文转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章“改过”类-备战2022年高考作文典型例题之高能文转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改过”类-备战2022年高考作文典型例题之高能文转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章:“改过”类【深度解读】第一,面对烛之武的满腹委屈,郑伯自责道“吾不能早用子,今 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就表现了一位国君勇于自责、勇于道 歉、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第二,廉颇知错认错,“负荆请罪”,让世人敬仰。【作文链接】可链接“哈师大附中高二学年 20202021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 试作文题”。铅笔即将被装箱运走,制造者很不放心,把它带到一旁跟它说“在 进入这个世界之前,我有 5 句话必须要告诉你,如果你能记住这些话, 就会成为最好的铅笔”。其中,第三句话是“不要过于固执,要勇于承认你所犯的任何错 误,并勇于改正它”,由此可见,这就与我们的作文题主旨相通。看链接“2013 年山东

2、高考作文”“2013 年山东高考作文”是这样的近年来,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的咬文嚼字开设专栏,为 当代著名作家的作品挑错,发现其中确有一些语言文字和文史知识差 错。对此,这些作家纷纷表示理解,并积极回应。中国作协主席铁凝 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的作品“咬文嚼字”;莫言在被“咬”之后,也 表达了自己的谢意,他表示,请别人挑错,可能是消除谬误的好办法。这让我想起了孙犁与另一位文坛高手之间的文坛轶事,在此转述 大家,只为高考作文分析,绝无猎奇、看热闹、惹眼球甚至搅屎恶意, 因为交战双方是我素来尊敬的长者。事情发生在 1992 年至 1994 年间,因为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孙 犁卷入了一场“文字论战”,

3、这一下就打破了这位“与世无争”、“与 人无憾”的“文坛隐士”那平静而有序的生活,激动的情绪让这位平 静得有些枯燥的老人,一口气写了 8 篇文章驳斥对方,其情之愤,可 见一斑。事情是这样的,孙犁对陕西青年作家贾平凹一向赞赏有加,曾多 次写信鼓励他。1992 年,贾平凹创办了美文杂志,向孙犁约稿,孙犁在回信 中,谈及当时的散文创作,说即便有些“名家”,也不注意语法修辞。 话到这里,随手拿起一份南方某省办的“周末类”报刊,并自然摘引, 他还说:“所谓美,在于朴素自然。以文章而论,则当重视真情实感, 修辞语法。另有名家,不注意行文规范,以新潮自居,文字已大不通, 遑论美文!例如这样的句子:未必不会不长

4、得青枝绿叶,他本意 是肯定,但连用三个否定词,就把人绕糊涂了。”贾平凹就把此文登上了美文创刊号,此文随即就被几家刊 物选载不料这一下就惹了麻烦,那位使用了“未必不会不长得青 枝绿叶”的作家,以为孙犁在故意讥讽他,让他难堪,便随手写了智 慧之美的文章,发表在一家晚报上,予以反击,又在另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要么回家要么闭嘴的文章,接着又写了几篇类似文章。1994 年 4 月,孙犁与三位作家谈及此事,说自己当初没有什么恶 意;只是想看看那位作家,有没有胆量把这句话不改动收进文集里去。然而,事情远没有终止,那位作家继续在报刊上发表“文章”, 于是孙犁的日子终于不安宁了,从 8 月 15 日到 9 月

5、20 日的一个月时 间内,他一连写了 8 篇文章予以“反击”。孙犁说,建国之初,语言学家给作家们(包括孙犁本人)指正文 章中的病句,批评都是指名道姓的,改过了就完了,既不纠缠,也无 论战,大家都很真诚,也都很宽容,而现在,“偶然指出他的一个病 句,便怒火冲天,连续写文章,攻击人家。整整三年了,还未停止”。对此,孙犁愤怒地反问:文坛乃人民之文坛,国家之文坛,非一 人一家一伙人之文坛。为什么不允许别人注视它,这能禁止得住吗? 不许人盯着它,就可以为所欲为吗?话到这里,我们不予任何评价,你也应该清楚了吧。而 2013 年的山东高考作文也涉及到了类似问题,当我们看到中国 作协主席铁凝诚恳地感谢读者对她

6、的作品“咬文嚼字”,当我们看到 莫言在被“咬”之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谢意时,不由肃然起敬,要知 道当今的这两位,一位是中国作协主席,正部级干部,一位是诺贝尔 文学奖获得者兼中国作协副主席,气势赫赫,如日中天啊。一个人无论地位多高,才能多大,都要有知错必改的精神,特别 是面对别人的批评,要宁静谦抑,正确对待,要有宽容的精神;另外, 一个人无论地位多高,才能多大,都要虚怀若谷,低调做人,因为这 是一种姿态,一种胸怀,一种高贵的气质。还有,面对别人的批评,人人能像铁凝和莫言一样,具有博大胸 怀和低调的姿态么?总而言之,2013 年的山东高考作文的主旨的第一主旨是“做人要 有错必改”。【题目拟定】论亡羊

7、补牢、也说有错必改、有一种大度叫知错必改、 知错改错,善莫大焉人无完人,知错必改【精品范文】也论改过王阳明先生在其改过中说道:“不贵于无过,但贵于能改过。”是啊,人生之乐在于在于闻过则喜,更在于喜在改之。孔子和弟子到海州游览,遭遇急雨,于是躲进山洞避雨。 孔子站在洞口欣赏着雨中海景,不由诗兴大发,随口吟道:“风吹海水千层浪,雨打沙滩万点坑。”弟子们齐声赞扬老师的诗做得好,而有位小孩却持反对态度:“千 层浪、万点坑,你有没有数过?”事后,孔子歉疚而又自责道:“我以前讲过唯上智与下愚不 移,看来这并不妥当,还是应该提倡学而知之,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孔子乃是名扬天下的贤人,在孩子面前尚能认识

8、到自己的不 足,并勇于承认,实在令人赞赏。凤还巢在武汉大舞台上演,王琴生先生在观摩梅兰芳大师的 演出,本来那句原板“何况那朱千岁甚是不端”一向都赢得满堂彩, 但今天却了无掌声,王先生经过仔细琢磨,方知原来梅大师每次唱到 这句时,都是脸朝外,手势也冲外指,而今天,他一边唱,脸却朝着 端坐台中间的老旦偏过去,于是彩声没有了。于是王先生直率地提了 意见,次日梅大师改了过来,果然又赢得了满堂彩。梅大师善纳人言,闻过则改,实在是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啊。 茶馆的初稿叫秦氏三兄弟,本是配合普法宣传的应景作品,第一幕写了康梁变法失败,北京人艺的艺术家们看了本子后,向 老舍坦诚提出修改意见,说全剧就第一幕好,不如

9、照这个路子写下去。老舍欣然同意,遂写出了茶馆。茶馆的结尾是“三个老头重聚话沧桑”,也是全剧的“华彩 乐章”,于是之先生说,老舍先生的稿子几次读给我们听,征求意见, 我那时只有一点:希望戏的最后有一小段“几个老头话沧桑”的戏, 然后王利发就拿着一个他常用的道具进屋上吊去了。几天后,先生写出来了,不是一小段,而全是王利发、秦二爷、 常四爷三位一生的掏心话,是他们最后的倾诉,说出了他们迟到的顿 悟。老舍先生从谏如流,接纳了他们的修改建议,体现了先生的大家 风范。然而,世人总是自护其短,堂而皇之地借口江山易改,秉性难改, 而不思改过,环顾左右,还有像孔夫子、梅大师和老舍先生这些大家 们的自省改过精神么

10、,还有人能达到王阳明先生所言之境界么。【作者评点】文章第一部分:引用王阳明先生改过之言。肯定了人生之乐在于闻过则喜,喜在改之;暗暗回扣了题目。 文章第二部分:描述了孔子作诗,受到了一位小孩的质疑批评,孔子心服口服, 并反思了自己的不足赞颂了孔子作为名扬天下的贤人,在一个孩子面前能认识 到自己的不足和错误,并勇于认错,令人赞赏。文章第三部分:描述了梅大师听从王琴生先生之言、闻过则改之事。肯定了梅大师善纳人言,闻过则改,是一种大胸怀、大境界。 文章第四部分:描述了老舍先生两次接纳艺术家们的建议,修改茶馆。 肯定了老舍接纳艺术家们的修改建议,从谏如流,赞颂了其大家风范。文章第五部分:使用正反对比手法

11、,赞颂了大家们的自省改过精 神,批评了世人的自护其短,从不思改过;并以“还有像孔夫子、梅 大师和老舍先生这些大家们的自省改过精神么”照应了文章第二、三、 四部分,以“还有人能达到王阳明先生所言之境界么”照应了文章第 一部分;回扣了题目。另外,本文题目为也论改过,而“改过”一词在文中先后出 现了多次,这就构成了一条线索,贯穿文章始终,既回扣了题目,也 使得文章结构严谨。这个世界需要改过精神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曾画过一幅漫画,叫卖羊,画面是这 样的:一个农民牵着两只羊,悠然前行。画面颇富意趣,让观者叹赏不已,然而,一位农民看后,却连连 摇头,嗤嗤而笑。于是,丰子恺先生就有些纳闷,遂上前去,躬身请教

12、。农民说:“牵羊只须牵头羊,不管多少只,只用一根绳子把头羊 牵好就行了。”于是,丰子恺先生明白了,没有牧羊经验而画羊,是会出错的; 于是,他遂向农民连连道谢,感谢他挑出了画中谬误。丰子恺先生身为一代漫画大师,面对农民的指点,坦然受之,足 见其低调平和,放低自我,体现了他勇于改错,不耻下问,这是我们 这个世界所需要的可贵精神。于是,我又想起了张大千先生画蝉的故事。据载,大千先生曾画过一幅绿柳鸣蝉图,画面是这样的:一 只蝉伏于柳枝之上,蝉头朝下,奋然欲飞。人们无不为其精湛画技和画面内涵所折服,于是,观者如堵,好 评如潮,而大千先生亦也将此视为其里程碑级的作品。有一次,齐白石前来,看了他这幅得意之作

13、,连连摇头:“此画 谬误,蝉爬枝上,其头永远朝上!”这迎头一瓢凉水,让大千先生很不舒服,但他还是违心赔笑说: 白石批评得对,我没有细致观察,凭臆想而作!后来,张大千到四川青城山写生,时值盛夏,蝉声不绝,他忽然 想起了白石之言,于是跑到树下,仔细观察蝉在树上的姿态。果见数只夏蝉趴于树枝之上,头皆朝上,振翅长鸣,这让大千非 常惊讶,也为齐白石之善于观察、敢说真话而感到佩服。于是,大千先生重画“蝉”图:烈日当空,巨树独立,傲然冲天, 在树枝缝隙探出一只蝉的脑门,对着天空鸣叫。画的边缘,配有大千题字:蝉首朝上,夏天真知。不仅如此,张大千还在起回忆录中写道:“真知,乃实事求是为 根本。无论做人处世,还是

14、作为职业,都要有一颗坦荡的心去面对真 相,让事实成为人生信条的操守。”于是,那次写生收获和蝉赋,就成了他的最得意之作。 张大千先生身为一代大师,一旦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能坦然修正,也足见其改过精神,这实在是我们这个世界所需要的啊。【作者评点】文章第一部分:描述了一位农民指出了丰子恺的漫画卖羊画面内容中的 谬误。肯定了丰子恺先生身为漫画大师,而坦然接受农民的批评, 足见其低调平和,放低自我,体现了他勇于改错、不耻下问的精神; 并紧扣了作文话题。文章第二部分:以一句话,领起下文。齐白石指出了张大千绿柳鸣蝉图的谬误,大千先生终于 凭借实践,认识到错误,遂重新画“蝉”图,并配以题字,展示认识。肯定了张大千先生身为一代大师,一旦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能坦然修正,也足见其改过精神;并紧扣了作文话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