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方式的矛盾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6853856 上传时间:2023-08-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方式的矛盾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教育方式的矛盾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方式的矛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方式的矛盾(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方式的矛盾教育,简单说就是:传播知识。关于知识,一直认为“漫长的16世纪”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除了西方金融业的创立崛起,便是“知识”意义的根本改变。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人类社会来讲,宗教便是知识,知识便是宗教的、近乎于宗教的、或者得到宗教承认的东西。“漫长的16世纪”之后,很大程度上科学技术代替宗教而成为知识,“知识”才真正代表了知识而存在。一直以来对于中国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多批判,像包括教育问题在内的所有中国问题一样,这些批判基本上都是一些没有经历过应试教育的教育专家立足于对美国教育方式的褒扬之上发出的。教育方式,在如今被普遍区分为中国的应试模式:强迫教育的内容,方法,程度;美国代表

2、的西方模式:内容上注重社会的工作应用,方法上注重兴趣的培养,程度上因人而异。所谓中式和美式的教育矛盾无非是我们依然在从教育方式的角度探讨教育的目的。 毫无疑问,教育的普及推进了人类社会所有方面的改变和进步。我想从战争的角度来说明:为什么我们需要教育、知识的普及,以及我们需要怎样方式的普及。以战争来举例,是因为战争始终是贯穿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要素之一,深刻地关系到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的每一个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普及至少三次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式,就是所谓从冷兵器到火器到机械化到信息化,下一个可以被总结的战争形式,我们可能还只在猜测或者我们已经可以预见一角,毫无疑问的是:下一个战争形式必然是以更加高

3、技术的形态展现。在以绝对的技术优势决定战争结果的今天,如果在科技水平上与对手存在不同层次的质的差别或者敌方享有对高技术的绝对垄断,那么低技术水平一方在客观上必然失败。在世界范围的社会里,在例如转基因粮食,超级流感病毒等等技术应用到基因级别的高技术武器面前,不掌握同样级别技术武器的民族根本没有赢的可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范围里所谓超级霸权若干强国加上其他国家的格局,实质上就是不同国力层次(所谓不同世界)的国家对其上层国家的革命,就是多数民族对抗少数民族的革命,亦如同,一个相对封闭社会,多数人对少数精英者的革命。战争往往是有希望的革命的最后决斗形式。我们可以想象,随着技术因素在战争中的比重无

4、限增大,当知识只被少数人垄断,其他多数人的革命就变得不可能。如果革命者没有同样级别的工具,那么至少在技术上这些革命者的革命只能是个浪漫的过程,没有赢的结果。在“多数人对抗少数人,下层对抗上层”这个角度上思考,让更多的公众普遍掌握可以理解基础知识理论的技能,是必须而且是重要的,这技能就是对知识的普遍掌握。这如同受人追捧的宪法中规定“人民有持枪自由”一样,只不过枪支作为一种工具的形态会过时,但是知识是制造枪支替代品的必需品。在这一点上我深信:普遍性,强迫性质的教育是可以被理解的,是应该的,是必要的。因此,对于教育我们应该知道:知识是保护大众的最后屏障,跟人民创造的国家财富一样,知识应该由大众普遍拥

5、有而不是由少数人垄断,而这恰恰是真正民主应有的表现之一。一个真正的民主社会,人民有权力并且有义务,普遍的掌握知识。教育方式的问题,其背后有着极强的民主意义。受教育权被列入基本公民权并且受到尊重是人类的伟大进步。但是,权力是一个方向性的问题,达成共识很容易,执行细节却是没有公约、没有共识的,比如:受教育者的受教育内容。美国推行所谓的实用性教育,主张教育内容适应社会工作需要,是很多人极力主张的教育方式。但是,从上文提到的角度来看,这种所谓实用性教育,实际上是通过操纵教育内容,变相剥夺或者改变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并不强制或者说是限制了广泛、适龄公民对于基础知识的获取和掌握!所谓对被教育权的尊重,执行起

6、来却走到了教育的反面即“愚民”。讽刺的是,这种对于教育内容的操纵性教育,却被奉为“融入社会的真正有价值的教育”。我想我们需要一种普遍的强制性的基础教育(特别是理工科基础教育),让多数人可以掌握相当程度的基础性知识,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理论进步,对于基础知识的定义也应该跟随扩展,当然这是个很不频繁但应该漫长并且值得持续的过程。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现行的带有强制性色彩(学习内容和学习程度)的教育制度有它的好处和必要性。但是中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也是有改良必要的。传播知识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在于保障每一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保障绝大多数社会大众与少数精英对抗的基本能力;保证本民族进步的基本能力(前两者保障人

7、民的生存和社会民主的生存,后者保障民族未来)。广泛的强制性考试是没有意义的,虽然由考试决定并且区分阶级的做法促进了多数人对知识的功利追求,但是同时产生了我们看到的关于教育的种种恶果:中国少年极其沉重的考试压力,毫无乐趣的学习,极差的身体和精神健康状况等等,被考试笼罩的基础教育,浪费掉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大量的学习时间。与此同时,这些恶果与拜金为上的社会环境混杂,尽管中国识字率等指标不断提高,但整个社会却似乎向着更普遍的落后,愚昧方向发展,各种怪异景象在此不尽详述,这应该也从一个方向说明了现行的应试教育制度具有很严重的弊病。恰巧写这篇文章的时间正是苏联解体二十周年。苏联解体,代表多数民族革命意识的冷战结束,苏联领导的多数民族战败。主流媒体争相大赞一个没落的俄罗斯,大赞戈尔巴乔夫便足以证明,教育内容的被操纵性,教育目的的偏差,教育的失败。就让这篇关于教育方式的文章带上点希望,希望这个国家能早日脱离那些个主流媒体带来的低级趣味,在下一种战争形式的废墟中好好的活下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