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上册总复习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6853189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地理上册总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上册总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上册总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上册总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一地理上册总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地理上册总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地理上册总复习(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复习资料一、地球在宇宙中识记1、天体的类型名称:恒星、星云、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2、最基本的天体:恒星、星云3、太阳系的组成:太阳是中心天体,八颗行星、矮行星和众多的太阳系小天体等围绕太阳运动,构成太阳系4、 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5、 太阳大气三层次名称(有里外):光球、色球、日冕6、 太阳大气三层次温度、厚度、亮度比较:光色日 越来越高越来越厚越来越暗7、 太阳大气三层次主要太阳活动、标志、周期、太阳活动的影响光球:黑子 色球:耀斑、日珥日冕:太阳风标志:太阳黑子与耀斑是太阳活动主要标志周期:太阳活动以11年为一个周期;影响: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抛射的大

2、量带电粒子流会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太阳活动异常会使全球天气与气候异常;太阳活动剧烈时,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理解1、 主要天体的基本特征:恒星:由炽热气体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体,其主要组成物质是氢和氦星云: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呈云雾状的天体,主要组成物质是氢。2、 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3、 大行星运行特征:太阳系八颗行星都运行在地球公转轨道面附近,具有共面性;所有行星的公转方向都与地球的公转方向相同,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除水星外,其他行星的偏心率都比较小,具有近圆性。4、 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特征:类地行星:(水、金、地、火)质量小,

3、平均密度大,中心有铁核,有固态的表壳巨行星:(木、土)平均密度小,主要由氢、氦、氖等元素构成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在八颗行星中离太阳最远5、 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液态水的存在 地球自身条件 地球的体积与质量适中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运动周期适中昼夜和季节更替节奏适中 宇宙条件地球处在稳定而安全的宇宙环境中二、月球对地球的意义:夜晚的照明;农历制定的依据;产生了潮汐。识记1、 月球表面的环境特征引力小,不足以吸引大气和水,只在两极有固态水。表面大气压力极小表面的温差大表面起伏不平:高原、山脉(环形山)、平原和盆地组成2、 月球自转、公转方向、周期月球

4、自转、公转方向一致,都是自西向东。恒星月:公转周期27.32日(月球绕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朔望月:平均时间为29.53日(月相由缺到圆,再由圆到缺的一个循环周期)3、 月相名称、对应日期新月(朔):农历初一上弦月:农历初七、八满月(望):农历十五 下弦月:农历二十二、二十三4、大潮、小潮出现的农历日期大潮:初一、十五小潮:初七(初八)、二十二(二十三)理解1、 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出现规律新月:6:0018:00(午)上弦月:12:0024:00(昏)满月:18:006:00(子)下弦月:24:0012:00(晨)2、 日食、月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日食:地月日成一直线(月球在地

5、球与太阳之间)月食:月地日成一直线(地球在月球与太阳之间)3、 大潮、小潮对应的月相:大潮对应月相:满月、新月小潮对应月相:上弦月、下弦月三、地球运动1、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自转概念: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周 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真正周期 太阳日(24小时)公转概念: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叫做地球的公转。公转轨道是一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焦点上。周 期:恒星年(365天6时9分20秒)真正周期 回归年(365天5时48分46秒)自转、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转动;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转动)2

6、、国际日期变更线经度、规则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东12区 比西12区早一天。由西向东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减少一天:由东向西越过日界线,日期要增加一天。3、南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左(顺着运动方向)北半球地球自转偏向右(顺着运动方向)赤道上不偏向4、黄赤交角概念:地球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存在着一个夹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的黄赤交角是23265、两分两至日名称、日期、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3月21日春分日,6月22日夏至日,9月23日秋分日,12月22日冬至日 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春分日(下图A点),赤道夏至日(下图B点),北纬23

7、度26(北回归线)秋分日(下图C点),赤道冬至日(下图D点),南纬23度26(南回归线) 理解1、恒星日、太阳日概念恒星日::以距离地球遥远的同一恒星为参照点,则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3时56分4秒,叫做恒星日太阳日:以太阳为参照点,一日的时间长度为24时,叫做太阳日。2、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角速度线速度:单位时间转过的弧长。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两极地区线速度为零。角速度: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角度。除南北极点为零,其他各地均为每小时15度。3、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是东经120经线的地方时,而不是北京的地方时。4、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6月22日太阳直射北纬2326(北回归

8、线);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纬2326(南回归线);以后,太阳直射点北返;次年3月21日太阳再次直射赤道5、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就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而言,在任何地区,当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小时,其正午太阳高度就达到当地全年中的最大值;当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时,其正午太阳高度就达到当地全年中的最小值。在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纬度带,每年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中的最大值;每年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全年中的最小值。在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纬度带,情况正好相反。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带,每年太阳直射两次,有两次最大值。6、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9、纬度变化就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而言,在任何时间,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直射点上为90,并从直射点纬度处向南北两侧降低。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北半球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降低;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7 天文四季的划分:立春 立夏 立秋 立冬为起点。四、岩石圈和地貌识记:1、六大板块:非洲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2、震源:通常把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引起地震的地方叫震源。震中:震源在震中的垂直投影位置叫震中。震源深度: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称为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上任意一点与震中之间的距离

10、叫震中距。3、两大地震带的名称:(1)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4、三大类型岩石名称: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5、(1)花岗岩:侵入岩。 (2)玄武岩:喷出岩。(3)大理岩:变质岩。(4)石灰岩:化学类沉积岩。6、地壳中含量前三的元素:氧、硅、铝。7、主要地貌类型名称: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海岸地貌、风成地貌、黄土地貌。理解:1、(1)板块的消亡边界:海沟当洋壳板块与大陆板块相遇,因前者的岩石密度较大位置较低,一般会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叫俯冲带或洋壳板块的消亡带。在俯冲带往往形成海沟,是海洋中最深也是最活跃的地方。举例: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11、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北部的交界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非处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南部的交界处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2)板块的生长边界:海岭举例: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印度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交界处非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处非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在地图左上角)2、地震波横波、纵波传播速度的差异:地震发生时从震源处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其中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表。(纵波比横波传播快)3、震级、烈度的区别、了解:(1)区别: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而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则不一样。(2)了解:地震的

12、震级越大,震源越浅,受影响地区的烈度越大。4、烈度影响因素:(1)离震中的距离;(2)地质构造;(3)地面建筑(4)震级的大小5、三大类型岩石的主要特征:岩浆岩:侵入岩的矿物晶体颗粒较粗;喷出岩矿物晶体颗粒细小,岩石中多气孔。岩浆岩是岩石圈的主体。 沉积岩: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并保存有动植物的化石。 沉积岩是构成地壳表层的主要岩石。变质岩:岩性致密,密度较大,颗粒定向排列,具有片理构造。 6、侵入岩、喷出岩特征:(1)侵入岩在距地表相当深的地方开始凝结的称为侵入岩。侵入岩由于是岩浆在地壳中冷凝结晶成岩,冷却十分缓慢,因而矿物晶粒较粗,如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可以轻易用肉眼分辨。(2)喷出岩喷出地表或在

13、地表附近凝结的称为喷出岩。岩浆在地表迅速冷却凝结,没有充足时间结晶,往往形成致密的、用肉眼无法辨认其矿物颗粒的隐晶质结构,有气孔构造。如玄武岩。7、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分布区:世界上的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石灰岩地区,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尤以西南各省区最为突出。8、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主要原因:我国黄土高原是由从西北荒漠地区吹扬过来的粉尘物质堆积而成的,而且在流水的侵蚀下,原始堆积形成的平坦表面被沟谷切割,形成塬、梁、峁五、大气圈识记1、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微小尘埃组成的混合物2、 大气垂直分层各层的名称:散逸层、热层(电离层)、中间层、平流层、对流层3、 气压带、风带名称分布:极地高气

14、压带分布于两极地区、副极地低气压带分布于北纬60附近、中纬西风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分布于北纬30附近、低纬信风带、赤道低气压带分布于赤道地区4、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分布: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之间,主要位于非洲刚果河流域,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亚洲印度尼西亚等地热带稀树草原气候:大致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如非洲中部大部地区,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东部,南美洲巴西等地热带季风气候:在北纬10至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最为显著热带沙漠气候: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西岸,如非洲大沙漠区,亚洲阿拉伯半岛和澳大利亚大沙漠区。亚热带季风和亚热带湿润气候:位于

15、南北纬2535大陆东岸,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北美大陆,南美大陆和澳大利亚大陆的东南岸地中海气候:位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如地中海沿岸,澳大利亚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南角等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大陆东部3555之间,如我国华北、东北、俄罗斯远东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如西欧,北美和南美大陆西海岸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部苔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冰原气候: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和格陵兰内陆地区5、 主要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