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6851031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巡警,衣衫褴褛,耀武扬威”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3、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课文内容理解“租界”,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找到并通过朗读体会“中华不振”的表现。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具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1、(出示周恩来照片)师:知道屏幕上这个人是谁吗?对他你有多少了解?(生介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这位伟人,去了解他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故事。2、看老师写课题,提醒

2、学生:“崛起”是一个新词,要注意崛的部件。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是“的”,课题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师生共同)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带着这份理解再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4、梳理学生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过渡:是什么原因让周恩来立下了这样的志愿呢?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1、学生自读课文。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词语:帝国主义列强 耀武扬威 衣衫褴褛 惩处 巡警 撑腰 铿锵有力 模范 吵嚷 租界指名读词,适时指导理解词义。重点指导理解: 撑腰 衣衫褴褛 租界和铿锵有力,同时指导“巡”“嚷”的写法。3、说说周恩来 是在什么情况下立下这样的志愿

3、的?结合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4、那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5、指名读课文,读前要求学生:认真听,仔细思考,拿出笔画一画,找出文中表达中华不振的句子。学生读文过程中师适时引导:“不解”的问是怎样的问?你能读出来吗? “热闹非凡”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读表达出来吗?6、学生汇报能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三、研读课文 体会“中华不振”过渡:看来课文处处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不振,尤其是租界里的那一幕更是让同学们感受深刻,租界到底什么样?现在我们就走进租界去看个究竟。1、文中描写租界的是哪些段落?2、出示第7自然段,指名读。引导:一个“闯”字让你看出了什么?怎么读能表达出来呢?“热闹非凡”是什么意

4、思?能用读表达出来吗?3、这就是租界,通过这一段的学习,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租界?到了这样的租界中发生了怎样的一幕,我们接着看下去。4、自读第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哪些文字描述的画面刺痛了你的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5、学生读文后汇报。适时指导朗读。预设:(1)“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的站在一旁。”多么鲜明的对比,你能用读表达出这刺痛人心的对比吗?(2)“一问才知道-惩处这个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亲人被轧死反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的心情吗?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这句话。多么不公的世道,我也想替她控诉不公-师范读。(3)除了可怜的妇女,可恶的洋人

5、,你还看到了哪些人?“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孩子们握紧你的拳头再读这句话,告诉我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干什么?(出示句子)师引读:因为不敢惩处,我们只能看着衣衫褴褛的妇女-(生接读)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中国巡警不但-(生接读),还是因为不敢惩处,围观的中国人-生接读。6、出示背景资料,让我们走进百年之前的中国,去感受中华不振的屈辱。7、带着你现在的心情再读这几句话。这就是租界,这令人揪心的一幕又使你认识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租界?四、小结 升华情感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陷入了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他在沉思什么呢?请同学们课下写下来,我们下节课交流

6、。板书设计:25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 教学反思: 作为这节课的执教者,上完这节课,听了各位老师的点评,使我感受颇多,这节课按教学设计顺利完成了,学生们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与探究深入理解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了解了“中华不振”的含义。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点是比较成功的:1、抓住重点词语展开教学。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之前,我重点对“租界”作了解释,进而引导学生探究“租界什么样?租界里发生了什么?”使学生在不自觉中体会出了:就是因为中华不振,才使得帝国主义国家如此猖狂。2、教学中我注意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在读中深化对文本的感知。在引领学生学习重点段第8自然段的时候,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

7、,说说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样使学生在读课文的同时内化了文本内容。汇报时在对画面的描述中读出了情感,体会出了文章内涵。尤其在我追问学生:你握紧的拳头最想干什么时,学生情绪高涨,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触,教学达到了高潮。3、教学中注意贯穿识字写字教学。虽是中高年级但在教学中我丝毫没有轻视识字写字教学,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我就抓住文中重点词语进行识字教学,我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意思,强调汉字部件的写法,同时在教学中我也注重指导学生书写:在学生纷纷斥责巡警与洋人的不公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把你的愤恨放进去写出“惩处”这个词,范写时我边写边指导学生,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只能在心里。

8、这样学生不仅牢牢的记住汉字部件,而且在书写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当然,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在让学生交流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时,学生因为惧怕听课老师,画出的句子不敢说,课堂出现了冷场,而我为了不影响课堂流程的安排,没有适时消除学生恐惧心理,硬是拉着学生,半包办的转入了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还有就是一少部分学生读的不熟练,读错的地方很多,而我因为时间关系也没给他们足够的练读机会,对此我也一直困惑:如何能既不影响教学时间,又能给学生充分的指导呢?尤其是公开课教学,总感觉不能在这些事情上耽误时间。听课的老师也提出了这些不足,他们指出:应多花些时间在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上,应在课前设计一些趣味谈话消

9、除学生畏惧心理。是啊,回来后我认真反思,这些不足的确可以弥补呀!如果在学生冷场时,我能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围观的中国人不敢说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那我们能用自己的表现说明我们班的实力吗?相信这样学生的表现欲望一定会被激起。听课老师的建议和自己的深刻反思使我认识到:学生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主观个体,教学中要永远把学生放在首位,绝不能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学生的接受情况,而是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状况调整教学设计。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出适合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各方面能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时村中心校李玉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