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儿》读书笔记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6846852 上传时间:2023-02-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弥儿》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爱弥儿》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爱弥儿》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爱弥儿》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爱弥儿》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爱弥儿》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弥儿》读书笔记(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弥儿读书笔记背景:爱弥儿卢梭(17121778)写于1757年资本主义经济日益壮大,封建社会行将崩溃,专权、等级制度、阶级压迫到处充斥。作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卢梭顺应时代的要求,以爱弥儿来反对封建教育制度,阐述他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核心观点:自然教育、儿童中心论、自由、平等、博爱本书共分五卷,卢梭根据儿童的年龄提生了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进行教育的原则、内容和方法。第一卷,着重论述对两岁前婴儿如何进行体育教育;第二卷,他认为2-12岁的儿童缺乏思维能力,主张进行感官教育;第三卷,主张对12-15岁儿童进行智育教育;第四卷,认为15-20岁青年开始进入社会,论述德育教育;第五卷,论述对子女的教

2、育及男女爱情教育。局限性:为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分期教育及把体育、智育、德育截然分开施教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摘录及心得笔记:“我们的儿童是一点也不理解的:对他们的观念错了,所以愈走就愈入歧途。最明智的人致力于研究成年人应该知道些什么,可是却不考虑孩子们按其能力可以学到些什么,他们总是把小孩当大人来看待,而不想一想他还没有成人哩。”(原序,P2)心得:我们自认为是地看待儿童,认为儿童理所当然地应该是这个样子,其实我们都错了,对儿童的研究才是我们应该加以重视的。“我们教育人,使他具有一定的才能。如果一个人生来就高大又强壮,他的身材和气力,在他没有学会如何使用它们以前,对他是没有用处的。”(第一卷,P

3、6)心得:点由了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能让一个人学会使用自己与生俱来的本领,从一个废人逐渐变为一个有用的的、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价值的人。要不然,摒弃教育,人来到这个世上就毫无意义,直至死去,没有丝毫曾经生存的痕迹“这种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我们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些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P7)心得:卢梭提由的观点,总的概括了教育的形式与方式。指由每一个人都要受的三重教育。“要有所成就,要成为独立、自恃、始终如一的人,就必须言行一致,就必须坚持他应该采取的主张,毅然决然地坚持这

4、个主张,并且一贯地实行这个主张。(P11)心得:对要想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的要求。体现了要提升自身素质,自律、自省,要有恒心。这种要求拿到今天来也同样适用。“我们要真正研究的是人的地位。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与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由此可以得由结论: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口训而在于实行。”(P13)心得:教育使人拥有素养,有了心理变化、内心想法。而教育是在我们生活过程中悄然进行的。“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自己,教他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尔他岛的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

5、所以,问题不在于防他死去,而在于教他如何生活。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大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p15)心得:妙极了!正适于那句俗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别人金子,不如教他点石成金的方法。如何生活,是教育的重点任务,教育使人认识到,活着只是一种状态,要想活得有意义,就要自己用心去感悟。若一个人无聊地活着,即使活了一千岁,一万岁,想必那人也不会觉得有意义想要再活几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人一生生,上天就已经注定每个人平均拥有大概几年的寿命,为什么有人一鸣惊人,逝世后仍被后人念念不忘?为什么有人消极低迷,最后悄无声息地去了,都感觉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就好似他没有来过这世界?人生

6、要活得怎样,丰富还是无趣,就要看自己选择怎样的生活了。“凡是用襁褓包裹着孩子的地方,到处可以看到以及各种各样畸形的人。由于害怕自由活动会使身体成为畸形,结果却逼着他长成畸形。为了防止孩子们成为残废,人们就甘愿使他们的关节僵硬。”(p16)心得:人们这些过度的行为一开始是想要保护婴儿,但事实证明人们这么做非但没有对婴儿成长有任何促进作用,反而还导致孩子长成畸形,起了反作用。面对这种情况,卢梭指由:应顺其自然,任孩子自由发展,除去一切束缚,孩子需要的是片自由的天空。“一个孩子可以忍受一个大人不能忍受的变化,因为最初的性情是柔和易导的,不用花太大的力气就可以养成我们给他确定的类型。”(p24)心得:

7、所以说新生儿、幼儿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是最关键的,而我们现今的教育恰恰忽略了这一点,将重点放在成人教育上了。其实,人的性格、气质的培养形成都在儿童期,我们应将重点放在儿童的教育上,使幼儿形成了健全人格,长大后自然也会成为一个我们期望的人。“由明理有识而心眼偏窄的父亲培养,也许比世界上最能干的教师培养还好些,因为,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p26)心得:一语中地,仔细想想,请那些能干的教师真的能代替父母的说教吗?一个没有爱的孩子即使学了很多生众的才华那又能怎样呢?他么能快乐吗?我倒觉得还不如一个虽然什么知识都没有但心中有爱的人强得多。热心与才能,两者放在天平的两端,必是向着“

8、热心”那端倾斜。“一个好老师应该具有哪些品质?我们要求的头一个品质是:他绝不做一个可以由卖的人。(p27)“教师必须受过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必须受了一层又一层教育,一直受到谁也不知道到了什么地方为止。把孩子教给一个连他本身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的人的培养,又怎样能培养得好呢?”(p28)心得:这大概就是卢梭的教育观、教师观了吧。他对教师提生了严格的要求,将这个职业看作也个很神圣的职业。“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此外,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他要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他的责任不是教给孩子们以行为的准绳,他

9、的责任是促使他们去发现这些准绳。”(p31)心得:这种观点我很赞同。不要让孩子被动地去学习,而要让他们主动地区寻找知识。被动地接受总有一天会疲累,而主动地寻找将永远是一个新奇快乐的过程,将孩子的“要我学”的意识转换为“我要学”的意识,孩子们自己发现,自己学到的才真正是他们自己的知识。p34p37论述医学无用论。卢梭认为,医生是不学无术的,说医学是“群闲着无事的人的娱乐”认为生病让人恐惧,医学让人只担心自己的身体,贪生怕死。他的说法前后矛盾,因为后面他又说了“爱弥儿生命确有危险外,我是决不替他请医生的。”“其实这些人的病是不至于把他害死的。只要过一些时间就可以好起来的。”认为医学无用为什么还在爱

10、弥儿生命有危险的时候去请医生?为什么他那么确信生病自然就会好起来?因为我们知道,有些病是必须要得到及时治疗才能好起来,不可能自己好起来的。所以卢梭对于医学的观点我并不赞同,也不清楚为什么他对医学抱有这么大偏见。后补:今天去问了吴明海老师,自己受到了一些启发,在卢梭对待医学的态度上,卢梭崇尚自然主义,主张孩子从一生生就应在自然环境下生长,摒弃一切外来的束缚。古时候的孩子尤其是贵族的孩子大都娇生惯养,身体有一点病都要抱去医院打针、吃药,身体完全没有了自然恢复能力。这种行为导致的后果是孩子的身体逐渐虚弱,自身免疫能力逐渐下降。卢梭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提由“医学无用论”,他的观点对按不能完全为人接受,

11、但毕竟也有它积极进步的意义。爱弥儿者部著作,作者卢梭完全把个人感情都放进去了,写作使用的语言也是相当的犀利、激烈、刻薄。在阅读的同时,难免自己的情绪会被文中语言带动起来,以后阅读时应多保持冷静,领会作者重点思想。“当小孩一声不响地使劲伸手的时候,因为他不能估计他同他想拿的东西之间的距离,所以他以为他是能够得着那个东西的。他的想法当然错了,但是,当他一边又在闹又在哭,一边又在伸手的时候,那就不是他弄错了,而是在命令那个东西到他那里去,或者命令你把它交给他。在这种情况下,你一步一步慢慢地把他抱到他所想要的东西那里;在第二种情况下,你不只是假装没有听见,而且他愈是哭,你就愈不理他。必须趁早使他养成这

12、样一种习惯,即:不命令人,因为他不是谁的主人;也不命令东西,因为东西是不同他的命令的,最好还是把他抱到他想得到的东西那里,而不要把东西拿过来;这样做,他就能够明白其中的含义,这种提示方法是适合于他的年龄的,而是还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可以启发他明白这一点。”(p5556)心得:吴明海老师上外国教育史时谈到卢梭的教育思想时也谈到这一点,原来是由自这里。想来挺有道理的,不要哪孩子想要的东西给他们,而要把他抱过去,让他自己去拿。结果虽然一样,但意义却不同:一个是哭闹就可以达到自己想让别人做的事的目的,一个是哭闹无用,最后还得自己主动去做。这样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养成依赖的坏习惯,在面对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是也

13、不会想让别人为自己做事,而是想自己应该怎样努力去得到。虽是细节,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却是重大的。有时候,我们就应该对重视这样的细节。“多给孩子们以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养成驾驭别人的思想,让他们自己多动手,少要别人替他们做事。”(p59)心得:卢梭对待儿童的活动、破坏能力的问题上提由了三个准则,这段话是对三种准则概括的思想。卢梭反对认为儿童的摔物品、破坏东西的表现是因为孩子自身的骄傲与邪恶造成的观点,并举了幼小的孩子与年迈的老人都同样是拥有很小的气力,但动机思想均不同的离例子来加以说明。卢梭认为,问题不在儿童自身上,而是由在大人们对待儿童教育的问题上。大人们应该给儿童以足够的充分的自由空间,应多让

14、儿童在应该享有的空间里自由活动,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长大后才能做个独立的人。这一观点很有意义,在今天亦是如此。现今中国家庭大都娇惯着孩子,那些小公主小皇帝们衣来伸手饭开张口,家长完全变车工内了他们的奴隶,其实大人们应该完全放开手来,让孩子们多动,多锻炼,在温室里长大的孩子走向社会也是要接受磨练的。何不让他们从小适应这样的考验,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自理能力,以便让他们以后在走入社会时也能够得心应手、把握时局?“一个孩子,在最初差不多是同时全面发展的。他差不多是在同一个时候学说话、学吃东西和学走路的。这正是他生命的第一个时期。在此之前,他同他在母亲怀中的样子没有什么差别:他没有任何心情,没有任何

15、思想,几乎连感觉也是没有的;他甚至觉察不到他的存在:他活着,但意识不到他自己的生命。”心得:这段话是在第一卷最末尾的一段话,作为第一章的总结,我觉得很有记录下来的必要,也值得认真去思考。刚由生到发育一段时间的婴儿真的是他啊本身意识不到自己的存在的,而这时的教育也更为关键。怎样对待他们,怎样为他们提供一个舒适、自由的生活环境,怎样去和他们交流,怎样教他们说话、吃饭、走路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都不简单,卢梭也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每项工作都是门学问,都是门艺术,我将努力求索,以期得到自己满意的答案。“其次,当我们受伤的时候,使我们感到痛苦的,并不是我们所受的伤,而是恐惧的心情。”(p70)心得:孩子们还不懂

16、得自己所受的伤严不严重,他们无法判断伤痛的程度,但他们可以从大人的表情与行为中感受到事物严重性。小孩子受了点小伤,大人就慌忙跑过来问这问那,无形中就给孩子一种压力,原本并没有觉得多痛的孩子看到大人强烈的反映也会表现由痛苦的表情,将痛苦升级,具结果只能让事情变得更糟糕。“在这个世界上,对于人的幸福只能消极地看待。衡量的标准是:痛苦少的人就应当算是幸福的人了。(p74)心得:这句话可以算得上人生哲理了。我摘录这句完全与教育无关。我是从人生观、世界观的角度来看它的。人生在世,何为幸福?记得有人提生过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人能感觉到最大程度上的满足与不满足?这个问题与幸福相似,都是对一个未知答案进行的猜测。可能永远都无法得由一个统一的答案。幸福与满足感应该是相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