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疟疾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6840441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疟疾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内科学疟疾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内科学疟疾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内科学疟疾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内科学疟疾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疟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疟疾(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五节 疟 疾疟疾为感受疟邪,邪正交争所致,是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为特点的传染 性疾病,多发于夏秋季。疟疾是一种严峻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我国大部份地域均有流行,以南方各省发病较 多。中医药对疟疾的医治积存了丰硕的体会,具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现代研制成功的青蒿 素,对疟疾更具卓效,受到世界的重视。我国人民对疟疾的熟悉甚早,远在殷虚甲骨文中已有“疟”字的记载。传染病在古代医 籍 中记载最详者首推疟疾。早在素问,就有疟论、刺疟等专篇,对疟疾的病因、病 机、症 状、针灸治法等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讨论。神农本草经明确记载常山有治疟的功效。金匮 要略疟病脉证并治篇以蜀漆治疟,并在。内经的基础上补

2、充了疟母这一病类。其治温 疟的白虎加桂枝汤和治疟母的鳖甲煎丸,沿用至今。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第一提出了 瘴疟的名称,并最先采纳青蒿治疟。诸病源候论间日疟候明确提出间日疟的病证名称, 在劳疟候里补充了劳疟这一证候。干金要方除制订以常山、蜀漆为主药的截疟诸方 外,还用马鞭草治疟。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疟病不内外因证治指明了疫疟的特点“一岁之间, 长幼相假设,或染时行,变成寒热,名曰疫疟”脉因症治疟提出了传染的概念。证治诀将疟疾与其他表现往来寒热的疾病作了辨别。证治准绳疟9Z寸疟疾的易感性、免疫 及南北地域的不同,有所记载。景岳全书疟疾进一步确信疟疾因感受疟邪所致,并非痰、 食引发。症因脉治疟疾总论对瘴

3、疟的病症及病机作了较全面论述。并将间二日而发之 疟称为三日疟。疟疾论将三日疟称为三阴疟,指出其特点是患病时刻较长,病情相对较 轻,“无骤死之理”。疟疾的概念自内经即很明确,即疟疾是指由感受疟邪引发的,以恶寒壮热,发作按 时,多发于夏秋季为特点的一种传染性疾病。 中西医学对疟疾的熟悉大体相同,即西医学的疟疾属于本病范围(证候特点) 疟疾以寒战壮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且多发于夏秋季为其临床特点。典型的发作 过 程是:发病急骤,第一表现恶寒战栗,面色惨白,肢体厥冷,虽盖厚被而不觉温;继那么壮 热,面 色潮红,头痛,口渴,虽近冰水而不凉;最后,全身大汗,体温骤然降至正常,顿感轻松舒 适,常安然入眠

4、。整个进程通常持续58小时左右。多数疟疾患者,间歇一日以后,又有类似病 症的发作。因此周期性及间歇性是本病临床表现的重要特点。在上述典型发作的基础上,由于寒热的偏盛、感邪的轻重、正气的盛衰、及病程的久暂 不同,而有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等不同病类的区别。(病因病机)引发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在内经亦称为疟气。疟邪具有的特点是:舍于营气, 伏藏于半表半里。如素问疟论说,疟气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医门法律疟证论说:“外邪得以入而疟之,每伏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那么寒,出而与阳争那么热。随经络而内搏五脏,横连募原。盛虚更替。与卫气相集那么引发发病,与 卫气相离那么病休。其中

5、引发瘴疟的疟邪亦称为瘴毒或瘴气,在我国要紧存在于南方,所致疾病较重,易于内犯心神及令人体阴阳极度偏盛。 感受疟邪以后,疟邪与卫气相集,邪正相争,阴阳相移,而引发疟疾病症的发作。疟邪 与 卫气相集,入与阴争,阴实阳虚,以致恶寒战栗;出与阳争,阳盛阴虚,内外皆热,以致壮 热,头 痛,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那么遍身汗出,热退身凉,发作停止。当疟邪再次与卫气相集 而邪正交争时,那么再一次引发疟疾发作。因疟邪具有盛虚更替的特性,疟气之浅深,其行之迟速,决定着与卫气相集的周期,从 表现病以时作的特点。疟疾以间日一作者最为多见,正如素问疟论说“其间日发者, 由 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

6、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 间日乃作也。”疟气深而行更迟者,那么间二日而发,形成三阴疟,或称三日疟。依照疟疾阴阳偏盛、寒热多少的不同,把通常情形下所形成的疟疾称为正疟;素体阳盛 及疟邪引发的病理转变以阳热偏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少热多者,那么形成温疟;素体阳虚及 疟 邪引发的病理转变以阳虚寒盛为主,临床表现寒多热少者,那么形成寒疟。在南方地域,由 瘴毒 疟邪引发,以致阴阳极度偏盛,寒热偏颇,心神蒙蔽,神昏谵语者,那么形成瘴疟。假设因 疟邪传染流行,病及一方,同期内发病甚多者,那么形成疫疟。疟病日久,疟邪久留,令人体气血耗 伤,正 气不足,每遇劳累,疟邪复与卫气相集而引发发病者,那么形成劳疟

7、。疟病日久,气机郁滞, 血脉瘀滞,津凝成痰,气滞血瘀痰凝,结于胁下,那么形成疟母。(诊 断1寒战、发烧、出汗周期性发作,间歇期病症消失,形同常人,为诊断的重要依据。2居住或近期到过疟疾流行地域,在夏秋季节发病,可作为参考。3实验室检查,必要时进行血涂片检查疟原虫,假设查到疟原虫那么为诊断疟疾的确 切依据。(辨别诊断) 疟疾需与其他有寒热往来表现的疾病相辨别。伤风、伤寒、下焦湿热、肝胆湿热、痨瘵、 外 科疮毒等病证,都可显现寒热往来,但发作的时刻规律、兼见病症、未发时的表现等均有不 同,可供辨别。与疟疾不同的是:其他病证的寒热往来一样发作无按时;即便在寒热不甚之 时亦必有其各病证的病症存在;发病

8、一样无季节性、地域性特点。(辨证论治) 时而作,周期明显;神识清楚;发病虽以南方多见,但全国各地均有。而瘴疟那么病症 多样,病情 严峻,未发之时也有病症存在;周期不如一样疟疾明显;多有神昏谵语;要紧在南方地域发 病。2 .辨寒热之偏盛 景岳全书疟疾说“治疟当辨寒热,寒胜者即为阴证,热胜者即为阳证。”关于一样疟疾,典型发作者属于正疟;和正疟相较较,阳热偏盛,寒少热多者, 那么为温疟;阳虚寒盛,寒多热少者,那么为寒疟。在瘴疟当中,热甚寒微,乃至壮热不寒者,那 么为热瘴;寒甚热微,乃至但寒不热者,那么为冷瘴。3辨正气之盛衰 疟疾每发,必伤耗人体气血,病程愈久,那么气血伤耗日甚。正气 亏虚,易于形成劳

9、疟而反复发作。医治原那么 祛邪截疟是医治疟疾的大体原那么。在诊断为疟疾后,即可截疟。在此基础上,依照疟 疾 证候的不同,别离结合和解内外、清热保津、温阳达邪、清心开窍、化浊开窍、补益气血等 治法进行医治。关于疟疾的医治,古代医家积存了许多宝贵体会,值得重视。如明医杂著疟病证治 说:邪疟及新发者,可散可截;虚疟及久者,宜补气血。万病回春疟病说:“人壮盛者, 宜 单截也”;“人虚者,截补兼用也”;“疟久不愈者,先截而后补也”;“疟已后者,须保养气血 也”。分证论治正疟病症:先有呵欠乏力,继那么寒栗鼓颔,寒罢那么内外皆热,头痛面赤,口渴引饮,终 那么遍身汗 出,热退身凉,舌红,苔薄白或黄腻,脉弦。距

10、离一日,又有相同的病症发作。故其病症特 点为:寒战壮热,休作有时。治法:祛邪截疟,和解内外。方药:柴胡截疟饮。方中以小柴胡汤和解内外,导邪外出;常山、槟榔祛邪截疟;配合乌梅生津和胃 常山致吐的副作用。以减轻口渴甚者,可加葛根、石斛生津止渴。胸脘痞闷、苔腻者,去滞气碍湿之参枣,加苍术、 厚 朴、青皮理气化湿。烦渴、苔黄、脉弦数,为热盛于里,去辛温补中之参、姜、枣,加石膏、 花粉清热生津。.温疟病症:寒少热多,汗出不顺畅,头痛,骨节酸疼,口渴引饮,尿赤便秘,舌红,苔黄, 脉弦数。治法:清热解表,和解祛邪。方药:白虎加桂枝汤。方中以白虎汤清热生津,桂枝疏风散寒。可加青蒿、柴胡以和解祛邪。津伤较甚,口

11、渴 弓 饮者,酌加生地、麦冬、石斛养阴生津。寒疟病症:寒多热少,口不渴,胸脘痞闷,神疲体倦,舌苔白腻,脉弦。 治法:和解内外,温阳达邪。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中以柴胡、黄芩和解内外,桂枝、干姜、甘草温阳达邪,天花粉、牡蛎散结软坚。可 加蜀 结,小便热赤,乃至神昏谵语。舌质红绛,苔黄腻或垢黑,脉洪数或弦数。治法:解毒除瘴,清热保津。方药:青蒿素合清瘴汤。青蒿自晋代即被用于治疟,经现代临床及实验研究证明,青蒿素对间日疟、恶性疟均有 良好疗效,具有速效、低毒的优势,专门是在救治西医所称的脑型疟及抗氯喹的恶性疟方面,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青蒿素为从青蒿中提取的有效成份,对瘴疟(恶性疟)的疗效优于青蒿原

12、 生药。青蒿素浸膏片01g/片,02g/次,每日2次,连服4日 青蒿素油注射液0.1g /2m1/支,第一次用量o2g肌注,别离在6小时、24小时及48小时再各注射0 .2g,共4次。清瘴汤为近代用于瘴疟的验方,具有祛邪除瘴、清热解毒、清胆和胃的作用。方中以青 蒿、常山解毒除瘴;黄连、黄芩、知母、柴胡清热解毒;半夏、茯苓、陈皮、竹茹、枳实清 胆和胃;滑石、甘草、辰砂清热利水除烦。假设壮热不寒,加生石膏清热泻火。口渴心烦,舌红少津为热甚津伤,加生地、玄参、 石斛、玉竹清热养阴生津。神昏谵语,为热毒蒙蔽心神,急加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清心开窍。冷瘴病症:寒甚热微,或但寒不热,或呕吐腹泻,甚那么神昏不语

13、,苔白厚腻,脉弦。 治法:解毒除瘴,芳化湿浊。方药:青蒿素合不换金正气散。青蒿素的作用已如上述。加味不换金正气散有芳化湿浊,健脾理气之效。方中以苍术 厚朴、陈皮、甘草燥湿运脾;藿香、半夏、佩兰、荷叶芳香化浊,降逆止呕;槟榔、草果理 气温脾 除湿;菖蒲豁痰宣窍。神昏谵语,合用苏合香丸芳香开窍。但寒不热,四肢厥冷,脉弱无力, 为阳虚气脱,加人参、附子、干姜益气温阳固脱。劳疟 病症:倦怠乏力,短气懒言,食少,面色萎黄,形体消瘦,遇劳那么复发疟疾,寒热时 作,舌质淡,脉细无力。治法:益气养血,扶正祛邪。方药:何人饮。方中以人参益气扶正,制何首乌、当归补益精血,陈皮、生姜理气和中。 在疟发之时,寒热时作

14、者,应加青蒿或常山祛邪截疟。食少面黄,消瘦乏力者,可加黄 芪、白术、枸杞增强益气健脾养血之功。疟母 , 病症:久疟不愈,胁下结块,触之有形,按之压痛,或胁肋胀痛,舌质紫黯,有瘀斑, 脉细治法:软坚散结,祛瘀化痰。方药:鳖甲煎丸。本方由23 种药物组成,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具有活血化瘀、软坚消痞的作用,自金 要略即已作治疟母的主方。有气血亏虚的证候者,应配合八珍汤或十全大补丸等补益气血, 以虚实兼顾,扶正祛邪。 ,(转归预后)除瘴疟外,疟疾的预后一样良好,通过及时医治,大多较快地痊愈。但疟病日久,正虚 邪 恋,形成劳疟者,那么易反复发作,使病情缠绵。胁下结块,形成疟母者,那么需要必然的 医治时

15、间,以期消退。瘴疟那么预后较差,因阴阳极度偏盛,心神蒙蔽,易致使死亡,需及时进行 急救治(预防与调摄)避免感受疟邪,是预防疟疾的全然方法。尤其是在夏秋季,更应注意预防。正如景岳 全 书疟疾说:“但使内知调摄而外不受邪,那么虽居瘴地,何病之有。”消灭蚊虫是防疟综 合措 施中的要紧环节。幸免蚊虫叮咬,采取预防用药等,都是操纵疟疾的重要技术方法。疟疾发作以后,遍身汗出,倦怠思睡,应注意拭干汗液,及时改换内衣,并让患者安然 入 睡。 未发作之日,可在户外活动,但应幸免过劳。 饮食应爽口而富于营养,以增强患者 的 抗病能力。对瘴疟那么应周密观看,精心护理,及时发觉病情转变,并采取相应的医疗急救施。(结 语)疟疾以寒战壮热,休作有时为其临床特点,多发于夏秋季。感受疟邪是致病之因。疟邪 舍于营气,内搏五脏,横连募原,与卫气相集那么病作,邪正交争,阴阳相移,阴盛阳虚那 么恶寒战 栗,阳盛阴虚那么壮热口渴。疟邪与卫气相离,汗身世凉,疟病暂休。复集那么病复作。依 照证候 之轻重,寒热之偏盛,正气之盛衰,疟疾分为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含热瘴、冷瘴)、劳 疟、疟 母等证型。医治以祛邪截疟为大体原那么,热偏甚者结合清热保津,寒偏盛者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