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683562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9.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考试重点(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感冒:感冒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的常用外感疾病,临床体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性。2.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的重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病机:咳嗽的病变主脏在肺,与肝、脾有关,久则及肾。外感咳嗽属于邪实,为六淫外邪犯肺,肺气壅遏不畅所致。内伤咳嗽,病理因素重要为“痰”于“火”。而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火可互为因果,痰可郁而化火(热),火能炼液灼津为痰。辨证要点:辨外感内伤: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恶寒、发热、头

2、痛等肺卫表征。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它脏见症。3.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急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病机:发作时的基本病理变化为“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互相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畅通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若长期反复发作,寒痰伤及脾肾之阳,痰热耗灼肺肾之阴,则可从实转虚,在平时体现肺、脾、肾等脏气虚弱之候。病证鉴别:哮病喘证:哮病和喘证均有呼吸急促、困难的体现。哮比兼喘,但喘未必兼笑。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急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型疾病的

3、一种症状。如医学正传哮喘指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夫喘喉间如水鸡声者为之哮,气促而持续不能以息者为之喘”。临证指南哮觉得喘证之因,若有外邪壅遏而致者,“邪散则喘亦止,后不复发;若因主线有亏,肾虚气逆,浊阴上冲而喘者,此但是一二日之间,势必危笃若夫哮证邪伏于里,留于肺俞,故频发频止,淹缠岁月”。分别从症状特点及有无复发阐明两者的不同。治疗原则:当宗丹溪“未发以扶正气为主,既发以攻邪气为急”之说,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发时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寒热错杂者,当温清并施,表征明显者兼以解表,属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反复日久,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

4、单纯拘泥于祛邪。若发生喘脱危候,当急予扶正救脱。平时应扶正治本,阳气虚者应予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冀减轻、减少或控制其发作。4.喘证:喘即气喘、喘息。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性的病证。病机:喘证的发病机理重要在肺和肾,波及肝脾。治疗原则:喘证的治疗应分清虚实邪正。实喘治肺,一祛邪利气为主,区别寒、热、痰、气的不同,分别采用温化宣肺、清化肃肺、化痰理气的措施。虚喘以培补摄纳为主,或补肺,或健脾,或补肾,阳虚则温补,阴虚则滋养。至于虚实夹杂,寒热互见者,又当根据具体状况分清主次,权衡标本,辩证选方用药。5.肺痈:肺痈是肺叶生疮,形成

5、疮疡的一种病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重要特性。病机:本病病位在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至痰热与淤血互结,酝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证治分类:1初期: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2.成痈期:热毒蕴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酝酿成痈。3溃脓期: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脓液外泄。4.恢复期: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或为邪恋正虚。.肺痨: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重要临床特性。病因病机;肺痨的致病因素,不外内外两端。外因系指癆虫传染,内因系指正

6、气虚弱,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癆虫蚀肺,耗损肺阴,进而演变发展,可致阴虚火旺,或导致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治疗原则:治疗当以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为原则。结语:病位重要在肺,并与脾、肾等脏有关。病理性质主在阴虚,进而可见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7.肺胀: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的一种病证。临床体现为胸部胀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其病程缠绵,时轻时重,经久难愈,严重者可浮现神昏、惊厥、出血、喘脱等危重证候。病机:病变一方面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病及于心。病理因素重要为痰浊、水饮与血瘀互为影响,病

7、理性质多属标实本虚,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治疗原则: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方面,祛邪与扶正共施,依其标本缓急,有所侧重。结语:肺胀是多种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转归而成。临床以喘咳上气,胸闷胀满,心慌等为主症。病久可会面唇紫绀,身肿,甚或昏迷、抽搐以至喘脱等危重证候。根据其症状体现肺胀与咳喘、痰饮、心悸、水肿、喘劂等症有关。病因以久病肺虚为主,由于反复感邪,而使病情进行性加重。病位在肺,继则影响脾、肾,后期及心。肺痿:是指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为肺脏的慢性虚损性疾患。9.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且

8、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病机: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病证鉴别:惊悸与怔忡: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扰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可自行缓和,不发时如常人。怔忡多有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治疗原则:心悸应分虚实论治。虚证分别予以补气、养血、滋阴

9、、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相似时,由于心悸均有心神不宁的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合安神宁心或镇心之法。10.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病因病机: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肺、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病机:胸痹的重要病机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波及肝、肺、脾、肾等脏。诊断根据:.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

10、部位,呈反复发作性,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后可缓和。2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者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治疗原则:针对气滞、血瘀、寒凝、痰浊而疏理气机,活血化瘀,辛温通阳,泄浊豁痰,尤重活血通脉治法;本虚宜补,权衡心脏阴阳气血之局限性,有无兼见肺、肝、脾、肾等脏之亏虚,补气温阳,滋阴益肾,纠正脏腑之偏衰,特别注重补益心气之局限性。11.不寐:是以常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性的一类病证,重要体现为睡眠时间

11、、深度的局限性,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辨证要点:虚证,多属阴血局限性,心失所养,临床特点为体质瘦弱,面色无华,神疲懒言,心悸健忘。实证为邪热扰心,临床特点为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秘溲赤。次辨病位,病位重要在心。治疗原则:治疗当以补虚泄实,调节脏腑阴阳为原则。1癫狂:为临床常用的精神失常疾病。癫病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为特性。狂病以精神亢奋,狂躁不安,喧扰不宁,骂詈毁物,动而多怒为特性。均以青壮年罹患者多。因两者在临床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能互相转化,故以癫狂并称。病因病机:癫狂的发生

12、与七情内伤、饮食失节、禀赋局限性有关,损及心、脾、肝、肾,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和阴阳失于平铋,进而产气愤滞、痰结、郁火、瘀血等,蒙蔽心窍或心神被扰,神明逆乱,而引起神智异常。病机:病理因素以气、痰、火、瘀为主,癫为痰气郁结,蒙蔽神机;狂为痰火上扰,神明失主。13.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智异常的病证,亦个“癫痫”,俗称“羊癫疯”。临床以忽然意识丧失,甚则扑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性。发作前可伴眩晕、胸闷等先兆,发作后常有疲倦乏力等症状。病机:痫之为病,病理因素总以痰为主,每由风、火触动,痰瘀内阻,蒙蔽清窍而发病。以心脑神机失用为本,风、火、痰、瘀

13、致病为标。其中痰浊内阻,脏气不平,阴阳偏生,神机受累,元神失控时病机的核心所在。而痫病之痰,具有随风气而聚散和胶固难画两大特点,因而痫病之因此久发难愈,反复不止,正是由于胶固于心胸的“顽痰”所致。治疗有原则:以治标为主,着重清泻肝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痫;平时则补虚为治其本,宜益气补血,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宁心安神。1.痴呆:是由髓减脑消,神机失用所导致的一种神智异常的疾病,以呆傻愚笨,智能低下,善忘等为重要临床体现。其轻者可见神情淡漠,寡言少语,反映迟钝,善忘;重则体现为终日不语,或闭门独居,或口中喃喃,言辞颠倒,行为失常,忽笑忽哭,或不欲食,数日不知饥饿等。治疗原则:治疗当以开郁逐痰、活血通

14、窍、平肝泻火治其标,补虚扶正、充髓养脑治其本。15.厥证:是以忽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为重要临床体现的一种病证。病情轻者,一般在短时间内苏醒,但病情重者,则昏厥时间较长,严重者甚至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病机:是气机忽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想顺接,1.痛:病机:胃痛的病理因素重要有气滞、寒凝、热郁、湿阻、血瘀。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证治分类:胃阴亏耗证: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脾胃虚寒证:黄芪建中汤。17.痞满:是指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重要症状的病证。按部位痞满可分为胸痞、心下痞等。心下痞即胃脘部。病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

15、发痞满。痞满的基本病位在胃,与肝、脾的关系密切。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导致本病发生的病机核心。实即实邪内阻,虚为脾胃虚弱。治疗原则: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宜。因此,治疗原则总以调理脾胃升降、行气除痞消满为基本法则。根据其虚、实分治。实者泻之,虚者补之,虚实夹杂者补消并用。扶正重在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或养阴益胃。祛邪则视具体证候,分别施以消食导滞、除湿化痰、理气解郁、清热祛湿等法。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迫使胃中之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病证。一般以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步发生,故合称为呕吐。治疗原则:以和胃降逆为原则。证治分类:实证:1.外邪犯肺证:忽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外邪犯胃,中焦气滞,浊气上逆。用以藿香正气散加减,疏邪解表,化浊和中。2食之内停证: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用以保和丸加减,消食化滞,和胃降逆。3.痰饮内阻证: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舌苔白腻,脉滑。痰饮内停,中阳不振,胃气上逆。用以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温中化饮,和胃降逆。4.肝气犯胃证:呕吐吞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