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830773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辨析题(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真诚为您提供优质参考资料,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1)广义的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的活动。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是自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2)社会政治经济制约着教育,因此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相一致。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制约,但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又具有自

2、己的相对独立性。第一,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第二,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第三,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第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3)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3.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得到各种影响和作用。可以根据下面三种方式进行分类:按照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可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可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教育的正向功能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教育的育人功能、经济功能、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等往往是

3、指教育正面的、积极的功能。负向功能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方式,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4)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4.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方向,通常由政府或政党提出,对教育实践具有强制性。教育目的:国家对教育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方针包括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是学术性概念;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是政治性概念。(5)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5.赫尔巴特与杜威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

4、学之父”,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提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杜威(美国):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提出现代教育的新三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 / (6)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6.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环境: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变为现实。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7)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7.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从教育目

5、的的层次上看,可以分为国家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1.国家的教育目的,即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总要求。2.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各专业所承担的任务和学生年龄、文化知识水平而提出来的。3.课程目标,是对特定教育阶段的课程进行价值和任务界定,是特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4.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8)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思潮、多元智能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8.我国教

6、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贡献。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的发展是一致的;(2)分工和私有制是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3)社会化大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9)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会限制学生的个性发展。9.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7、。学校教育要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从教育对所有学生的共同要求的角度来看的。但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个性等,因此,教育还要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10)课程标准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编写教科书的直接依据。10.课程的内容(一)课程计划,是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课程计划是学

8、校领导和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依据,不经上级批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它具体规定了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二)课程标准,亦即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标、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和有关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三)教材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 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部分。严格地讲,教材并不

9、等同于教科书,教科书也不等同于课本。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是课程标准最主要的载体。(11)教学就是智育。11.教学与智育: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通过教学进行。但二者也有区别,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教学作用的全面发挥。教学与教育: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学校除教学外,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等途径d对学生进行教育。(1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所以直接经验无关紧要。12.教学

10、过程的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也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在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学习间接经验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要完成这一任务,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的方式来实现。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和亲身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注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统一教学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

11、向:一是只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二是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13)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能力。13.教学的基本任务第一,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第二,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第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第五,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14)道德意志在德育的过程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14.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

12、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确的道德认识,才能有正确的道德行为,它是将道德体验转化为道德需要的关键因素。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催化剂,道德认识要转化为道德行为,需要一种巨大力量驱使其接受或者拒绝,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可以起到良好的催化作用,促进其更好地转换。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道德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实生活表明,在道德两难面前,很多意志薄弱者往往选择改变初衷,屈从现实,而意志力强大的人,往往能够矢志不渝地坚持贯彻自身的正确选择。道德行为是关键,是衡量个体思想品德高低的重要标志。判断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不光要听其言,更要观其行。这种行为不单单指一个人的一次行为或者活动,而是已经形成一种

13、固有的高尚的行为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算作是德行优良。(2)学生在活动交往的过程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源泉。活动和交往是在教育者指导下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性活动。(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规律(15)班级就是班集体。15.班级与班集体的概念班级是按照一定年龄、学业程度、师生比例所分编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学生群体,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16)情感的产生比情绪早。16.情绪和情感的区别.首先,

14、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

15、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17)就认知风格而言,沉思型优于冲动型。17.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通俗地说,人们在从事认知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就是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有不同的分类:(1)场独立型一场依存型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处理问题往往依赖于“场”,在与别人交往时能考虑到对方的感受。具有场独立型认知风格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心理分化水平较高。(2)冲动型一沉思型冲动型的特点是反应快,但精确性差。这种认知风格的人面对问题时总是急于求成,不能全面分析问题的各种可能性。他们多使用整体性的信息加工策略。沉思型的特点是反应慢,但精确性高。这种认知风格的人总是把问题考虑周全以后再做反应,他们看中解决问题的质量,而不是速度。他们多采用细节性的信息加工策略。(3)同时型一继时型继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时,能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每一个步骤只考虑一种假设或属性,提出的假设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前后顺序。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