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永续渔业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6829337 上传时间:2023-02-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1.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讨永续渔业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探讨永续渔业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探讨永续渔业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探讨永续渔业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探讨永续渔业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讨永续渔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讨永续渔业(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讨永久渔业内涵联合国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及发展大会通过21世 纪议程,提出(永久发展)的概念,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能力发展的需求,其内涵主要有三大原则, 即公平性、永久性以及共同性。公平性即满足本世未己世人的基本需求, 尽力消除贫困,满足世代间的公平,而不能由这一代人耗尽自然与环 境资源,公平分配有限资源,而不能由富国所垄断;永久性则指人类 的经济与社会化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负荷能力而共同性则为 尊重所有各方的利益,保护全球环境与发展体系。永久渔业即合理开发及利用海洋资源建立永久发展能力及保护 海洋生态与环境。我国台湾省为全球主要渔业生产地

2、之一,也是食焦 文化的省份之一,渔业为不可或缺的产业,然而台湾沿近海的海洋生 物资源遭受过濂、海洋环境恶化、及大陆水产品走私入境冲击等影响, 处于无法永久发展的低水平状态,甚至产生物种溅危、生态失衡、生 物多样性消失的后遗症;此外,我国远洋渔业渔场大部分在公海,据 区域性渔业组成资源评估报告指出,某些公海渔业资源亦已恶化,同 时作业时意外捕获非目标鱼种,亦为国际间所关注,应采取保育与管 理措施,(永久渔业管理)概念应而萌生。海洋是人类共同的资产应合理开发与利用 确保资源生生不息, 以利渔业永久发展!TMS山东大洋海事技术有限公司2013 年 01 月 221、生态系管理方法概念近三、四十年来全

3、球渔业资源快速减损已严重影响到全球濂民的 生计,以及人类对动物性蛋白质的持续供应如濂资源无法永久利用, 则势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将造成重击。此外过濂、误捕、陆地破壤及污 染亦使得海洋生物多样性快速减绝,海洋生态系营善层级持续下降。 当地球上最大的维生系统一海洋生态系无法再正常运作时人类在地 球上亦将难以苟活。近几年来在国际顶尖的Nature或Science期刊中均陆续有多 篇研究报告指出,由于过去渔业管理大多是只针对个别物种资源量进 行研究及评估,如以最大持续生产量(MSY )等作为资源管理的依 据,但其结果是对许多体型大,寿命长,生殖期晚的重要经济物种皆 未能成功。此外过去只对大型或经济性的目标

4、鱼种进行的限濂或管理 的措施也大多无法奏效,全球主要的经济焦类资源仍在持续衰退之 中。故未来渔业管理应改采生态系的取向(Ecosystem Approach to Fisheries ;EAF )及划设海洋保护凶 Marine Protected Areas;MPA) 著手。根据FAO对EAF定义是:(指在某一具生态意义所界定的范 围内,将该生态系中的生物性,非生物性人为因素及其间交互作用 的已知的知识及未知部份一饼纳入渔业经营管理的考量。)亦即海洋 生物应不分种类、不分大小、不分掠食者或被掠食者亦需悉数保护, 亦即必须考虑到整体生态系的平衡将整个陆地或生态系做一体的保 护,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

5、治本之道。特别是在科学知识尚不足,研究 方法亦尚未先进到可以搜得肯定答案之前,若有开发与保育相冲突 时,应采取(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即宁可以保育为 优先,而开发利用次之的原则。这也就是在二十多年前科学家所提出 的(生物多样性),以陆地保护应重于物种保育概念。(生物多样性)在1992年第一次地球高峰会正式提出后,次年 (生物多样性公的)即完成制定,迄今的签署国家已达188个,悍 然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国际公约组织。其实早在1982年联合国通过 的(海洋法)中即已要求各国应采取行动来保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态 系,且需以生态系的观念来管理资源( to manage

6、 ecosystem resources based on the interdependence of the system component )。FAO于1995年通过(负责任渔业,WWF将1998 年定为(国际海洋年希望唤起大众对海洋生态保育的重视。2002年 在南非约翰尼斯堡所召开第二届(地球高峰会)中,渔产保育及复育、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系取向渔业管理、推动海洋保护区划设更 是大会中最先获得几点共识与结论。为达成此目标,IUCN全球保护区委员会(WCPA)即开始努力 推动MPA的划设,如在2003年于南非德班所召开(第五届世界公 园大会)(5thWorld Fisheries

7、 Congress)中即宣示未来十年内应将 全球海洋保护区(MPA)面积增加到12%等。此乃因全球MPA的 划设面积尚不到0.5%,其中更不到0.01%为有效管理,且过去的划 设区域都只局限与各国的沿岸或近海,甚少到EEZ ;而更忽略了大 洋、深海、极地等公海地区亦需划设及管理,而属跨国界的大海洋生 态系(LME,更需各国共同合作来经营管理。在生态系取向的渔业管理方面,FAO及学界也开始积极规划推 动,如2004年4月初在巴黎举行(生态系量化指标应用于渔业管理 国际研讨会)即为一例。毕竟如何才能有效地予以推动及落实生态系 的渔业管理,对科学家而言的确是一项很大的挑战。由于过去的科学 研究均是以

8、单种渔业生物学或其族群动力学为主二十多年前才开始 有以群聚为指标,即由群聚之歧共度指标进入聚类分析或空间排序等 多变值统计方法来分析群聚组成或结构时空变化o近十年来拜基因科 技之赐,渔业资源虽然也已开始利用分子定序来探讨族群相倚、资源是否相互补充等问题,但仍是针对族群及物种的层次。而以中间交互 作用与食物网营善层为主的生态系模式建构则直到十多年前才开始 受到重视及发展,故迄今所累积资料与经验其实并不多也莹不够长 久,特别是如何应用在渔业经营管理上可谓还处于探讨及摸索阶段。 也因此在生物多样性公的(CBD )官方网站上有开放一专属讨论区 (Ecosystem Approach :Document

9、 and discussionsorg/projeots )o而与生态系相关研讨会,学术报告期刊或出版品也开 始快速增加。其实早在1999年法国Montpellier所举行(渔业对海洋生态系 重击)国际研讨会,当时对于该会已吸引到国际产官学界上千人参加,且已有数百篇以建构生态系模式及应用在渔业管理的报告发 表十分震惊,显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发展与观念和知识显得十分落 后及迟缓。(生态系量化指标应用于渔业管理研讨会)(Quantitative Ecosystem Indicators for Fishery Management)主要目的即在希望 脊聚全球各国专家共同切磋 发展出一些可供推进及推

10、广到各国去使 用生态系量化指标,以及未来应如何应用在渔业经营管理。而今镐 月3-7日在温哥华举办每四年一次(第四届世界渔业大会)中,亦 以(水生生态系管理的挑战渔业及保育调节)Reconciling Fisheries with Conservation : The Challenge of Managing AquaticEcosystem )作为大会主题。由此亦可知:生态系之取向,保护 区划设,及如何遏止过渔、错捕已成为未来渔业资源研究及管理国际 新趋势。可惜国内有兴趣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可说几乎是没有也鲜 少港台地区的学者或官员去参加这类国际研讨会,十分遗憾。2004年3月31日至4月3日

11、在巴黎UNESCO总部会议所 举办的(生态系量化指标应用于渔业管理国际研讨会系由ICSU组 织下(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 SCOR (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Oceanic Research )和UNESCO组织下(政府间海洋委员会)IOC (Intergovernmental OceanographicCommission)所共同主办。协 办单位则共有联合国 FAO、ICES ( InternationalCouncil for Exploration of the Sea), PICES ( North Pacific Marine ScienceOrganizat

12、ion )等国际组织;法国国家生物多样性研究所 (Institute Francais dela Biodiversite , IFB )、国家海洋开发研究院 (IFREMER X IR( Institute de recherche pour le developpement、 美国之国家海洋渔业局(NOAA/NMFS)、南非环境及观光部所属海 洋及海岸管理局(DEAT ); GLOBEC 及 Sea Around Us Project (SAUP )等十余个国际知名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组织或国际合作计 划。主办人则是地主IRD-CRHMD之Philippe Cury和哥伦比亚大 学专家Villy Christensen两人。此次会议大条勺有来自全球各地研究 人员与政府官员共约400人与会,会议一共三天半,主要内容为大 会邀请口头报告,每篇约20-30分钟,议程紧凑,每天约有16篇 口头报告。TMS山东大洋海事技术有限公司李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