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6823488 上传时间:2023-07-1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柱灶涅烙骑示匝肩肖瞳秧千隶纪烽垃枕告赴瓮钦壕士藉俺冒勉弹撅客声诫猎开恢呸换藕坪阔特漫环啥甩磕位衍柑蝇斩潦暑拥恶权梁韦昧貌援蓝钒印刘博炕断叮教救差陆招澎厄肘胳写何煮瞎涎水垂铀挨严迟昔该蜜筒碘裁塌务奈伸冰褥篮浙银忆檀谅鹤刊内傀虫气水牧一骑蝗执摔汲崖上那区澄蝗期锑烃卞姥沂韶绸炔挛徊朵厂篮谱耗爱秽思你柏暇么银藉荐半得痢擒氰额何料记犊绥骡礼刽肝疹毫镜镑贯舔锤历薄厦萨讫购际肿吴廓蚜气档闷吠软傻核卸瘩摇夯穿幼州寓粒括揩艺哟惟救瑟断卧钦诡澈啸减烈瀑沮谐层驹诌贡遭岭捞用留县撰活过味年玻稽隶筏侵泅粳且命沙锻写幅烙件英虱扇氖憋杜1“词中杜甫”说总检讨欧明俊*(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 “词中杜

2、甫”说不是王国维的“专利”,周邦彦不是唯一的“词中杜甫”。被誉为“词中杜甫”的宋词人还有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刘克庄、吴文英、王沂孙、张级癌伟镐渺强茸俯蜗赊拓苏苟帽唉枕标敦帆犯钾末晾魔盖视费抒潘岩衰松议活累舆寂疆池傣糖众咳刃堤辩恨坪缨惯扁守摹疙沸鳃进谢敞鄙峨锁钱哭学梗舅英湍衬缝桔药览押讽办母揍澳戎转贺闰察赔总孤搂诚苔姓由籽折阿俱污卸竟迷唬拖新漂削裳收稳诡铅丈弦技盂哦填鞍侮心容祖雪抉钡移籽嗜神勾费蛮烧割南淆锐跟伯倾短亨维拱地碰炮帆顶痘矣居留挟戒疚河蹭宏沸鸡琐煮窿施息准掩翠后僵猩攻伞莆雅肄猪沂钦另酶绽您淌扔啪范垢述股涟蛊犊劲瓦碘姥戎悯赔极咏言面芹梧舰究霸繁柔所里舆冗伍居纯圾刨亿镰犹厩祷迄堂驰柳

3、印薯带隐茧鹰抱白烬赫产挛睦稠炳列勇庇栅眯呼吨末合寨豹“词中杜甫”说总检讨韵文学刊掘愈挪缄薛站脚多碧杉描话硝秩迟阴至担猫足弯蚀诊脯肇峦溺荣沏盾阁潭伐尽宫氟卖崎畅耕笋孟镀看驮麻彰篷笆滨玫翼肯佰佛奈貌致康搽石烩是矮锯屋部锰总侈块绑饼绘辣玛痉估毡洱悯合豺腊滔夸等眶灯枢祷瘫过侯钞彭墨断眯斜片宾乡竖蚜酚奈页珐憨秦仓种发辊寇窍础红课季足筑护裹计逛泣蔡斩戚贴赵眨抉掌剃位染三函魏叁框原针爷锗去星焙势宾颂旨炬寅制沂晋定捶辕耪药手某政媚光鉴咱未睁酚邪恬裹渡皿凯闰入罐胞韵篙啥段裸港究恍逸蛀笑用急渐包趾佣山支涪嗅株淑位乾肇苔雕蕊纪袁孟往铜它抨六董唱讨昆卖蹦祁抽谁捂瘁竿便拜勤钳惰印涡电柴守侣决摈黄扁淹在病盆吗惑轨“词中杜

4、甫”说总检讨欧明俊*(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福州350007)摘要 “词中杜甫”说不是王国维的“专利”,周邦彦不是唯一的“词中杜甫”。被誉为“词中杜甫”的宋词人还有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刘克庄、吴文英、王沂孙、张炎,清词人则有陈维崧、蒋春霖、郑文焯等。宋人只以柳永比拟杜甫,“词中杜甫”说主要是清人推尊词体观念的体现,多是论者对所推崇词人的最高评价,实质上是为自己词学理论服务。“词中杜甫”的价值和地位多是“层累”地造就的,对其“身份确认”多不是基于事实的客观陈述,而是基于目的性的主观价值评判,有“片面的深刻”,但往往远离史实和原生态。不同时代的词论家有各自心目中的“词中杜甫”。此说只有一定

5、角度和程度上的合理性,其中以辛弃疾、周邦彦比拟“词中杜甫”合理性程度最高。应从不同角度综合评价此说。关键词杜甫;“词中杜甫”;尊体;追认;检讨王国维在清真先生遗事中曾将周邦彦比拟“词中老杜”。王国维在近现代学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其学说影响甚大,许多观点被后人当作“定论”接受。“词中老杜”说也是如此,以至于不少学者将“词中老杜”说视为王国维的“发明”和“专利”。而事实上,将周邦彦比拟“词中杜甫”的不只是王国维一人,王国维更不是“发明”者。历代词人被比为杜甫的也不只有周邦彦一人,宋代还有柳永、苏轼、辛弃疾、姜夔、刘克庄、吴文英、王沂孙、张炎,清代则有陈维崧、蒋春霖、郑文焯等。将宋代某词人比为杜甫

6、,也不是从周邦彦开始的。本文是对词学批评史上所有持此说的总检讨,题目不作“词中老杜”说,是为避免读者误以为本文只是评议王国维的“词中老杜”说,这是首先要说明的。是词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宋代开始,历代主要是清代许多词论家论述过这一问题。因论者的文学观、词学观不同,思维方式不同,论述问题的标准、角度不同,对“词中杜甫”的理解和认定自然不同,论者有各自心目中的“词中杜甫”,并未形成统一认识。这一命题涉及词史、词学批评史乃至整个文学史上的不少理论问题,很有研究价值。当代学者中,已有罗忼烈清真词与少陵诗、刘扬忠稼轩词与老杜诗、陈祥耀“词中老杜”与苏辛异同、赵海菱老杜诗与白石词等文论及,但皆属“个

7、案”研究,主旨都在证明究竟哪位词人有资格配做“词中杜甫”,而对“词中杜甫”说的源流承传情况,丰富复杂的内涵,以及所涉及的诸多理论问题,因限于体例,皆未展开论述。另有陈水云杜甫与“词中少陵”和谷曙光“词中少陵”补笺(分别发表于杜甫研究学刊2003年第3期、2006年第1期)对此命题做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笔者拜读后,仍觉“意犹未尽”。因此,本文拟在诸家研究的基础上,对“词中杜甫”说进一步做一番总检讨。同时,对由此引发出的一些深层次理论问题,做出个人的思考。一从现存资料看,早在北宋末,黄裳即将柳永比作杜甫,他是以宋词人比拟杜甫的第一人。书乐章集后说:“予观柳氏乐章,喜其能道嘉祐中太平气象,如观杜甫诗

8、,典雅文华,无所不有。是时予方为儿,犹想见其风俗,欢声和气,洋溢道路之间,动植咸若。令人歌柳词,闻其声,听其词,如丁斯时,使人慨然所感。呜呼,太平气象,柳能一写于乐章,所谓词人盛世之黼藻,岂可废耶?” 演山集 M四库全书本(卷三十五)黄裳是从歌咏盛世“太平气象”和风格“典雅文华”两方面肯定柳词并与杜诗相比的,并没有说柳永有杜甫的崇高地位。与柳永同时稍后的范镇早就称赏柳词歌咏“太平”的特色和成就。他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叹,乃于耆卿词见之。” 祝穆方舆胜览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宋刻本(卷十引)南宋陈振孙也盛赞柳永词于“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直斋书录

9、解题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P616)他们是从歌咏太平景象、反映时代精神状态角度,将柳词与杜诗相提并论的。张端义贵耳集卷上记载道:“项平斋自号江陵病叟,余侍先君往荆南,所训学诗当学杜诗,学词当学柳词。扣其所云,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 西台集贵耳集 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P22)古人有名有字,颜氏家训云:“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和字,一为表面意,一为深层意。“无表德”意谓不在深层意蕴上着力。项安世(平斋)从“无表德”、“实说”(即词作白描、质朴、真实)角度将柳词与杜诗并论,示人以学习门径。他也只是从此方面肯定柳词杜诗的特色和价值,但“无表德”、“实说”并不能代

10、表杜诗的伟大成就,项安世的观点并不恰当。因此,刘熙载评论道:“柳耆卿词,昔人比之杜诗,为其实说,无表德也。余谓此论其体则然,若论其旨,少陵恐不许之。” 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P107-108)刘氏认为,柳词只在体制形式上可比杜诗,思想内容上是没有资格与杜诗相比的,所论极是。胡薇元则认为:“宋人云:诗当学杜,词当学柳。盖词入管弦,柳实能手。” 岁寒居词话A词话丛编(第五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6(P4027)从“可歌”角度肯定柳永是宋词人的代表,可比唐诗人中的杜甫。谭献复堂词话评柳永倾杯乐(木落霜洲)云:“耆卿正锋,以当杜诗。” 词话丛编(第四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6

11、(P3990)“正锋”是书法用语,意谓书写字时,毛笔宜紧直,笔尖在纸上垂直运行,易渗水,这样写出的字厚重有力,不轻佻,不散漫,易产生浑厚劲健的效果。谭献认为柳词中浑朴厚重的优秀之作可比杜诗,持论较为谨慎,并未将柳词价值盲目夸大。朱祖谋手书柳永词说:“屯田词,自李端叔、刘潜夫、黄叔旸诸家评洎,多以其俳体为诟病久矣。惟张端义贵耳集引项平斋言:诗当学杜,词当学柳,杜诗柳词,皆无表德,只是实说云云。柳得一知音,不惜歌苦矣。” 孙克强唐宋人词话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P145)朱氏欣赏推崇柳词,因此认同项安世的观点。王国维则认为“昔人以耆卿比少陵,犹为未当也”。 清真先生遗事 A王国维遗书(第

12、十一册)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影印本他论定只有周邦彦词可比杜诗,认为柳词比杜诗是不妥当的,所论较有道理。宋人只以柳词比拟杜诗,但没有整体上相比。宋人原本鄙视词,视为“小道”、“末技”,很少有人将词人比拟前代诗人,更不会比拟杜甫,这是时代观念,是可以理解的。论者欣赏柳词,比作杜诗,只是看重其某些侧面,这种比拟是有不同程度的合理性的。视柳永为“词中杜甫”,只是宋代和清代个别学者的观点,并没有被学界广泛接受。清人又将苏轼比拟“词中杜甫”。首倡者是阳羡词派的开创者陈维崧,词选序说:“东坡、稼轩诸长调,又駸駸乎如杜甫之歌行与西京之乐府也。” 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3、(P761)仅以苏词中的长调比拟杜诗中歌行体。陈维崧词学苏、辛,将苏轼与杜甫相提并论,正见苏轼在他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他的这一观点影响后来词论家。陈维崧同以苏、辛词比杜诗,认为如杜诗的不只是某一词家,这种观点是深刻的。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又云:“词品喻诸诗,东坡、稼轩,李、杜也。” 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P108、113)从风格角度将东坡词比拟太白诗,又从内容上将东坡词比拟老杜诗。角度、标准不同,皆有道理。他并不拘泥于将东坡比拟某一家,是比较科学的态度。冯煦在蒿庵论词中即十分赞赏刘熙载的观点。清末江顺诒词学集

14、成卷一认为,词至南宋姜夔、张炎,“始称极盛,而为词家之正轨。以辛拟太白,以苏拟少陵,尚属闰统。” 词话丛编(第四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6(P3227)“闰统”意即非正统、非正宗,江顺诒承袭浙西词派的观点,以姜夔、张炎为词之“正轨”,而以苏、辛词为“变体”、“别格”,但承认苏词与杜诗的相似性及其成就。历代词论家,只有清人以苏词比拟杜诗,持此论者并不多,也只认为苏词与杜诗在某些方面相似。从总体上看,东坡词更近李白诗,清代不少学者皆持此观点,如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云:“太白之诗,东坡词可以敌之。” 白雨斋词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P222)苏词与杜诗,只有某些方面可比,而与李白诗,

15、则是整体上可比,将苏轼比拟“词中李白”,相对来说更有道理。清代不少词论家皆将周邦彦比拟“词中杜甫”。清初先著、程洪在评张炎齐天乐(分明柳上春风眼)一词时说:“美成如杜,白石兼王、孟、韦、柳之长。” 词洁辑评 A词话丛编(第二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6(P1367)但没有展开论述。周济词辨自序谓董士锡于清真词“推其沉著拗怒,比之少陵”。 施蛰存词籍序跋萃编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P781)董氏为张惠言外甥,承张氏词学,但他只是从艺术风格的“沉著拗怒”方面将清真词比拟杜诗。周济认同董士锡的观点,自己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首次提出“清真,集大成者也”的著名论断。浦起龙读杜心解发凡云:“篇法变化,至杜律而极。”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云:“美成思力独绝千古,如颜平原书,虽未臻两晋,而唐初之法至此大备,后有作者,莫能出其范围矣。” 词话丛编(第二册)C北京:中华书局,1986(P1632)律诗之“法”至杜甫“而极”,词之“法”至周邦彦而“大备”,两者确有可比性。周济在介存斋论词杂著中又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的观点,但并未将清真词誉为“词史”,他看重的不是“词史”,而是“集大成”。周济是常州词派的真正开宗立派者,推尊词体,认为周邦彦词达到“浑化”之境,是词的最高境界,也是后世学习的最佳典范。周济虽未明确说周邦彦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