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冯如杯竞赛章程分析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6818824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3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航冯如杯竞赛章程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北航冯如杯竞赛章程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北航冯如杯竞赛章程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北航冯如杯竞赛章程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北航冯如杯竞赛章程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航冯如杯竞赛章程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航冯如杯竞赛章程分析(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北航“冯如杯”1.1、基本信息1、大赛名称:“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学生创意大赛暨大学生科 研训练计划(SRTP)选拔赛。以“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标志的校园科技文化节,每年4-5月 举办,科技文化节包括科技讲座、科技论坛、学术报告会、大学生科技博览会等 系列活动和“冯如杯”科技作品竞赛。备注:( 1) 冯如杯不是“课外”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2) 冯如杯由 2 个大赛组成,其中学生创意大赛其实就是 SRTP 选拔赛, 两个大赛合并为一个,有利于与 SRTP 对接。2、指导思想理念:强化基础、突出实践、重在素质、面向创新。体现:国际化、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产业化。学

2、生创意大赛宗旨:培养兴趣、自主学习、勤于动手、勇于创新。3、目的( 1)促进北航两校区创新实践交流,营造航空航天特色学术科技氛围,传 承发扬冯如精神。( 2)培养具有学科前瞻性、结构多元化和广泛应用前景的科技项目,注重 拔尖人才培养工作。( 3)选拔有潜力的优秀作品参加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竞赛。1.2、组织机构1、发文单位:北航党政办2、主办单位:科学技术研究院、教务处、学生处、校科协、校团委承办单位:校科协、校团委创意大赛承办单位:教务处、校团委3、组委会主任:魏志敏(副校长)组委会副主任:唐文忠(飞行学院院长)、王荣桥(实验室及设备管理处处 长)、陈强(教务处处长)、吴

3、慧(学生处处长)、史文军(科协秘书长)、雷晓锋 (校团委书记)、陈海秋(科协常务委员)、陆利蓬(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总支书 记)委员:团委副书记 1 人、科协常务委员 2 人、材料学院副院长 2 人+党委副 书记+团委书记、信息学院副院长 2 人+团委书记、自动化学院党委副书记+团委 书记、法学院副院长、中法工程师学院党支书、理学院分团委书记(辅导员)、 北海学院学生处处长。秘书:组委会办公室:设在校团委。4、评审委员会校内外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相关专家、学者。5、院级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科研副院长、教学副院长、分党委(党总支)副书记、分团委书记。 职责:项目的组织与申报工作。1.3、与S

4、RTP关系年级冯如杯SRTP备注大一创意大赛SRTP选拔赛大一学术科技作品竞赛SRTP优先资助创意大赛获奖 作品大三大四硕士博士1.3、针对学生的政策1.3.1、资格全日制非成人教育中国籍学生。申报日前1 年内完成的学生科技或社会实践作品。如果作品创新点突出、有望取得重大成果的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如有重大 改进和提高,经学院严格评审并报组委会批准后,可再次参加“冯如杯”竞赛。各参赛作品须由第一作者申报,指导教师或学院推荐,经学院学籍管理、教 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后具备参赛资格。创意大赛:对于各类参赛作品,每名学生只可参与一个项目,并且每份作品 的作者不超过四人。1.3.2、奖励办法(1)颁

5、发证书。(2)自行申报相关奖学金。(3)竞赛一等奖作品的第一作者获得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并不占学生所 在学院保送研究生名额。(4)各项目的全体作者将获得相应的绩点学分奖励(每个项目):一等奖 10、创新奖 8、二等奖 5、三等奖 2。所获绩点学分的分配方案将在该项目的指导教师组织下,参照各人的工作量 等各方面相关因素,自行商讨决定。无论绩点学分的分配方案如何,一等奖任一作者的最高绩点学分不能超过 4 分,创新奖任一作者的最高绩点学分不能超过 3.5 分,二等奖任一作者的最高绩 点学分不能超过 3 分,三等奖任一作者的最高绩点学分不能超过 2 分。同一届竞 赛中,个人累计获得绩点不得超过 4 分

6、。创意大赛:确认资格有效的获奖作品,由竞赛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获奖证 书,获奖优秀项目将优先获得申报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机会。1.4、针对指导教师的政策1.5、针对学院的政策1.5.1、奖项竞赛以学院所在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团 体总分第一名的学院获得“冯如杯”,团体总分第二至六名的学院获得学生学术 科技活动先进学院称号。连续三届获得“冯如杯”的学院将永久保存“冯如杯”。 1.5.2、项目评分学院的团体总分由该学院项目得分(即“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与 “冯如杯”创意大赛两赛参与计分项目得分之和)、学院参与组织分及成果转化 分求和得出。1、

7、团体总分=项目得分+参与组织分+成果转化分2、计分项目数:学院项目总数(不含哲学社科类)在19 个以下,计分名额 3 个;之后每增加 10 个,计分名额增加 1 个; 50 个以上,计分名额为 7 个。3、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项目得分(1)满分为 700 分。(2)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获奖作品得分为:一等 奖 100 分,二等奖 50 分,三等奖 20 分,创新奖 80 分。(3)哲学社会科学类论文一等奖的作品,按照每项100 的分数计入该学院 社科论文成绩。二、三等奖分数不计入学院总分。(4)在计算学院团体总分时,若出现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奖次高于科技发 明制作类作品和自然

8、科学类学术论文计分项目奖次,则在参与计分项目总数不变 的情况下,可用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置换原计分项目参与计分。4、学生创意大赛项目得分(1)总分为 150 分。(2)竞赛以学院为单位计算得分,并且占竞赛学院团体总分的 15%。(3)学院创意大赛得分=(学院一等奖项目数*400+学院二等奖项目数*200+ 学院三等奖项目数*100 +学院未获奖项目数*80)/(学院一年级总人数/4)此项分数上限为150 分。(4)学院加权成基础部得分计算方法:最终得分=E(学院团体总分*相应学院大一人数)/基础部总人数5、参与组织分( 1 )组织分满分为 50 分。(2)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与组织分=工(项目

9、类别权数*该类项目数量)/ 加权本科生人数。加权本科生人数=1.3*大三年级人数+0.6*大二年级人数+0.1*大四年级人数 项目类别权数:机械类=120;机电类=120;信息类=100;材料类=110;综合 类=120;自然科学类=90;哲学社科类=80。(2)如果集中展示期间出现大面积提前撤展等现象,扣除 10 分;大一学生 在项目集中展示期间到学院路校区参观学习人数少于本学院大一年级人数的 50%,扣除 10 分。6、成果转化分数( 1 )成果转化满分为 100 分。(2)成果转化分=SCI论文发表得分+EI论文发表得分+申请专利得分。其中EI论文发表和申请专利总计得分不超过60分。(3

10、)参赛项目作品若在申报前一年内发表 SCI 论文,或在申报时获得录用 通知书,且论文署名中第一学生作者为项目申报人,则加20 分/篇;参赛项目作 品若在申报前一年内正式发表 EI 论文,且论文第一作者为项目申报人,则加 10 分/篇;参赛项目作品若在申报前一年获得专利证书,且专利所有人为项目申报 人,则加 10 分 / 项。鼓励跨学院的学科交叉的合作项目,并在作品质量同等条件下优先表彰作者 及指导教师。1.6、赛事组织1、申报:项目第一作者通过“冯如杯”网站进行申报。1.6.1、类型及奖项大类小类专业奖项科技发明制作机械制作结构设计、机械、模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类机电控制仪器仪表、自动化

11、控制鼓励奖:3%、12%、20%、材料工艺能源、材料、石油、化工、化学、 生态、环保35%信息技术计算机、电子、电信、通讯综合数理、生命科学、新媒体艺术等自然科学类学 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哲学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类社会调查报经济鼓励奖:2%、10%、18%、告和学术论文法律30%社会学管理教育等奖可以空缺。创新奖:每组别不超过 1 项,可以空缺。二、三等奖可以调整,但不超过 3%。1.6.2、推进流程阶段内容竞赛 准备 阶段1、召开组委会全体会议,讨论通过并下发相关文件,下达关于组织开展当 届“冯如杯”竞赛的通知。2、督促各学院成立竞赛领导小组,并监督该小组的运行情况。3、各学院领导小组确定

12、本学院参赛组织实施计划,在学生中开展充分的宣 传发动工作,负责作品的选拔和参赛;原则上由各学院分团委书记担任 本学院的领队。开幕 展示4、竞赛组委会组织各院系参加开幕式及作品集中展示,集中展示为2天。5、集中展示期间,组委会对所有项目进行有效性审查,公布各学院的有效 参赛项目数量。评审 评奖6、初审,并在集中展示期间现场质询作者,对项目进行复审。7、复审结束后,组委会公布入围一等奖答辩的项目名单。评委会对一等奖 答辩入围作品进行集中评议,最终产生一等奖及创新奖,同时对剩余项 目(包括未入围答辩的作品)进行奖项确认。8、组委会将计算学院团体总分,并对学生、学院、先进工作者和优秀指导 教师进行颁奖

13、。总结 宣传9、举办学生学术科技文化节,邀请国内外前沿领域知名教授、历届“冯如 杯”竞赛优秀获奖选手参加文化月专题讲座和访谈活动。10、邀请港澳台及海外高校大学生到我校参观访问,并开展丰富多样 的交流会,交流创新实践经验。11、组织校外媒体、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参观展览展示,促进成 果转化。12、举行企业和项目作者交流会,向企业发出关注北航优秀科技创作 作品的邀请,并对我校优秀作品进行推广。13、各学院要积极举办本专业的院士或知名教授讲座,并开展其它各 级各类科技实践活动。1.7、新闻报道1.7.1、开幕式第21 届“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意大赛开幕发布时间:2011 年 4月 1

14、9 日 15:57 | 点击数:956IHr IJRl I四月的北航,春意盎然,明媚的阳光洒满整个校园,给北航涂上了一层耀眼的金光。在 这温暖的日子里,北航“冯如杯”迎来了她的二十一岁生日。4月16 日上午,我校第21 届 “冯如杯”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意大赛暨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选拔赛开幕式在新主楼 举行。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杨松,中国科协科普部原副部长周济,北京团市委大学部部 长郑品石,北京市科协科普部副部长闫仁皓,北航校友、北京恒润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吉英 存先生莅临现场。我校党委书记胡凌云教授,校长怀进鹏院士,副校长魏志敏教授,第 21 届“冯如杯”竞赛评委会主任申功勋教授等出席了开

15、幕式。开幕式由校团委书记雷晓锋主持。开幕式上,共青团中央学校部杨松副部长首先致辞,他充分肯定了北航“冯如杯”二十 多年来取得的成绩,以及“冯如杯”的比赛为全国“挑战杯”赛事做出的贡献。他指出,大 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校园活动的一部分,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环节,应该融入到教育教 学中去,发展成一种校园文化。如今“冯如杯”已经受到了世界上其他国家一些高校和学生 的重视,为全国各高校科技竞赛做出了榜样。接下来,中国科协科普部原副部长周济在致辞 中指出,国家十分重视青年人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国家创新之路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 北航学子,一定要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同祖国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不断为国家的科 技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同学们要牢记“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 挑战”的宗旨,争取更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