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诗歌教学心得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817496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新教材诗歌教学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诗歌教学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诗歌教学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诗歌教学心得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诗歌教学心得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新教材诗歌教学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新教材诗歌教学心得(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教学中的审美体验 高中语文新教材诗歌教学心得一、探寻审美客体,建立审美感知,达到“应目”审美客体,是审美主体的审美对象,它可以是景物、音韵、意象的,也可以意境的、人情的,甚至是哲理的,它们是学生产生审美体验的前提。诗歌教学中的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教师要深刻挖掘各种审美对象,把学生的审美注意力集中凝聚中审美对象上,引导学生对美的因素的感受,达到“应目”的初级审美体验。美感效应称这阶段为“诱导效应”。(一)景物美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中,诗歌内容占绝大部分,其中描写了好几种景物:有“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秋景图”;有“河畔金柳”、“波光艳影”的“康桥夕阳图”;有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入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归园田居图”;有“云霞明灭”、“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的“天姥梦游图”等等。这些景物都成了诗人作诗吟诵、表情言志的对象。作品中用精美的词语描写景物,描绘出一幅优美的图画,让人联想翩翩。诗人的情感和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景物的调协,使得两者统一,形成了完整的有机体。它们相互烘托,益见其美。这就是由于物景对象提供了一种美,一种与诗人情感和谐的美。(二)、韵律美鲁讯先生曾说过,诗歌起于劳动,源于“吭唷、吭唷”之声,节奏鲜明,铿锵有力,是劳动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诗经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的

3、,以“四言”为主,读来节奏鲜明:硕鼠/硕鼠,无食/我暴!三岁/贯女,真 /有顾。逝 /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受得/ !此节奏确如“吭唷吭唷”之声,后来演变为歌谣。奴隶们一这劳动,一这歌唱(咒骂),有着强烈的节奏感和感染力。古诗词曲大可以用来歌唱,既可歌唱者,必有节奏音韵,如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一剪梅,至今可以歌唱。即使是不可歌唱的现代诗歌,也具有音韵美。现就载望舒的雨巷,感悟诗歌的音韵美:全诗共七节,其中首节和末节除“逢着”与“飘过”两词不同之外,其他语句完全相同:(首节) (末节)撑着油纸 ,独自 撑着油纸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又寂寥的雨巷,我

4、希望逢着 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结着愁怨的姑娘。这种重言复唱、首尾呼应的手法定下了整首诗韵律的主调,加强了全诗的音乐感,构成全诗回旋的整体韵律美。中间五节,每节六行,匀称严整,三、六行压韵,“ang”韵就象芭蕾舞演员,在全诗中旋转、跳跃,反复出现,充分达到了节奏舒缓、声韵和谐的艺术效果。(三)意象美朱光潜先生曾指出:艺术的任务是创造意象。意象在诗歌中,通过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是意象成了诗人情感的直接现实,也是诗人审美活动的直接现实。诗人的情感表达,主要通过意象的呈现来实现,使意象完成“心象”向“语象”的转变。因此,意象具有象征功能,它是诗人“心象”的象征,是诗

5、人情感的物化形态,可戴望舒的雨巷: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诗人在诗中创造 了一上“丁香意象”。诗人用丁香比喻姑娘,它是美丽、高洁、愁怨的象征,也是诗人的象征。诗人彷徨求索,为的就是寻找姑娘理想,然而这“姑娘”“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是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但又无法把握的孤苦心情的象征。又如郑敏的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的意象很独特,从稻束互母亲,是两个意象的重叠,诗人通过“稻束母亲思想”这一 线索,把不同的意象贯穿起来,隐含了诗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认识。“情感是生生不息的,意象也是生生不息的”(朱光潜语),不同的意象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要想在情感

6、上产生共鸣,就得领悟意象之美。(四)意境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言:“词以境界为最上。”我们也常常用“诗的意境”来形容一篇文章的优美。诗的意境往往能唤起人们的联想:“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联想到禅道的虚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联想到隐逸的清空灵;“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使春花绽放、鲜艳夺目的意境全出;等等。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秋目:枯藤老树昏 ,小桥流水人寥,古道窗风病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曲用九个常见的物象构成一幅秋天的今晚萧瑟苍凉的图画:枯藤 缠、老树衰颓、昏鸦瑟缩,表现出诗人(天涯游子)的彷徨苦的心境。此境中之象,深沉高远,言有尽而意无穷。(五

7、)人情美诗有状物写景、抒情议理的,也有叙写人情的,描写与人间的变往,表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其中有:有情人之间的,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源头诗歌。邶风中就有描写:静女其妹,俟我于城 。爱而不见,撮昔踟蹰。静女奠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奠, 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这首诗描写青年男子与心爱姑娘之间的一次约会。女子的迟迟不出现,急得男子抓耳挠腮,不断徘徊。此时,青年男子想起了以前相会的情景;女子赠送他彤管(管乐器)和荑(茅草芽)。这是青年男女之间热烈而纯朴的恋情,是恋人之间的一种人情美。也有新人之间的,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在你搭好了纸火之后,在你拍去

8、 围裙上的炭灰之后,在你尝到饭已煮熟了之后,在你把乌黑的 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之后。在乐 好了儿子们的为山腰的荆 之后,在你把小儿子 柴刀 的手包之后。在你把夫儿们的衬衣上的 子一颗颗的掐死之后,在你拿起了今天的第一颗鸡蛋之后,你用你 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大堰河,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以养育我而养育她的家”,她勤劳;搭灶、拍灰、补衣、包伤口、掐 子;她爱人:爱我、爱夫儿。她对亲人的爱都表现在简单的日常生活之中。然而这简单的日常生活,却含蕴着纯朴的亲人之间的人情美。无论是哪一中人情,都饱含着强烈的人世间的情感,这些情感都会强烈地震撼着学生的心灵,这就是人情美,让人的情感、心灵得到一净化与升

9、华。(六)哲理美发展的观点是只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白居易草中有言:高高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用发展的观点来看,今年的草是新生事物,去年的草是陈旧事物,新事物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汲取旧事物生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发展不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和循环,它反映了事物新陈代谢的规律,它的实质内容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相对、平衡的观点也是辩证法的重要内容,卡之一琳在断章中这样写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作者通过两组相关的意象,表达了相对、平衡的观念:人可以观赏风景,也可能成为风景的一部分,成为被观赏的对象,这是相对;

10、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而这一切也可能成为他人梦境的装饰,这也是相对的。这是诗人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储存,明白了事物间普遍存在的相对、平衡的关系,人就不应该再有怨尤。语文教学应负有思想教育的任务,但如果一味地进行思想灌输,不但不会有应有的效果,有可能还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在心理上进行抵触。所以我们要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感到,即使是“枯燥的哲理”,也是美的,美就应该接受。美,无处不在,除了以上几种审美客体之外,语文课堂氛围也具有审美因素,尤其是诗歌教学,具体表现在:教师表情与动作的感染;教师板画和投影的渲染;录音配乐、计算机多媒体的使用,等等。它们使整个诗歌教学 过程笼罩在师

11、生所创造的特定的气氛和情调中,使学生在和谐、热情、活泼、充满美感的课堂氛围中感知美,欣赏美。无论任何一种审美对象,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会在我们的心里产生共鸣,受到美的净化、升华,这就是“会心”。二、转化审美对象,丰富美感知,达到“会心”审美感知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因此,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绘画、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习作、借助移情等,建设转化审美对象,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

12、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达到“会心”的中级审美体验。美感应称这阶段这“启迪效应”或“感染效应”。(一)借助物像物像是记忆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作彩色幻灯片,或选用、自制一些挂图,并联系诗歌内容,详细地讲解画面,例如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 林尽染;漫江碧透,百秧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怅寥廊,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教师可以运用电脑制作两幅课件物像:一幅是“湘江秋景”,突出秋天的景物特征:色调鲜明、微型机勃勃;一幅是“独立寒秋”,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意气风发、壮志勃勃。再用生动的语言再现诗中描述的情

13、景,把学生引入诗的意境;学生凭借感观,通过想象与联相,如同身临其境,领悟到这首诗景美、情更美的情趣,从而感受到鲜艳的色彩浓重的红和浸透的碧;感受到澎湃的激情。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对建设祖国的豪迈情感。(二)借助绘画(宋)苏轼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首寓情于景、景中见情、耐人寻味的佳作,如同描绘出一幅幅优美、寓有情节、富有情味的绘画。诗歌讲究画面感,绘重视故事性,把绘画与诗歌中的说、写训练相结合,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把诗、画、事结合得完美的,莫过于唐代的王维,他在山居秋暝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未来。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 归浣女,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 ,王孙

14、自可 。这首诗中有明月、清泉、松竹、溪石、水莲等,描绘了一组清静 、 美的画面;然而在 静的环境中,又有人的活动浣女欢笑,可能还有作者的旁观。教师可以根据这组画面,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说一段话或描述一个故事;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语段或故事,画出一幅,乃至好几幅画。通过这样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反过来促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去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使绘画作品更富有情节性,从而使“文”与“画”相互促进,使之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更好地使学生产生审美愉悦,在说、写、画的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个性。(三)借助音乐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如李煜的虞美人,学生通过“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一句,可以理解诗人“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愁绪。又如李清照的一剪梅,学生也可以通过字面来理解李清照对一个人(新婚丈夫赵明诚)的思念而带来的“闲愁”。但如果借助音乐(配乐),学生更能在心灵上产生共鸣,音乐的旋律和学生的心弦,将一起颤动,让学生在心灵上得到感触,明白何谓“与我心有戚戚焉”。而且学生在感悟音乐的同时,也感悟了诗歌的内涵,并且会脱口而出:红藕香残玉簟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