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阅读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6808963 上传时间:2023-01-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年级语文古诗阅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七年级诗歌赏析七(上)古诗鉴赏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1、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2、前人评价“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认为它“妙”在何处?本联采用什么修辞手法,传达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句中的“日”与“春”象征着什么?答:描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时光的流逝,蕴含自然理趣。运用拟人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情感。日(旭日东升)、春(春回大地)都

2、是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3、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出的画面,并评析其妙处。答:潮水上涨,两岸江面无比宽阔,顺风前进,白帆高高悬挂。以“白帆”这一小景与“两岸阔”这一大景互相映衬。“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4、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诗的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答: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5、颔联写景诗句能使我们联想到了什么?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这联诗句往往使我们联想到旅途平安、工作和事业顺利。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

3、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赤壁是一首怀古咏史之作,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是由什么引发“怀古之幽情”的?答:前两句写兴感的原因,由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慨。引发作者“怀古之幽情”。2、有人认为这首诗的第四句可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你怎么看? 答: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意思虽没错,但诗味没有了。作者运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以小见大,别出心裁。3、这首诗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答: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别出心裁。表面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实则借他

4、来讽喻当时统治者治理国家不要寄希望于侥幸。4、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人物?“东风”指的是什么事?答:指周瑜。“东风”指“火烧赤壁”的事。5、体会“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的意思,并说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意思是: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在铜雀台中了。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浣溪沙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有人在评价这首词时认为“门前流水尚能西”一句富含哲理,运用得十分巧妙。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5、为什么?请结合全词进行简要赏析。答:同意。兰芽溪水,沙路无泥,潇潇暮雨中传来杜鹃的啼叫,作者来到一个远离尘世、洁净如洗的地方。这里的“溪水西流”给作者极大的启迪:水尚能西流,人生就不能再次年轻吗体现了作者不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的态度。通过富含哲理的这一句,全诗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2、上阕描写了怎样一幅优美的图画?这幅画面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 答:山脚下刚刚长出的兰草嫩芽浸在溪水中,松林间沙石小路洁净无泥。傍晚时分,细雨潇潇中杜鹃阵阵啼鸣。画面清新,充满生机。(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

6、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为下文抒写乐观情怀作铺垫。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答: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思想情怀。4、“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一句有何表达作用?答: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困境中豁达的心胸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1、“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的“落”一词能换成“在”吗?谈谈你的理解。答: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显得平

7、淡寡味了。2这首诗通过渲染中秋望月的特定环境气氛,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答: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3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答:不明写月光,用“地白”二字写月光照射庭院的凄美意境,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联想起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练,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4赏析“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答:这“桂花”可能既指庭中桂花,也指月中桂树。这就暗写诗人望月,使诗的意境更悠远,更耐人寻味。“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5、赏析“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两句。答:前两句写景,不带

8、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并且诗人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把自己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一个“落”字,新颖妥帖,富有动感。水调歌头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句中“何似”可理解为“怎比得上”,据此,你认为作者月下起舞之后,是

9、羡慕天上的生活,还是感叹:清冷的月宫比不上人间。答:月下起舞,清影随人,直令词人陶醉。这境遇没有月宫的高寒,却有人间的温暖。此时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人间现实,表现了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2作这首词时,苏轼正逢仕途失意,文中哪一句体现他消极遁世,幻想超脱尘世的念头?答: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3苏轼是一个心胸豁达、积极乐观的人,文中哪里体现他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1、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

10、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2、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

11、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3、赏析“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两句。参考:这两句抓住早春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小雨中的草色,描摹出了早春特有的景致:细雨蒙蒙春草乍生,远看有草色,近看却似有似无,若隐若现,准确地透出了早春的信息。用“如酥”为喻,让人感到春雨的可贵。“草色遥看近却无”是全诗最为精彩的一句。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

12、写了什么内容? 答: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3、 全词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

13、的思想感情。4、赏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两句。答:这两句在夏夜中靠嗅觉和听觉来捕捉景物特征,给人印象鲜明而深刻,从中流露出词人热爱农村的思想感情。“蛙声一片”已透出天将下雨的信息,为下文写天气突变埋下伏笔。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答: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答:“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3、作者认为“秋

14、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答: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答: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答:“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6、比较山行与秋词答:同:二者都描写秋景,

15、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7、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答: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8、这首诗与以往写秋天的诗文有何不同?答:这首诗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抒发了奋发进取的豪情。也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9、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何作用?答:议论、抒情、写景相结合,寓意深刻,形象鲜明。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1、说一说这一首诗的表现手法。答:这首诗融情入景,寓情于景,二者密切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该诗想象丰富,把天上的两颗星星写得像人间的恋人一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风直到夜郎西。1、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两句。答: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次句直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