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索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679952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索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有关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索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有关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索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有关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索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有关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索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索(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思索 摘要: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新成立后,中国不停进行收入分配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部分不容忽略的问题。需采取不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激励自主创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改革财税管理体制,调整过高收入等方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关键词:收入分配收入差距改革效率收入分配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是社会主义友好社会建设的主要保障。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进民生,采取一系列政策方法,不停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加紧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在增加城镇居民收入

2、、改进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友好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社会生产力快速增加,人民群众普遍得到了实惠。不过,收入分配领域仍存在部分不容忽略的问题,城镇之间、地域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停拉大,部分行业收入过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还不尽合理,经济发展结果还未均等地惠及全体社会组员,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所造成的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转变。以后,仍需不停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让改革的结果切实惠及全民,构建社会主义友好社会。一、中国各分配方法确立的意义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演变是伴随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革,伴随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的,其演变自1949年以来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新成立

3、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21年中共十七大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全部制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多元化和收入差距的扩大。从传统体制下的单一的分配形式到转型期的多元并存,这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影响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原因有很多,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是制度变迁的最终决定原因。产权原因、全部制结构的变动是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基础。有什么样的全部制结构和要素产权制度,就会有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市场化改革是收入分配制度变迁的动力。近30年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

4、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也是经济市场化程度不停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市场在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的过程。和此相适应,中国的分配制度也显著地展现市场化的特征。1.按劳分配方法主体地位确实立使居民收入水平显著上升。个人消费品必需实施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是不以大家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首先,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决定了分配的性质。在中国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因为生产资料为全民或集体全部,个人消费品必定要实施按劳分配为主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进行联合劳动,共同占有产品,因此谁全部不可能凭借生产资料来剥削他人的劳动,只有劳动才能成为个人消费的分配的尺度,因为除了劳动

5、,谁全部不能提供其它任何东西。同时,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完全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差异依然存在。各个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还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社会在分配个人消费品时,必需认可这种客观存在着的差异。只有实施按劳分配,才能使劳动者所分得的消费品同她们为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相适应,才能调动她们的劳动主动性。其次,实施按劳分配,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按劳分配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不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一定要坚持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标准”。落实按劳分配,实施劳动平等和酬劳平等,从根本上否定了无偿占有她人劳动结果的可能性,迫使好

6、逸恶劳者自食其力。这么就会愈加激提议劳动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爱,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第三,实施按劳分配,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就能把劳动者的劳动支出和酬劳直接联络起来,把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集团利益亲密结合起来,激励劳动者勤奋劳动,钻研和掌握科学技术,努力提升自己的劳动技能,主动进行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从而大大提升劳动生产率,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第四,实施按劳分配,有利于促进企业改进经营管理。按劳分配要求对劳动者的劳动数量和质量进行科学的计算和统计。为此,企业就必需有严格的定岗责任制、技术考评和质量检验管理制度。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和改进经营管理。同时

7、,劳动者的消费基金同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必定会促进劳动者以主人翁的态度监督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同官僚主义、贪污偷窃等现象作斗争,促进企业重视经营管理,实现劳动花费的节省。所以,实施按劳分配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居民收入水平显著上升。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证实了人民生活水平在确立按劳分配后日益提升。2.其它分配方法存在确实认使人民收入形式多样化。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多个分配方法并存的分配结构,其中按劳分配占主体,其它还有按资分配(是指资本全部者凭借其资本全部权参加她人劳动结果的分配。如“三资”企业和私营业主的利润收入、个人存款利息、购置股票债券的股息红利、租

8、金等),按经营结果分配(是指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按一定时间内生产经营的最终收益量所进行的分配,包含经营性劳动收入和风险收入),按社会保障标准分配(是指国家企业和社会为保障社会公平和各部门、各地域和各行业的协调发展而实施的一个分配,包含福利性收入、扶持性收入、激励性收入、救助性收入)等。多个分配方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的关系。按劳分配的实现在一定程度上说决定于市场效益;而市场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于生产要素的充足流动。生产要素“活”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显现出来。因为按生产要素分配在中国分配制度中并不占主体地位,所以在全社会范围内出现两极分化的担心是无须要的。全方面认识按劳分配,尤其是肯

9、定非按劳分配方法的存在,是在经历了百余年的探索,尤其是在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逐步形成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关键的党的领导集体,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标准,结合的详细实际情况,丰富和发展了按劳分配思想。在提出了一部分人先富的思想后,确保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逐步形成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法为补充的有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和制度的观念。确定其它分配方法的存在使人民收入的多元化,使人民收入形式多样化,深入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实现中国经济社会长久稳定的可连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二、中国收入分配方法改革的创新以邓小平同志为关键的党

10、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建立了有特色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对马列主义分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十分显著的突破。然而,这些理论在实践中,首先因为操作难,其次因为旧的观念作怪,因此平均主义依然在社会生活中存在。收入差距的扩大又造成新的社会分配不公,引发部分人对按劳分配制度的怀疑和反对。以江泽民同志为关键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第四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沿着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而且在理论和实践上不停丰富和发展按劳分配理论。1.重新求解公平和效率的矛盾冲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于公平和效率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党的十三大汇报提出,“我们的分配政策,既要

11、有利于善于经营的企业和老实劳动的个人先富起来,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要预防贫富悬殊,坚持共同富裕的方向,在促进效率提升的前提下表现社会公平。”十四大汇报强调,“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分配方法为补充,兼顾效率和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经过的有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深入明确指出,“个人收入分配要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个分配方法并存的制度,表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标准。”十五大汇报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十六大汇报深入回复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提出“首次分配重视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激励一部分人经过老实劳动、正当经

12、营先富起来。再分配重视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整职能,调整差距过大的收入。”十七大汇报则提出,“首次分配和再分配全部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愈加重视公平。”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创新,在现实中有很强的针对性,含有主要意义。怎样处理首次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对此,十七大汇报明确指出,要“逐步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劳动酬劳在首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升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升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员工资正常增加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发明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正当收入,调整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收调整,打破经营垄断,发明机会公平,整理分配

13、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针对公平和效率矛盾,不一样时期党和国家领导采取不一样的对策,使中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得到不停调整,趋于最合理的状态。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创新。十四届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有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发明性地提出:“许可属于个人的资本等生产要素参加收益分配”。即使这一论断较过去有些突破,但还是比较抽象,难以在实践中进行操作。党的十五大汇报指出: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许可和激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加收益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个分配方法并存的制度。这一表述是我们党第一次正式宣告打破以往实施的单一按劳分配方法,是对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14、多个分配方法并存这一制度的重大突破。党的十六大汇报指出,要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贡献参加分配的标准,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个分配方法并存的分配制度。这是我们党深入完善生产要素分配的思想,明确提出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参加分配。党的十七大汇报明确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主要表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个分配方法并存的分配制度,首次分配和再分配全部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愈加重视公平。逐步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升劳动者酬劳在首次分配中的比重。发明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更多财产性收入。保护正当收入

15、,调整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不论在国民收入首次分配还是再分配中,居民收入比重均偏低并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党的十七大汇报精神,首先要提升居民首次分配收入比重,即增加企业所支付的劳动者酬劳;其次,发展和完善各类金融市场,优化资本市场结构,拓宽投资渠道,提升居民财产性收入比重。调整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是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应对不一样类型的收入差距采取不一样的对策,对症下药。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制度的必定选择之一。它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定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基础制度的必定要求。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收入分配最大的区分是,前者

16、是最终为实现共同富裕,后者则是造成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全部实施按生产要素分配,因为前者的结合点在于按劳分配,后者的结合点在于按资分配。因此,结合方法不一样,结果迥异。更主要的是,按劳分配在现阶段只有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才能落到实处。这是因为,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基础的,整个社会实施单一的全民全部制,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了直接的结合。三、中国收入分配方法改革的成效1.以市场为导向的分配制度不停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分配主体多元化,收入多样化格局的形成,实现了整个经济的行政命令体制解体。市场主体和全部制结构多元化,各类要素市场的发育和成长和价值规律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的日益增加等改变的互动中,新的以市场为导向的收入分配体制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中不可或缺的主要部分。2.许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充足发挥激励作用。许可一部分地域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