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浅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679687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研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浅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校本教研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浅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校本教研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浅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校本教研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浅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校本教研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浅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教研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浅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研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浅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本研修的理论培训与实践浅析 溆浦县教研室 刘承前 2003年初教育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时要求,及时提出建立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策略,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机构,积极组织全体实验教师认真研究,解决新课程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具体问题、真实问题。要求每所学校促步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全面提升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这里对校本研修有关理论及如何有效实施进行一些粗浅介绍。 一、对校本研修的初步认识 1、校本的基本含义 校本是以校为本的简称,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教育理念。大意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可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一是为了学校,就是以解决学校所面临的

2、问题为宗旨和主题。校本关注的不是宏观层面的一般问题,而是学校管理者及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日常遇到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它把解决具体教育问题放在第一位。 二是在学校中,即学校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以及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三是基于学校,这是指要从学校实际出发,组织各种培训,研究活动都应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 2、校本研修的内涵 校本研修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与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可以从

3、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校本教研是一种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校本教研是把单个学校作为研究主体,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研究制度。 二是校本教研是一种研究类型。校本研究的方式是行动研究,但不同于完全的行动研究,更不同于专业研究者进行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有别于一般的科学研究。 三是校本教研是教师改善自身行为的反思性实践和专业成长的过程。即:校本教研的出发点是学校实践中的困境与问题,其成果直接用于学校实践的改革,落脚点直接体现于学校面貌的改变和促进学校的发展。 3、校本教研的主要活动方式校本教研的主要活动方式有:专家理论引领讲座、课堂教学案例剖析、问题中心研讨、公示型自学交流

4、等。 4、校本教研的意义和作用 一是校本教研是校本的最重要的体现,是整合校本管理,校本培训,校本课程等活动的纽带。 二是校本教研是重建学校文化的有效手段。学校文化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在,校本教研就是要形成民主、开放、科学的教研机制,其本身就蕴涵着人本理念,所倡导的是平等、合作和尊重,以及教师即研究者等理念赋予了教师自主研究、进修等以制度上的保障,是对传统的学校体制的一种改进,有助于建立新时期学校新型的学校文化。 三是校本教研是创办特色学校的重要支撑。 创办学校特色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的呼唤,已成为当代中小学的办学方向与追求。创办学校特色需要一系列的条件,具备一定的基础,其中科研

5、兴校是一重要因素,尽管科研兴校也为很多学校所倡导和拥护,但如何立足学校实际创办特色学校却是众多学校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校本教研以校为本,在校外研究人员的指导和合作参与下,立足于学校自身实际,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话、交流可以逐步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品位,有助于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原来的安江农校、现在的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外省的学生都比较向往?是什么原因?) 四是校本教研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教研把教师从研究的配角或执行者的地位解放出来,调动教师和学校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促进其自身专业的自主发展。 二、怎样搞好校本教研工作 (一)遵循校本教研中的三个“

6、必须” 1,校本教研必须以校为本 所谓校本教研,指的是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为主的一种教研活动。它的最主要的意义在于调动和保护广大教师的创新积极性。在校本教研中,要倡导“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精神,要唱响“教研强师”这个口号,为校本教研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所谓“求真”就是发现教学工作的真实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教研课题;真正在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开展研究;真诚地讨论,研究问题,努力寻找教学的本质规律。所谓“务实”就是实实在在地开展教学改革活动,使学生实实在在地受益,使教师素质实实在在地提高,使学校实实在在地发展。坚持以校为本的原则,从发挥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入手,应帮助教师牢 固树立

7、以下几种观念: 问题即课题,教学既研究。 在普通教师心中,教研是需要高深的教育理论作支撑的,只有教研人员,教授,专家才具备教研的资格和能力,教师的任务就是把这些人研究出来的理论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履行好实施的职责。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变被动的执行者为主动的设计者和实践者,进而成长为教学问题的研究者,教师研究的问题,应当是自身在实践中切身感受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细心的分析,积极尝试,实践与反思,最终找到解答问题的最佳途径,这过程就是研究,而这些问题就是课题。这样,教师研究的“问题”就转化成了“课题”。如果教师再把自己思考的策略付诸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同时不断发

8、展教学艺术,“教学”也就与“研究”同步了。那么,我们的教师要怎样去做呢?我们认为教师做教研课题可采用四步策略:一是定好位。让教研课题研究为自己的职业生存和发展服务,使自己的教研与自己的教学专业共同发展。二是选好题。选题要有利于解决自己教学工作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发展自己的专业兴趣、爱好和教学个性,有利于学生、学科、学校的新发展。课题的选题要小,个案研究是最应倡导的,周期要短,两年左右为宜,课题的生长性特点越强越好,倡导开展滚雪球式的系统研究,把某一类课题做深、做大、做成品牌。三是使好力。一要靠自力:勤学习,勤思考,勤尝试,勤反省,勤积累;二要巧借力:向专家请教,咨询,与同行合作“互补”,争取教研

9、组、学校、各级科研部门支持,积极参加相关学会或学术研究活动。四是结好题。在教改过程中要勤研讨多交流,要勤总结多投稿;结题时,要反复提炼教研成果,反复修改教研报告。 教研即培训,成长即成果。教研工作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而学校竞争力的核心则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校本教研的目标应指向教师的专业发展,应是一种集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于一体的工作方式。校本教研应从教师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定研究目标,选择研究方式,在研究及实践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的目的。例如:选择行动教育的模式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就可以组织教师对一个典型课例进行两轮反思

10、(反思新教学理论与传统教法的区别,反思理想中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差距),三次研讨(课前,课中,课后),这种教研是最受教师欢迎的案例培训,受益者可以多过几十甚至上百人。而对于教师的研究而言,这样也能真正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增长专业技能,提高教学艺术,其意义要远远大于闭门造车,炮制几篇“科研论文”。如围绕语文课堂多年的“课堂作业无法当堂完成”的问题,若语文教师通过校本教研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就可以切实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就是教师的成长,也就是教研的成果。同样,对于学校而言,通过研究活动,能够切实解决校本管理、校本评价、校本教学、校本培训等方面的问题,提高自身课程建设及解决自身问题的

11、能力,其意义也远远大于为“装门面”而做的一些大而空的科研课题研究,或为竞赛而竞赛,为公开而公开的几节教研课。(如:我县的课题现状是“两多两少”即:课题立项的多,结题的少;申报研究者多,参与研究的少。)所以说,学校及教师真正的发展才是校本教研最大的成果。 2,校本教研必须重视协作 校本教研不完全等同于教师本人的教研。它应是在学校层面开的学校行为,是为了解决教师中带共性的问题或属于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校本教研往往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协作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协作,强调的是专业切磋,协调,合作,共同分享经验,分享成果,分享资源,共生互补,共同成长。协作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四种。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

12、这种协作可以通过交谈,合作,帮助等途径来完成。通过交谈,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信息与经验,使信息在流动之中被激活,从而实现增值;通过交谈,教师共同探讨某个专题,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合作则要求教师共同承担教改,教研任务,在此过程中既关注每个人的个性与特长,又关注每个人专长的发挥。帮助一般发生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教师之间,它要求骨干教师发挥带动作用。 教师与专业人士的协作 教师与教师之间,专业素质尤其是理论水平差别不会太大,共同的工作性质和职业领域使群体拥有许多共性。如果校本教研中,教师的协作仅限于教师与教师之间,那就很难有突破性的进展。因此,校本教研离不开专业人士和高一级学校骨

13、干教师的专业引导。 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协作 除了同学科的教师要经常对话,互相沟通外,不同学科的教师也需要沟通。现代教育的人才观决定了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趋势是重视综合与实践,强调要软化学科边缘,淡化学科界线,因而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也要强调学科之间的协作。学科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可以建立在内容,形式,研究主体,实践操作等多个领域。例如,一位小学美术老师开发的名为图像专家的校本课,课中融洽了美术,计算机,音乐,语文等多科内容。他指导学生发挥想象,再把奇思妙想得到的画面运用计算机做成效果图,配乐,配画外音,学生于虚幻与真实之间穿梭往返,真正是其乐无穷。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协作 对“以校为本”的理解,不能停留于

14、字面,认为学校仅指物理空间,似乎它强调的是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展开研究活动。实际上,校本教研是开放的,学校与学校之间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是校本教研活动形式的一种创新,有助于整合科研资源,形成科研合力,营造科研氛围,促进学术繁荣,实现对重难点项目的联合攻关,尤其是有利于形成以强校带动薄弱学校的良好局面。 3、校本教研必须建立制度 校本教研本身并非一项新生事物,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有必要赋予它新的使命,那就是构建新的校本教研制度。这个制度建设的目的在于:第一,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 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能力(如:开发新的校本课程),推动学校发展; 第三,提高教师专业

15、素质,培养研究型教师。要想顺利地实现这三点,制度内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校长是校本教研第一责任人。 校长是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教学研究的身体力行者。校长必须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作为一项重要的工程来抓。如:2008年株洲市芦凇区开始实施的“五名”工程,即“名学校、名校长、名项目、名教师、名学科”。就充分体现了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性。 (2)激励与保障。教师改变以往的工作方式,在工作之余进行研究,是需要毅力的,尤其是教研工作遇到困难时,更需要依靠教师内在的精神动力。所以,建立校本教研制度首先应考虑激励与保障机制。例如,制定“优秀学科研究组及优秀集体备课组的评选办法”“骨干教师评选办法”“教师教研成果申报及奖励制度”“教研组考绩制度”“教研经费保障制度”等。这样就可以从思想上,心理上保障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热情与积极性。 (3)管理与指导。 要加强校本教研的组织指导和管理,提高学校教研的规模效益。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离不开教研,学校应把教研工作作为大事来抓。实践经验表明,校本教研的效益与学校领导特别是校长的重视密切相关,没有哪个教研搞得好的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