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复习题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791594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复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复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复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复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复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复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复习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一、 基础题1、默写下列诗句。(1)愿将腰下剑 , (2)月黑雁飞高, 。 ,大雪满弓刀(3)黄河远上白云间, 。 ,春风不度玉门关。(4)竹外桃花三两枝, 。蒌蒿满地芦芽短, 。2、阅读下面的文字,把文中拼音所代表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框内。天目湖湖水清li,水质纯洁。群山环抱,峰lun 绵亘。湖边岸线环弯曲绕,蜿蜒伸向茫茫苍山之中,远tio流泉飞瀑,悬崖披绿,松涛竹海,禽飞shu 走,景色天成,意趣横生,给人以回归大自然的美妙感觉。胜似仙境的湖光山色,倾倒了无数中外宾客。 、 、 、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2、)A、泓(hng) 万籁俱寂(li) 嘟嘟哝哝(nng) 涟漪(lin y) B、惬意(qi) 翩翩飞舞(pin) 墩子(dn) 分道扬镳(bio) C、惹动(r) 枝虬(z) 螺蛳(lu s) 稠密(chu) D、铭刻(mng) 阴晦(hu) 喷薄(b) 红彤彤(tng)4、下列组词有误的一项是( ) A 崖(悬崖) B 崛(崛起) C 跷(高跷) D 憾(震憾) 涯(天涯) 倔(倔强) 娆(妖娆) 撼(遗撼) 5、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颤动:短促而频繁的振动。涟漪:细小的波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B、簌簌:象声词,形容风吹叶子

3、的声音。 惬意:称心,满意。迹地:林业上指采伐后还没重新种树的土地。 地壳:由岩石构成的地球的外壳C、分道扬鏣:指分道而行。比喻各奔前程,各干其事。鏣:马嚼子两端露出嘴外的部分。萦绕:缠绕回旋。 徐霞客: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D、仞:古时八尺或七尺叫一仞。鱼贯:把鱼贯串起来 登峰造极:比喻达到极点。 殷勤:热情而周到。6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生意( )然 分道扬( ) 万( )藏云 玲珑( )透7模仿下面诗句,仍以“新月弯弯”开头,仿写诗句。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风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新月弯弯, 8、对下面这首渡桑干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

4、,却望并州是故乡。(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A、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 B、第二句写10年来,诗人虽然日夜盼望能重返故乡,但始终仅仅盼望而已。 C、最后两句通过“渡河”、“回首”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绝望心情。 D、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运用形象、含蓄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对客居地的热爱情感。9读下面唐朝诗僧景云画松诗,选出后面分析不确切的一项( )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忆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A第一句写见到画松,立即为之打动,觉得完全像一棵真松树。“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之感。 B二、三四句

5、写诗人沉思凝想去把握画境。当画境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时,诗人获得了一种顿悟的极大乐趣。 C诗人用秀丽奇险的东南名山天台山上的松树与“画松”进行对比,表现画松的苍老遒劲。 D作为题画诗,本诗独具一格,未对画松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了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了画家的艺术造诣。 二、阅读理解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后,按要求完成1014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 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 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

6、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倍司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

7、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10语段主要写了哪三个内容? 11请仿照语段中的画线句自己写一句话。 12请用横线在语段中画出能表现“我”心灵之旅和心灵净化过程的句子。13请联系生活实际,写出你听雨后的一点感受。(讲究一定的艺术性和语言美)(40字左右) (二)阅读下面选文,然后回答1417题。 读山品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然而人们谈得最多的,还是山的灵性和水的神韵。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者在山的稳定、博大和丰富中,积蓄和锤炼自己的仁爱之心;智者则步水而行,望水而思,以碧波清流洗濯自己的理智和机敏。这就是山水可以陶冶人的情操的根本原因。人们通过读山品水,可以领

8、悟到世事的兴衰变迁,人生的喜怒哀乐,寻觅到自己精神家园的相通之处,故历代文人墨客无不徜徉于名山大川以寻求灵感。登高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水,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仪态万状,咫尺千里。读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有各的读法。远读其 ,近读其 ,精读其 ,细读其 ,读青、读绿、读和谐、读静谧视角不同,意境也不同。“不登高山,不知平地”,是一种发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是又一种发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一种境界;“重于泰山,轻于鸿毛”,是又一种境界。“咬定青山不放松”,是一种坚守;“砥柱触天立中流”,是另一种坚守。“五千仞岳上摩天”,是一种豪壮;“夕阳山外山”,是又

9、一种豪壮。不要以为山是凝固的,山是岿然的活物。品水,由于各人的气质不同,心境不同,也各有各的品味。在文人眼里,水是温柔的,因此他们常常把柔情蜜意的水与悠悠无尽的爱联系起来。水之悠长,好像爱情之天长地久;水之曲折,有如爱情之好事多磨;水之深广,仿佛爱情的深沉广远;水之波动,似若爱情的起伏波澜。在哲人眼里,水是运动的,悟出的是人生的哲理。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感叹的是人生之有限而宇宙之无穷。孟子说“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比喻民心似流水,谁也无法抵挡。荀子对政权与人民的关系,给后人留下了发人深省的警句:“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老子呢?他既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又看

10、到了水“莫能御之”的力量。云山苍苍,江水茫茫,读山品水,意味深长。14、将系列词语依次填入第二段的横线处。 豪放 清幽 苍茫 深沉 A B C D 15、人们“读山品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答: 16、从全文来看,题目“读山品水”的含义是什么?答: 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以为乐)B、“砥柱触天立中流”,是另一种坚守。(中:中央)C、孔子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过去的时间)D、他既说“天下莫柔弱于水”,又看到了水“莫能御之”的力量。(御:抵挡)(三)阅读下面议论文,完成182l题。 读“磨脑子”的书

11、书有许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也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A。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下的集中表现。燕雀安

12、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一览无余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惟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B。“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配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拒绝,还意味着,既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