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远程研修的看法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6791417 上传时间:2023-12-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对远程研修的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我对远程研修的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我对远程研修的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我对远程研修的看法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对远程研修的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对远程研修的看法(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对远程研修的看法 远程研修给我们带来了学习的新理念新篇章,研修的目标就是提升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让老师多年来困惑的问题得到专业的指导。纠正以往的低效,无用,没有连续性的教研活动和听评课。让我们脱胎换骨,努力加油吧 远程研修的最终目标就是希望每一个教师在教学思路、师生关系等各方面上都有所转变,这需要我们每个人全身心地投入,珍惜机会,学以致用!通过学习,我对教学的理解发生深刻的变化,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第一、教育观点的更新1、学生观变了。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教师要注重每一位学生;注重学生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

2、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展开教育教学活动,从而有效促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2、课程观变了。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消极解释和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也广阔了,能够是从电视上,也能够是从网络,也能够从书上等等。3、教学观变了。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动学”的响亮口号,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的“学”,注重学生在课堂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注重学生是怎么学的。我们学校组织教师实行听评课活动,如果听哪个老师的课,

3、他所采用的方式还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记的方式,那么这个老师的课就被一票否决了,因为他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参与课堂的效果差,都不可能成为一节好课。4、评价观变了。现在的评价不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学校展开的第二课堂活动,就是来培养和发展这些学生的一些才能。第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持续销蚀。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问学生答,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一言堂”、“满

4、堂灌”。面对心理品质各异的学生采用同一的教学模式,同一的教育手段,不顾学生的兴趣,也不容其对某一特殊问题产生兴趣,一旦产生了,却常常被施以“不要节外生枝”,“不要分散精力”等等的“谆谆教诲”。这样,学生不但失去了思考的兴趣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而且失去了求知的兴趣和主动权。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被动的学生方式,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理解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还要处理好讲与不讲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才能积极主动的展开思考,才能敢说敢问敢动手,

5、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欲望才能被激活起来,使他们变厌学为乐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并从中发现自我,体验自身价值,增强学习信心。正如前苏联的一位学者所说的那样:“重要的是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感到没有思想负担,大胆地、无拘无束地讨论问题,讨论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创造品质”。第三、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变了新课程倡导新的学习方式,以自主、合作和探究为主;而教师也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动者。教师因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动学生的“学”。这将同时带来一个更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应该成为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应该更多的成为一位平等交流的主持人、引导者,成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准确的引导和促动学生的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的意识和水平,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水平,获取新知识的水平,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