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标准()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6790582 上传时间:2024-02-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标准()(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标准(2021年) 附件5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注册技术审查指导标准本指导标准意在指导注册申请人对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撰写,同时也为技术审评部门审评注册申报资料提供参考。本指导标准是对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的通常要求,申请人应依据产品的详细特征确定相关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详细论述理由及对应的科学依据,并依据产品的详细特征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本指导标准是供申请人和审查人员使用的指导文件,不包括注册审批等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实施,如有能够满足法规要求的其它方法,也能够采取,但应提供具体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照相关法规

2、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标准。本指导标准是在现行法规、标准体系及目前认知水平下制订的,伴随法规、标准体系的不停完善和科学技术的不停发展,本指导标准相关内容也将适时进行调整。一、适用范围本指导标准适合用于使用表面电极采集身体肌电信号作为生理信息,以视觉、听觉、电流等形式反馈给患者,使患者能够学会有意识的控制本身的心理生理活动来诊疗功效障碍性疾病的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依据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总局2021年第104号公告)中的物理诊疗器械,管理类别为II,产品分类编码为09-08-03(物理诊疗器械-其它物理诊疗设备-生物反馈诊疗设备)。注:在组合式设备中,附加部分应符合对应的专用标准,本指导标准未包括相关

3、要求。二、技术审查关键点(一)产品名称要求产品的命名应符合医疗器械通用名称命名规则的要求,采取医疗器械分类目录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中的通用名称,比如:生物反馈诊疗仪、生物反馈式诊疗仪、生物电反馈刺激仪、肌电生物反馈仪等。(二)产品的结构和组成1.产品的结构和组成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通常由主机(关键包含采集模块和刺激模块(如适用)、电极线(如适用)、电极组成。2.组成单元结构/功效描述(1)主机(关键包含采集模块和刺激模块(如适用):采集模块关键包含信号放大电路,数据转换,滤波及数据处理,数据存放等内容,关键为了完成发送控制命令,接收、处理和显示表面肌电信号(sEmG)等功效;刺激模块包含电流发生

4、、电刺激参数控制,波形下载,时间控制,电刺激显示及调整等内容,关键为了实现电刺激参数控制设置等功效;(2)电极线:用于主机和电极之间的连接,将表面肌电信号由电极传输至主机,同时将主机的电刺激信号传输至电极(如适用),作用于人体。(3)电极:用于采集皮肤表面(或腔体表面)肌电信号和输出电刺激信号(如适用)。3.产品的种类划分按产品形态分为:移动式、可携带式;按通道数分为:单通道、多通道;按数据传输方法分为:有线传输、无线传输。4.实例图1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移动式)图2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可携带式)(三)产品工作原理/作用机理1.工作原理仪器经过表面电极采集皮肤或腔体自发的表面肌电信号(sEmG

5、),再对表面肌电信号(sEmG)进行去噪、放大、滤波、A/D转换后进行分析,最终将模拟的声音或视觉信号反馈至患者,提醒患者正常及异常的肌肉活动状态,从而使患者能够学会有意识的控制和矫正本身不正常的心理、生理活动,这是主动的生物反馈训练。仪器还能够设置不一样的电刺激参数(刺激强度、刺激频率、脉冲宽度、脉冲频率、上升/下降时间等)对患者的目标肌肉进行被动的电刺激训练。仪器的另外一个训练是触发电刺激,它是将表面肌电信号(sEmG)和电刺激技术结合起来,当表面肌电信号(sEmG)电平达成设定的阈值后,仪器将输出设定参数的电刺激脉冲,经电极对神经肌肉进行刺激,帮助神经肌肉完成动作。经过生物反馈训练和电刺

6、激(如适用)、触发电刺激(如适用),以达成诊疗功效障碍性疾病的目标。电刺激和触发电刺激属于低频电刺激,刺激频率1000Hz。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工作原理,图3所表示:图3工作原理图2.作用机理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是指采取生物反馈训练和输出安全能量的电刺激作用于人体,对机体产生刺激改进其功效,以抵达诊疗疾病或缓解症状为目标的一个无损伤诊疗方法。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所使用的技术关键为生物反馈训练、电刺激和触发电刺激诊疗方法。详细作用机理以下:(1)生物反馈训练机理生物反馈是利用电子仪器正确测定神经-肌肉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正常和异常活动情况,并把这些信息有选择地放大成视觉和听觉信号,然后反馈给受试人。专业人

7、员的目标是帮助受试人逐步了解原来并不为她(她)所感知的机体情况的改变过程,经过学习和控制仪器所提供的外部反馈信号,从而学会自我调整内部心理生理改变,达成诊疗和预防特定疾病的目标。(2)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兴奋神经肌肉组织是低频脉冲电流的主要特征。只有不停改变的电流才能兴奋神经肌肉组织,引发肌肉收缩,恒定直流电是不能引发神经肌肉兴奋的,因为电刺激能够破坏膜极化状态,因此有可能引发神经肌肉的兴奋。而哺乳动物运动神经的绝对不应期多在1ms左右,所以频率在1000Hz以下的低频脉冲电每个脉冲全部可能引发一次运动反应。(3)锻炼肌肉低频脉冲电流能够改变刺激肌纤维膜的极化状态,发生除极化和反极化而引发肌肉兴奋

8、收缩,从而锻炼肌肉。(4)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消肿低频脉冲电流对血管舒缩神经有直接刺激作用,引发血管扩张,电流对运动神经的刺激引发肌肉收缩,肌肉节律性的收缩和舒张形成“泵”的作用,促进血液和淋巴的回流。低频脉冲电流经过对交感神经的刺激调整支配血管运动神经元的兴奋而引发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加强,利于炎症水肿的消退。(5)镇痛低频电流镇痛的机制包含神经机制和体液机制。神经机制:包含闸门控制作用、皮质干扰作用和掩盖效应作用。闸门控制作用:低中频电流能引发显著的震颤感和肌肉颤动,易兴奋粗纤维,使SG细胞兴奋,关闭闸门,抑制T细胞的活动,从而降低或阻碍疼痛冲动向中枢的传输,而达成镇痛目标。皮质干扰作用:进行

9、低频电疗时,电刺激冲动和疼痛冲动同时传入皮质感觉区,在此发生干扰,从而减弱或掩盖了痛觉。掩盖效应作用:直径粗的A纤维关键传导触压觉,直径细的A纤维和c纤维传导痛觉。二者的冲动全部经过脊髓、网状结构、丘脑等部位抵达皮质,在这些部位疼痛冲动能够被阻断或干扰。比如A纤维兴奋的冲动能够闯进疼痛传导通路,阻断或干扰疼痛的传导,使疼痛减轻或消除。一定频率的低中频电流能够引发舒适的震颤感和肌肉颤动,使粗纤维兴奋,产生掩盖效应,达成止痛的目标。体液机制: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研究证实,电刺激后神经系统能够释放部分含有镇痛效应的物质,使其在神经组织内、脑脊液中甚至血浆中的含量升高,从而引发镇痛。(四)注册单元划

10、分的标准和实例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的注册单元标准上以产品的电击防护类型、性能指标和技术结构作为划分依据。1.不一样电击防护类型的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应作为不一样注册单元进行注册。如电击防护类型分别为类和类的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应划分为不一样的注册单元。2.产品结构组成有较大差异的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应划分为不一样的注册单元,图1和图2所表示。3.关键性能指标不能覆盖、有较大差异的,应考虑划分不一样的注册单元。(五)产品适用的相关标准下列标准能够应用于本文件。通常注日期的标准,仅注日期的版本适合用于本文件。通常不注日期的标准,其最新版本(包含全部的修改单)适合用于本文件。表1相关产品标准医用电气设备第

11、1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医用电气设备第1-1部分:通用安全要求并列标准:医用电气系统安全要求GB/T191-2021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T9969-2021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总则GB/T14710-2021医用电器环境要求及试验方法GB/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部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评价和试验GB/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5部分:体外细胞毒性试验GB/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7部分:环氧乙烷灭菌残留量GB/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0部分:刺激和皮肤致敏试验yy0505-2021医用电气设备第1-2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并列标准:电磁兼容要求和试验yy0607-2021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神经和肌肉刺激器安全专

12、用要求yy0868-2021神经和肌肉刺激器用电极yy0896-2021医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肌电及诱发反应设备安全专用要求yy/医疗器械用于医疗器械标签、标识和提供信息的符号第1部分:通用要求yy/无菌医疗器械包装试验方法第1部分:加速老化试验指南yy/T0696-2021神经和肌肉刺激器输出特征的测量yy/T1095-2021肌电生物反馈仪注:以上标准适用最新版本。上述标准包含了产品技术要求中常常包括到的通用标准和方法标准。可依据产品的特点增加相关要求。产品引用标准的审查能够分两步来进行。首先对引用标准的齐全性、适宜性和正确性来进行审查。此时,应注意标准编号、标准名称是否完整规范,年代号是

13、否有效。其次是对引用标准的采纳情况进行审查。即所引用的标准中适用的条款要求是否在产品技术要求中进行了实质性的条款引用。这种引用通常采取两种方法:文字表述繁多、内容复杂的能够直接引用标准及条文号;文字比较简单的能够直接引述详细要求。若有新版的强制性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公布实施,产品的性能指标要求应实施最新版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要求。(六)产品的适用范围/预期用途/禁忌症申报产品的性能参数和功效应能满足产品适用范围的要求,适用范围不应超出临床评价资料所评价的范围。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产品适用范围:对患者的身体表面肌电信号进行采集、分析和生物反馈训练,帮助恢复患者功效障碍。禁忌症:严重认知障碍患者,如

14、产品带有电刺激和触发电刺激功效,通常还应包含恶性肿瘤患者、癫痫患者、孕妇、植入式电子装置(比如心脏起搏器)及电极接触表面局部皮肤破损等。(七)产品的关键风险关键参考yy/T0316-202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风险管理活动要贯穿产品设计、生产、上市后使用及产品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要表现注册申请人风险管理活动计划的完整性,尤其上市管理的风险分析和评价过程。对于上市前风险管理中还未认知的风险,应在上市后开展信息搜集,一旦发觉异常立即进行风险评价,采取控制方法,更新风险管理文件。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风险分析应参考yy/T0316-202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行业标准相关要求,

15、逐一进行回复,也能够用列表的方法列示。剩下风险分析时,一定要逐一确定采取风险控制方法后,会不会引入或造成更大的风险,只有新引入风险能转化为可接收风险,方能认为风险受控。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必需进行风险和收益分析,收益大于风险时方可接收。提供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产品上市前风险管理汇报,此汇报意在说明并承诺:风险管理计划已被正确地实施。综合剩下风险是可接收的。已经有适当方法取得和注册申请人申报的肌电生物反馈诊疗仪产品相关和出厂后流通和临床应用的信息。应随风险管理汇报一并附上包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概述管理资料。最少应包含:产品安全特征清单;产品可预见危险(源)及分析清单(说明危险(源)、可预见事件序列、危险(源)处境和可能发生的损害之间的关系);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方法和剩下风险评价汇报表。对于风险分析和管理概述,应包含一份风险总结,和怎样将风险控制在可接收程度的内容。从生物学危险(源)、机械危险(源)、能量危险(源)、相关使用的危险(源)、信息危险(源)和维护不周及老化引发的危险(源)等方面,对产品进行全方面分析并论述对应的防范方法。1.风险分析方法(1)在对风险的判定及分析中,要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