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6788822 上传时间:2022-08-0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有大气圈上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下层 (风化层)生物多样性:生态学: 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现代生态学 :二、思考题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生态学是从层次观和系统论的方法,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 相互关系的学科。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的两极发展:分子、基因和生物圈、宇宙 研究手段的更新:便携式仪器的出现、自记电子仪、3S系统、计算机生态建 模 研究范围的扩展:从纯自然现象研究拓展到自然一经济一社会复合系统研究 发展速度迅速 应用性增强 3简

2、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及其划分依据。 根据研究对象的组织水平划分:分子生态学 个体生态学 种群生态学 群落生态学 生态系统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分类群划分:植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 微生物生态学 根据研究对象的环境类别划分:水域生态学 陆地生态学 生态学的交叉学科: 在生物学内的交叉:生理生态学 生态遗传学 行为生态学 与自然学科的交叉:数学生态学 化学生态学 与人文、经济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经济生态学 社会生态学 政治生态学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北欧学派:创建人R.Sernauder创建。一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法瑞学派:代表人J.Braun-Blanquet和瑞士的Rub

3、el。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 落类型,建立植被等级分类系统。英美学派:代表人物F.E.ClementsA.GTansle y.以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创建顶级群 落而出名。前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重视植被生态、植物地理与植被制图。5、简述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 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 16世纪以前) 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 17世纪至 19 世纪) 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 世纪初至20 世纪 50 年代) 现代生态学时期(20 世纪60 年代至今)6、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基本方法一、 野外观测研究 野外考察 定位观测 原地实验二、 受控实验研究方法三、理论研究方法第二章 生物与环

4、境一、名词解释: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 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环境生境 : 环境因子: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环境要 素生存因子 :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任 何一种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 的生态因子就是所谓的限制因子Liebig 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相对需求处在最小状态额营养成分Shelford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 的耐受度

5、时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生态幅 :每种生物对每种环境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上限和一个下 限,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指示生物: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钟都留下来深刻的 环境烙印,因此常用生物作为指示者,反应环境的某些特征。阳生植物 :适应于强关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阳地植物阴生植物 适应于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阴地植物湿生植物 :在潮湿环境中生长不能忍受较长时间的水分不足的陆生植物 中生植物: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生境的植物 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长期耐受干旱环境,且能维持水分平衡和正常 的生长发育。物候: 生物的季节性规律变化和环境季节的变

6、化二、思考题1、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 气候因子:如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风、气压和雷电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土壤有机物和无机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3、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以及有哪些定律?Liebig最小因子定律,Sheldford耐受定律。第三章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 种群:同一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环境容纳量 :生命表 :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 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的一览表。动态生命表 :特定年龄生命表,由同生群的个体从出生到最后一个个体死亡的数据

7、构成。适用于时代不重叠生物。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种群做年龄结构调查获得的资 料编制的。适用于世代重叠的生物。周限增长率:增长率: 内禀增长率: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 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能观察到种群最大的增长能力(rm)二、思考题(1)什么是种群?如何理解种群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 同一时间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与其他相近概念做联系和区别,如一个物种可以包含多个种群。 认识其特征:有一定的分布区域,有一定的基因组成 了解其内涵: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有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之间有差异性、 个体水平与种群水平的

8、差异(2)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及变动 遗传特征:种群有一定的基因组成(3)种群的空间格局分为哪几个类型?在自然条件下哪种类型分布最广? 随机型、均匀型、成群型 分布最广的是成群型( 4)种群年龄结构及其类型年龄结构:种群内不同年龄组的个体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有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 群和下降型种群三种类型(5)生命表与存活曲线 生命表:按种群生长的时间,或按种群的年龄(发育阶段)的程序编制的,系统记述 了种群的死亡或生存率和生殖率的一览表。存活曲线:以 lgnx 对 x 栏作图得存活曲线,能直观地表达同

9、生群的成活过程。(6)种群的增长模型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指数增长,“ J哩曲线与密度有光的种群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S”型曲线(7)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种群增长、季节消长、不规则波动、周期性波动、种群爆发或大发生、种群平衡、 种群的衰落和灭亡(8)如何依据方差/平均数比率来判断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S2m=0 均匀分布S2m=1 随机分布S2m1 成群分布(9)种群调节的学说。自动调节学说,其特点包括: 1、种内成员具有异质性,异质性可能表现在行为上、 生理特征上或遗传性质上。 2、种群密度的变化影响了种内成员,是出生率、死亡率 等种群参数变化。 3、种内调节是物种的一

10、种适应性反应,它经自然选择,带来了进 化上的利益。按所强调的特点,自动调节学说又分为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遗传 调节等学说。(10)简述种群的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的区别。 指数增长是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增长不受密度影响,可依据种群各世 代是否重叠,可分为种群离散增长模型和种群连续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是与密度有关的种群增长模型,种群的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 它资源的限制。(11)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1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很慢。加速期, 随个体数增加密度

11、增长逐渐加快。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 K2)时,密度增长最快。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减慢。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第四章 种群生活史一、名词解释 生活史: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生长:生物物质的增加;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发育:伴随着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 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成熟个体的转变过程。 繁殖成效:个体现时的繁殖输出和未来的繁殖输出的总和。 是衡量个体在生产子代方面对未来世代生存与发展的贡献。繁殖格局:一次繁殖或多次繁殖二、思考题1、生物繁殖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繁殖方式 1、营养繁殖是指从生物营养体

12、的一部分生长发育为一个新个体的繁殖 方式。2、孢子生殖是指生殖细胞即孢子,不经过有性过程而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的繁殖方式。3、有性生殖是指通过两性细胞核的结合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意义:在现存环境条件下的扩展性;对多变环境的适应性;繁殖速度;繁殖潜力;在自然选择压力下的进化速度。2、种群的繁殖策略及r-K自然选择理论。 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自特有的生活史,人 们可以把它想象为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的对策。 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逃避对策、扩散对策等。有利于增大内禀增长率的选择称为r 选择有利于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 选择3、生物的扩散、扩散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生

13、物的扩散是指生物个体或繁殖体从一个生境转移到另一个生境中。大体分为 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 。扩散方式:迁出,迁入,迁移。生物扩散的生态学意义:可以使种群内和种群间的个体得以交换;可以补充 或维持在正常分布区以外的暂时分布区域的种群数量;扩大种群的分布区; 种群可能获得更多的可利用资源;种群也可能承担更大的风险;第五章 种内种间关系、名词解释种间关系: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种内关系: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就必定会出现相邻个体之 间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称为密度效应或邻接效应。生态位:是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

14、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 之间的功能关系。捕食作用:一种生物取食另一种生物个体的现象寄生:是指一个种(寄生者)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 寄主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共生:偏利共生:对一个物种有利,对另一个物种无关紧要的情况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彼此之间存在营养方面相互依存或防 卫性的相互照应关系。二、思考题1. 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种间关系是指生活于同一生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种内关系是指存在于各种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种间关系的基本类型有:竞争、捕食、草食、寄生和互利等。2. 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

15、律及其主要特征。基本规律最后产量恒值法则;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 种群密度如何,其产量基本保持恒定。3/2自疏法则;特征:随着播种密度的 提高,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也影响到植株的存活 率。在高密度的样方中,有些植株死亡了,于是种群开始出现“自疏现象”。3动物的领域性及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动物的领域性:由个体、家庭或其它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类入侵的空间。决定领域面积的规律:1)面积随体重而扩大。2)受食物品 质影响,同等体重肉食植食 3)行为与面积常随生活史而变化。4. 动物的婚配制度。婚配制度:指种群内婚配的各种类型,如单配制(一雄一雌)和多配制(一雄多 雌或一雌多雄),婚配包括异性间相互识别、配偶的数目、配偶持续时间,以及 对后代的抚育等。5高斯假说与竞争排斥原理 高斯假说:有共同资源需求的两物种间存在竞争,生态需求越相似,竞争越激烈, 完全相同的两物种不能共存。因为竞争食物,增长快的种排挤了增长慢的种。这 就是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食物资源的竞争排斥现象。近代生态学家用竞争排斥原 理对高斯假说进行了简明的表述:完全的竞争者(具有相同的生态位)不能共存。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