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漂移学说证据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6778866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2.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板块漂移学说证据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板块漂移学说证据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板块漂移学说证据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板块漂移学说证据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板块漂移学说证据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板块漂移学说证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板块漂移学说证据(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板块漂移学说的证据、海底扩张的地 球证据板块构造学说立论于海洋之中,因此板块构造的证据 主要就在海洋之中,也就是海底扩张的地球证据。一、海岭(洋中脊或海底山脉)海岭最先是辅设横跨大西洋海底电 缆时发现的,也就是“大西洋中脊”。后来也相继在 印度洋中部、太平洋东部发现类似的洋脊。到20世纪 50年代发现这些大洋中的海岭有首尾相接的状况,具 有全球规模。全长达68万公里,成为地球上最大、 最长的山系。大西洋中脊全长万余公里,宽度550900公 里,呈“S”状,是由一系列平行的山脉组成。在海岭 之中呈巨大的陷谷地形,陷谷是地壳的巨大裂缝所在, 也是地壳新生的地方,其中充填着橄揽岩和玄武岩, 这就是新

2、生的地壳了。太平洋海岭,不在洋中央,而是偏东,其形状 简单而宽阔、平缓,海岭中间也无裂谷,人常称之为 中隆。印度洋中脊和大西洋颇为相似,比较复杂,在 中脊处地震活动比较强烈。海岭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在于它是地壳扩张 的产物,因为扩张,壳下岩浆才一次次地沿扩张裂缝 喷发而出,形成了新的地壳,即地壳的增生带。在增 生时新的岩浆挤老的岩浆,把老的挤向两侧。所以, 离海岭中心轴越远,岩石就越老,反之,离中心轴越近,岩石就越新,很有规律性,也具对称性。这是板 块构造最有力的证据之一二、海沟海沟是在大陆与大洋之间靠大洋一侧 的地方。地球上水深超过6000米的海沟共24处,其 中19处在太平洋中。全球最深的

3、海沟是马里亚纳海 沟,水深约11034米。海沟的形成,是板块构造活动 的杰作。即一个板块向下俯冲到另一板块之下时,一 边下垂,一边上翘,这中间就形成了海沟。所以说海 沟是板块构造俯冲带开始的地方,也是板块构造挤压 活动的场所。在这里好像一个枢纽或传动带,一方面 把海洋板块的岩石俯冲下去;另一方面也把大陆板块 翘起来。三、岛弧岛弧也位于海洋与大陆之间,常和海 沟结伴而存在。海沟靠近大洋,岛弧靠近大陆。岛弧 常首尾相连。岛弧实际上也就是弧形山地,海拔多在 千米以上。构成岛弧的岩石主要为中生代或新生代的 基性到酸性系列的火山岩,尤以安山岩居多。所以岛 弧也可以说是火山岩带的别称,其所以说它是板块构

4、造的证据,就是岛弧中的火山岩是板块构造活动的产 物。四、转换断层与错断带所谓转换断层,是海底扩张时,海岭上 各段的扩张速度的差异,在差异较大的地方就要错开, 这错开之处,就是所谓的转换断层。它横切海岭,起 调整扩张能量、维持平衡的作用,是一种张性断层。 如果密集存在,就成了错断带或破碎带了。之所以说 是板块构造的证据,就因为它是地壳扩张形成海岭时 的一种相关产物。五、海底平顶山平顶山是由长条状的许多弧山所构成。 弧山之顶被海水所削平。山体多为基性火山岩所组成, 其顶上也往往有珊瑚礁或薄薄的沉积物所覆盖。平顶 山的岩石时代多为中生代或更新的岩石。其所以是平 顶的,就是因为海底扩张和洋壳下降,使之

5、沉没于海 水之中的缘故。六、三联点三条板块边界常相交于一点,这一个 交点就叫做板块三联接合点(简称三联点,或称三节 点)。了解三联点的特征,分析三联点的稳定性和边界 条件,是研究板块边界移动的重要标志,因此,三联 点的显示,也是板块构造活动证据之一。七、古地磁上世纪50年代后期科学家对太平洋 东北部海底试测了磁力强度,所取得的数据绘成磁力 强度等值线图,发现磁异常条带的错动,正好和海底 的错断带相吻合;其后又有人根据磁测的大量数据, 发现了海岭两旁的地磁异常有显著的对称性及岩石年 龄的新老和海岭两旁扩张的证据一模一样,因此更印 证了海底扩张的板块活动之机制。八、地震有人以浅源地震震中分布勾画出

6、了板 块构造的轮廓和用其他方法确定的板块轮廓基本一 致。同时还有人发现世界上的深源地震,几乎全部都 发生在海沟地带,而且从海沟向大陆方向,地震有从 深源向浅源变化的规律。特别是1954年贝尼奥夫教授 对许多岛弧上的地震分布和地震深度进行了系统的研 究,发现有一条以45角向大陆方向倾斜的深源带, 这就是人们所称的贝尼奥夫带,这个带和板块的俯冲 带是一致的。所以,地震也是板块构造的一个有力证 据。九、热流海底热流值的测定发现基岩时代越老, 热流值越小;基岩时代越新,热流值越大。海沟中的 热流值一般均小于1.O个HFU;在海沟靠近岛弧 内侧的热流值又高起来了,则大于2.0个H. F. U单 位。种种

7、迹象表明,这也是板块的重要证据之一。十、重力板块活动,在重力反应上留下了证据。 科学家在地球上选择了 43个重力异常区,并划分出 11个类型,发现印尼岛弧和大西洋中脊地带都是高重 力异常区,而在海洋中,其它地方,一般基本上都是 低重力异常带。这些特征也印证了板块活动的存在。十一、海底沉积海底沉积物的年龄大小与距离海洋中脊的远近成正比,即远者老,近者新。而且海底沉积 物,离中脊越远则厚度越大,也越齐全;而离中脊越 近,厚度越薄也越简单。更有趣的是沉积物层序的变 化在中脊两旁是对称的。这种现象,是板块活动、海 底扩张所形成的。十二、岩浆岩海洋中的岩浆主要是玄武岩,且多呈 枕状构造。玄武岩之下,就是

8、超基性岩。有人研究海 底的112块玄武岩类之后,发现岩石随距离中脊的远 近而有规律地变化,这种变化,显然是海底多次扩张 所造就的。十三、蛇绿岩套超基性岩、辉长岩墙、枕状岩流、燧石 层等的组合体。这种复杂而特殊的岩石组合,被认为 是一部分洋壳被俯冲到大陆边缘的结果。所以也是板 块活动的痕迹。十四、混杂岩堆积混杂堆积就是一套由各色各样的硬砂 岩、页岩、燧石层、铁镁质岩石等等乱七八糟地搅合 在一起。这种岩石成分不同、成岩环境相异、原来相 距甚远的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被极其混乱地挤搅 到一块,是板块碰撞和俯冲的产物。十五、特殊的变质作用。特殊的变质作用,在 海洋中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上,不同的边界类型

9、,变 质作用的特点截然相异,如大洋中脊边缘附近扩张型 变质作用是低一中温变质,即沸石相、绿片岩相及角 闪石岩相等,称之为洋底变质作用。剪切型的变质作 用主要发生在转换断层附近的碎裂岩、糜棱化岩石等 之中。挤压型变质,主要在俯冲带中,往往出现双变 质带,出现兰片岩等高压矿物及红柱石等高温矿物。 如在日本的岛弧横剖面上就有两对双变质带的存在。 双变质带,正是板块构造活动中的产物。十六、超深变质的岩石标志物这种超深变质的标志物,主要是指柯石英 和榴辉岩等。它们都是在地壳以下很深的地方经过超 深的变质作用所形成的。它们为什么能上到地壳上部 来,就是由于板块俯冲到地壳以下,甚至可以到700 多公里的地方

10、,然后又由板块活动的“传送带”作用 把深处的东西带到地壳上部来。这种超深的变质岩矿, 是地下深处由板块构造带来的使者,报告了深处的变 质等情况。只有板块构造能完成传送带的任务。十七、现代矿床的生动局面。研究认为,地壳 中的一些金属或石油等矿床的形成和板块构造有因果 关系。反过来,这些矿床也就充当了板块构造的证据。 特别是一些海底深渊矿泉和海底“冒烟”现象,它们 都正在不断地进行着造矿作用,形成的矿有铁、铜、 铅、锌、镍、钻、锰、铬、铀、汞、金等等。如东太 平洋海隆附近、加拉帕戈斯群岛、切列肯半岛、亚丁 海、红海及美国迈阿密以东2880公里的大西洋海域发 现了高温喷泉等。均可证明是海底扩张作用的

11、结果。十八、同一类蚯蚓被分隔在三个地区这种蚯蚓是一种只有前腿的瞎眼蠕 虫,身长0.23米。现分布在北美的下加里福尼亚、南 马德雷山后及南端的阿卡普尔科三个地区。美国的帕 彭富斯教授运用先进的生化技术分析证实它们均源于 同一祖先。是1500万年前在墨西哥东部只有这种蚯 蚓,后来北美的下加里福尼亚半岛与大陆断裂,向北 移动,又促成大陆上南马德雷山脉的上升,因此,这 同一种蚯蚓就被分离在三处了。这也是板块构造运动 之生物证据。十九、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喜马拉雅山脉位于欧亚板块与印度板 块之间。据测量,现今印度板块每年还在以0点几厘 米的速度缓缓向北俯冲;同时喜马拉雅山每年也以0 点几厘米的速度慢慢地上升。二者如此合拍。故只有 用板块构造运动的挤压才能作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