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合文献综述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6775544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融合文献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融合文献综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社会融合文献综述1、如何理解社会融合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取代“平等”概念成为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融合理论可以划分为一个基础和三个层次。一个基础,即社会融合的基础理论,包括脆弱群体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 “社会融合”是一个动态的、渐进式的、多维度的、互动的概念( 杨菊华, 2009) ,是“一个综合而有挑战性的概念,而不仅仅具有一个维度或意义”( 张文宏、雷开春, 2008) 。社会融合是迁入人口在迁入地逐步接受与适应迁入地的社会文化,并以此构建良性的互动交往,最终形成相互认可,相互“渗透、交融、互惠、互补” ( 周皓,

2、2012)。二、社会融合相关的国内外理论许多研究在归纳总结“社会融合”理论渊源时认为,在众多流派中,“融合论”( Assimilation) ( 也称“同化论” ) 、“多元文化论” ( Pluralism or Multiculturalism) 和“区隔融合论” ( SegmentedAssimilation) 是最为重要的三个理论 ( 张文宏、雷开春, 2008; 杨菊华, 2009) 。西方关于社会融合的理论主要分为“同化论”、“多元论”和“区隔融合论”三种。“同化论”的代表人物有克雷夫科尔、特纳、帕克以及戈登(黄匡时,2010;Park,1924;马戎, 2004)。它是在特定历史背

3、景下针对特定对象提出来的。这是一个族群内部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外部主流文化不断侵入的过程(Simons, 1901;Leonard &Kitsuse,1955;Spiro, 1955)。但事实上,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其它地方,真正意义上的同化始终没有出现。 “多元论”是相对于“同化论”提出的。它主张各群体内部应该保留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认同,保存原有的种族和族群文化( Berbrier,2004)。经验研究中,多元融合原本以种族移民为研究对象,之后扩展到妇女、同性恋、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Berbrier,2002)。其最初是一种政治主张,目的是对抗具有明显种族歧视的同化论。它强调当移入地文化具有更大的

4、包容性时,新移民会倾向于维持原有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Portes, 1980)。“区隔融合论”主要是针对移民二代的融合而提出。它认为,移民的人力资本(教育、技术、文化)及他们在流入地最早遭受的待遇与社会融合模式之间存在互动 ( Portes,1995)。三、社会融合的相关测量维度MiltonGordon 在研究美国的族群融合问题时,所提出的社会融合是理解与描述个体与族群、不同的代际在融入主流社会过程中的最佳途径。他提出7 个层面来综合测量移民的文化适应与社会融合:(1) 文化或行为的同化;事实上,文化同化并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而且还包括情绪表达与个人的价值观。( 2)

5、 社会结构的相互渗入或融合;(指与本地小圈子之间的交往) ;如果结构融合了,那么同化自然就形成了。结构融合是融合进程成熟度的重要指标。 ( 3) 族群间通婚。( 4) 族群意识或身份认同的融合。 ( 5) 意识中族群偏见的消除。 ( 6) 族群间经济、就业、教育等领域歧视行为的消除。 ( 7) 公共事务的融合。目前国内社会融合的理论研究主要仍然是参考国外的理论体系,既有参考美国社会学的理论框架 ( 如: 任远、邬民乐, 2006; 张文宏、雷开春, 2008; 杨菊华, 2009; 悦中山等, 2009) ,也有借鉴欧洲社会学分析框架,特别是从社会融入或隔离 ( social inclusio

6、n /exclusion) 的角度来展开的 ( 嘎日达、黄匡时, 2009) 。在不同的理论框架下,对社会融合的定义等不尽相同。相对来说,国内在理论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国内学者社会融合测量维度田凯 ( 1995)朱力 ( 2002)风笑天 ( 2004)张继焦 ( 2004)杨黎源 ( 2007)杨菊华 (2009,2010)张文宏等 ( 2008)郭良春等 ( 2005)相对稳定的职业、经济收入及社会地位、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会参与经济、社会和心理或文化层面经济、心理、环境、生活等 4 个维度 ( 杨菊华的总结 )家庭经济、日常生活、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生产劳动、社区认同等 5 个维度

7、( 张文宏等的总结 )对城市生活的感受、经济生活、生活方式、社会交往、恋爱婚姻风俗习惯、婚姻关系、工友关系、邻里关系、困难互助、社区管 理、定居选择及安全感等 8 个方面经济、文化、行为、身份 ( 提出了具体的测量指标 )心理、文化、身份和经济价值观适应、社会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社会融合的测量指标体系四、针对我国国情的社会融合相关思考其一,我国迁移与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最终方向问题。经典的社会融合理论以及其他相关理论都认为“向中产阶级或主流社会的融合”;而区隔融合理论则提出了区隔化、分层化、有条件地保留了原迁出地文化的融合。那么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其社会融合的最终方向是什么? 从某种意义上看, 区隔

8、化融合是必然的,因为社会本身就是阶级化分层的,不可能一致地要求所有流动人口都向着一个方向集聚、发展和融合。但区隔化社会融合的极端结果却是可能产生移民的贫民窟( 在北京等主要迁入地出现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可以被认为是雏形) 。但不管其方向如何,至少有两点是可以作为判断性指标 : 从社会融合状况来看,结构融合与身份认同是最为关键的。从社会融合的结果来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应该是有益于流动人口发展的融合, 即迁移与流动人口的个人发展、各项社会福祉与政治权利都得以充分保障。其二、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主要围绕认同和接纳展开。 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接纳理论分别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对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进行阐述, 而自我

9、认同或自我接纳理论则成为社会认同理论和社会接纳理论的基础, 因为自我认同或自我接纳不仅影响个体对群体或社会的认同,而且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接纳。多元共生认知“多元共生”,是指一种合作共存、互惠互利的状态。要求设计必须与环境、产品共生,符合生态规律,有益于环境与人的健康发展。设计系统从构思、材料、实施、使用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处于共生的状态。1、 对环境的尊重2、 对人的关爱3、 对产品的投入4、 人与环境的互动5、 可持续性的设计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低碳生态城市应该是多元共生的,即人类(城市) 、科技、经济、文化等多元要素和谐共生的城市。多元共生城市的共生领域: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低碳产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设施、生态社区、能源利用。1、 集约土地策略多元混合,集约高效2、 紧凑空间策略划定边界,集聚复合3、 低碳产业策略产业转型,低碳排放4、 绿色交通策略公交优先,慢行接驳5、 生态社区策略绿色生活,公众参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