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2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6773813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高考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三年高考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三年高考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三年高考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2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三年高考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2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年高考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高考高考生物真题分项汇编专题12种群和群落含解析2(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2 种群和群落1(2019全国卷6)某实验小组用细菌甲(异养生物)作为材料来探究不同条件下种群增长的特点,设计了三个实验组,每组接种相同数量的细菌甲后进行培养,培养过程中定时更新培养基,三组的更新时间间隔分别为3 h、10 h、23 h,得到a、b、c三条种群增长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细菌甲能够将培养基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B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 C在培养到23 h之前,a组培养基中的营养和空间条件都是充裕的D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种群增长不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曲线可知,更新培养基时间间隔越短,细菌甲的种群数

2、量随培养时间延长数量越多。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3 h(对应a曲线)时,种群增长为J型曲线,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10 h(对应b曲线)时,种群增长类似于J型曲线,但增长速度较缓慢,而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对应c曲线)时,种群增长为S型曲线。【详解】细菌甲是异养生物,通过分解培养基中的有机物获得无机物,给自身提供养分,A正确;更换培养基,为细菌提供了新的营养物质并除去了代谢废物,因此,培养基更换频率的不同,可用来表示环境资源量的不同,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23 h前,a组细菌甲的生长曲线呈现J型增长,说明a组培养基中资源和空间充足,C正确;由题图曲线可知,培养基更新时间间隔为23 h时,

3、种群在早期会出现J型增长阶段,D错误。故选D。2(2019江苏卷6)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B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之后都会发生群落的初生演替C习性相似物种的生活区域重叠得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D两只雄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行为信息能够影响种间关系【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中会发生演替与信息传递,其中信息传递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

4、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详解】种群是生物进化与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状态下由于存在突变与基因重组,因此种群内出现个体变异是普遍现象,A正确;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退耕还林、退塘还湖、布设人工鱼礁后原来的生存环境没有被完全破坏,因此其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错误;习性相近的物种的生活区域在一

5、定范围内重叠的越多,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但超过一定范围,会影响资源的再生能力,C错误;两只雄性孔雀为吸引异性争相开屏,说明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的作用,D错误。3(2019江苏卷14)如图是一种酵母通气培养的生长曲线,a、b是相同培养条件下两批次培养的结果,下列叙述合理的是Aa批次中可能有大量细菌污染Bb批次的接种量可能高于a批次Ct1时两批次都会产生较多的乙醇Dt2时两批次发酵液中营养物质剩余量相同【答案】B【解析】【分析】由曲线图可知,a、b均呈S型增长曲线,二者的K值相同,但由于培养条件不同,二者达到最大细胞密度的时间不相同、【详解】a批次若有大量细菌污染,则K值会下降,与题图

6、不符,A错误;b先达到K值,可能是接种量高于a,B正确;图中曲线是在通气的条件下绘制,t1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说明此时氧气充足,酒精发酵需要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故此时产生的酒精很少或几乎没有,C错误;t2时,a、b均达到K值,但由于b条件下酵母菌数量首先达到K值,故消耗的营养物质较多,则营养物质的剩余量相对较少,D错误。故选B。4(2019浙江4月选考12)下列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B同一群落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相同的C环境容纳量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D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答案】B【解析】【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

7、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环境容纳量是环境制约作用的具体体现,有限的环境只能为有限生物的生存提供所需的资源。【详解】在实际环境中,种群的增长呈逻辑斯谛增长,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A选项正确;同一群落内,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是不同的,B选项错误;环境容纳量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C选项正确;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故环境容纳量是种群数量在生存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D选项正确。5(2018海南卷22)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种群间通常会发生A捕食B竞争C寄生D互利共生【答案】B【解

8、析】在一个群落中,当甲、乙两个种群利用同一有限的资源时,两者构成竞争关系,B正确。6(2018江苏卷13)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B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C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D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答案】D【解析】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阶段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的垂直结构不明显,B错误;阶段到阶段发生的演替是优势取代,不是完全取代,所以阶段与阶段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不完全相同,C错误;阶段为森林阶段,具有明显的分层现

9、象,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7(2018江苏卷19)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生殖隔离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答案】B【解析】松鼠适宜生存的环境是森林,因此农田的存在不利于松鼠的活动,缩小了其活动空间,A错误;生态通道有利于松鼠从农田进入适宜其生存的森林中去,因此利于保护该种松鼠的遗传多样性,B正确;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地理隔离,C错误;林

10、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不一定相同,D错误。8(2018海南卷25)将相等数量的硝化细菌和大肠杆菌分别接种到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在适宜温度下振荡培养。若用虚线表示大肠杆菌的生长趋势,实线表示硝化细菌的生长趋势,则下图中能正确表示两种菌体生长趋势的是【答案】C【解析】大肠杆菌为异养生物,在含铵盐的无机盐培养液中无法生存,硝化细菌为自养生物,可利用培养液中的铵盐合成有机物,呈“S”型增长,C正确。9(2018全国卷5)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

11、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答案】D【解析】种群的S型增长条件是资源和环境等条件有限,因此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A正确;老鼠的繁殖力强,但是也受到空间大小的限制,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导致个体之间的斗争加剧,因此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种群密度制约,B正确;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密度大的,种内竞争较大,增长量相对较小,密度小的,种内竞争相对较小,增长量相对较大,导致产量最终可能相同,C正确;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密度达到最大,个体之间的斗争最强,种群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也越强,D错误。10(2018全

12、国卷6)某同学运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对农田中具有趋光性的昆虫进行调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趋光性昆虫是该农田生态系统的消费者B黑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C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D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该农田趋光性昆虫的物种数目【答案】B【解析】趋光性昆虫以植物为食,属于生态系统的消费者,A正确;黑光灯是一种特制的气体放电灯,它发出330-400nm的紫外光波,故黒光灯传递给趋光性昆虫的信息是通过紫外光传递的,属于物理信息,B错误;黑光灯诱捕的方法用于调查某种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是一种根据昆虫趋光特点检测相对密度的方法,C正确;黑光灯能诱捕多种趋光性昆

13、虫,从而可以统计一定范围内趋光性昆虫的种类,D正确。11(2018浙江卷4)影响水生群落垂直分层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温度B氧气的垂直分布C光的穿透性D大气中颗粒物含量【答案】D【解析】随着水深的增加,溶氧量逐渐减少,光照强度逐渐减弱,水温也会略有下降,这些都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A、B、C均错误;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不会对水生生物产生影响,所以不会影响水生群落的垂直分层,D正确。12(2018浙江卷18)在对某自然保护区内甲、乙两个不同物种的种群数最进行了调查之后,又开展了连续4年的跟踪调查,计算其L值(L=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

14、关于这4年调查期间的种群致最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第1年末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B第2年来乙种群数最不一定大于甲C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达到了最大值D这4年中甲种群每年增加的数量是相等的【答案】D【解析】已知L值=当年末种群个体数量/前一年来种群个体数量。种群增长速率是指种群数量在单位时间内的改变数量,第1年末甲种群的L值约为1,说明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而乙种群的L值等于15,说明其种群数量在增加,因此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速度不一定相等,A正确;第2年末甲种群的L值小于乙种群,但第2年来乙种群数量不一定大于甲,B正确;只要是L值大于10,种群的数量就在增加,据此分析图示可知:第3年来乙种群数量

15、达到了最大值,C正确;这4年中,甲种群的L值均为15,说明甲种群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每年增加的数量不相等,D错误。13(2017新课标卷5)某陆生植物种群的个体数量减少,若用样方法调查其密度,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将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后再计数B进行随机取样,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C采用等距取样法,适当减少样方数量D采用五点取样法,适当缩小样方的面积【答案】B【解析】使用样方法时不需要对样方内的个体进行标记,A错误;样方法都要做到随机取样;由于个体数量少,应适当扩大样方面积,B正确;在用样方法调查时,取的样方过小或过少,可能导致搜集到的数据较少,偶然性增大,因此需要适当扩大样方的面积或者增加样方的数量,C、D错误【考点定位】样方法【名师点睛】样方法的注意事项计数原则:同种生物个体无论大小都要计数,若有正好在边界线上的,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的原则,即只计数相邻两边及顶角上的个体。取样原则及方法: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乔木100 m2、灌木16 m2、草本1 m2;样方数量不宜太少;一般选易辨别的双子叶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