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6768690 上传时间:2023-07-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届精品地理资料 2019.4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教材第34页活动1本活动主要是为了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暖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暖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

2、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向北逐渐减小,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南向北逐渐增大。2(沿途景观略)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又导致景观的变化。另外沿途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

3、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据此完成12题。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解析:第1题,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一定的划分标准,1月平均气温0 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半湿润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等都可作为洪泽湖以东地区的划分指标与依据,故A项错误。读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缺少了相应的自然

4、河道,也没有对应的自然标志,故B项错误,C项正确。区域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特征,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地理差异并不明显。第2题,在经济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期,长江成为两岸地区人们地域联系的障碍,苏南、苏北的划分就体现了河流对地域联系的阻隔作用,故D项正确,C项错误。江南、江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相差不大,故A、B两项错误。答案:1.C2.D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类活动的差异,据此回答35题。3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植被 B土壤C气候 D地形4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

5、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降水 B地形C土壤 D热量5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和当地民居搭配不相符的是()A西双版纳竹楼 B江南地区尖顶屋C陕北延安窑洞 D云贵高原蒙古包解析:第3题,广东人经常喝凉茶是因为广东气候炎热,喝凉茶解暑降温;四川人喜欢吃麻辣是因为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吃麻辣可以预防潮湿对身体产生的不利影响。第4题,不同的地方选择发展水田、旱地农业还是畜牧业主要依据当地降水的多少。第5题,蒙古包是蒙古高原的民居。答案:3.C4.A5.D下表为我国四地区典型农作物的分布。据表回答67题。项目甲乙丙丁主要粮食作物冬小麦春小麦水稻水

6、稻主要经济作物棉花、花生亚麻、甜菜棉花、油菜甘蔗、茶叶6.下列搭配正确的是()A甲东北地区 B乙西双版纳C丙珠江三角洲 D丁台湾岛7有关四地叙述正确的是()A甲地为暖温带,两年三熟B乙地可大力开垦湿地建设商品粮基地C丙地农业限制因素是低温D丁地光热充足,黑土深厚,水资源短缺解析:第6题,根据表格信息,甲为华北地区,乙为东北地区,丙为长江流域,丁地为热带亚热带地区,D正确。第7题,根据上题,甲为华北地区,暖温带,两年三熟。乙地为东北地区,湿地有保护生态功能,不能大力开发。丙地为长江流域,农业限制因素是土壤为红壤,较为贫瘠,且旱涝频繁。丁地为热带亚热带地区,没有黑土分布。答案:6.D7.A8图甲、

7、图乙为世界两个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甲乙(1)甲、乙两个地区面积较大的是_,判断的依据是_。(2)比较甲、乙两地区的自然条件。区域因素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3)比较甲、乙两地区有利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项目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_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度在120E附近,东西约跨4,纬度在北纬30N以北,南北约跨3;乙为中欧平原和西欧平原,经度在10E附近,东西约跨20,纬度在50N附近,南北约跨纬度15。第(2)题,两地区都为濒临海洋,气候湿润,地形平坦,河网稠密,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但甲地区濒临太平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

8、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乙地区濒临大西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径流平稳。 甲、乙两地区相比较,甲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丰富,乙地区矿产资源更丰富,技术更发达。答案:(1)乙乙所跨经纬度大(2)区域因素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理位置都濒临海洋濒临太平洋濒临大西洋地形均以平原为主地处长江三角洲西欧平原和中欧平原气候均为湿润的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河网稠密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径流平稳(3)项目相同点不同点甲地乙地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劳动力充足资源丰富、技术发达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示区域中,县界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可能是()A河流、明确的

9、 B湖泊、模糊的C交通线、模糊的 D山脉、明确的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A化学工业 B建材工业C电子工业 D纺织工业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中的县界,属于行政区的界线,应该是明确的。该界线基本与河流的分水岭一致,因此是依据海拔较高的山脉划分的。第2题,该区域存在高等院校,科技力量雄厚,加之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因此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答案:1.D2.C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图,读图,回答35题。3甲、乙两盆地中河流()A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B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C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D河汛期短于河汛期4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A水运便利 B劳动力充足C天然气

10、资源丰富 D气候适宜5甲盆地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A地形平坦 B温差大,光照足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解析:第3题,结合经纬网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水系,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判断出答案。第4题,两盆地都是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5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足,作物品质优良。答案:3.A4.C5.B6对比埃及与德国地理简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字母A、C分别是两国著名的运河,试分别描述这两条运河的地理意义。(2)试分析B河下游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3)比较图中两国

11、城市分布的异同点。解析:第(1)题,运河的地理意义侧重于交通意义。第(2)题,B河流域为伊斯兰文化圈,发展历史悠久,自然区位从地形、水源、土壤、水文等方面分析。第(3)题,城市分布的比较从位置、疏密等方面进行。答案:(1)A运河(苏伊士运河):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是印度洋沿岸、太平洋西岸国家和大西洋东岸国家通航的捷径。C运河(基尔运河):波罗的海各国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捷径。(2)尼罗河历史上定期泛滥,为两岸提供灌溉水源和肥沃淤泥,促进农业的发展等。光热充足,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3)相同点:两国城市大都分布在河流沿岸。不同点:埃及城市分布集中,主要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德国城市分布较分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