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养殖技术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6768673 上传时间:2023-07-2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蜈蚣养殖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蜈蚣养殖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蜈蚣养殖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蜈蚣养殖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蜈蚣养殖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蜈蚣养殖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蜈蚣养殖技术(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蜈蚣养殖技术蜈蚣 养 殖 技 术一、蜈蚣的简况1、蜈蚣的主要药用价值 蜈蚣性湿,昧辛而咸,有毒,入县干经。成品微腥,并有特 别刺鼻臭气。其功能祛风(熄风) 、镇痉(定惊) 、杀虫、解 毒(攻毒)、散结、清肿。蜈蚣主治疮疡肿毒、恶血积聚、 小儿惊风、角弓反张、口眼歪斜、面神经麻痹、口噤、瘰疬、 痔漏、白秃、风癣,还可治疗癞皮病、破伤风、百日咳、关 节炎、慢性溃疡、多发性疖肿、急性乳腺炎、骨结核、慢性 骨髓炎等,并可解虫毒、蛇毒,治汤伤、堕胎。随着医疗卫 生科学事业的不断发展,蜈蚣正被实验研究应用于肿瘤症方 面的治疗。各地医疗和临床应用的实践证明,蜈蚣的药用价 值越来越高,越来越广泛,也愈益引起国

2、内外人们的重视与 关注,在众多中医学著作中均有蜈蚣入药治病的记载。2、蜈蚣药用的历史简况(1)蜈蚣名称的由来 在我国的古籍中,有关蜈蚣的记载并不少见。早在周 代已经开始编著的尔雅里,就有“蒺藜” 、“即蛆”的记 载。这是最早的关于蜈蚣的同物异名的文字记载。至周代春 秋中叶,在庄子里又有“即蛆” 、“甘带”的记载。这也 是关于蜈蚣的同物异名的记载。蜈蚣, 这个迄今通用的动物名称, 最早出现在北魏的 广雅 里,该书指出: “即蛆吴公也” 。后来“吴公”的字形为表明 其属于虫类的缘故,便加上“虫”字偏旁。“吴公”名称的由来,可以引用名知别录中关于“蜈蚣 生大吴川谷及江南”的记载作为依据,推测它是由于

3、蜈蚣产 于大吴川谷而得名。 埤雅广要里有蜈蚣“今谷谓之百足” 的记载。“百足”作为药用蜈蚣的别名,经常用于今日的中 药汤剂中。拉丁文中的“百足”是泛指地蜈蚣、蜈蚣、石蜈 蚣和蚰蜒(即钱串) 4 大类群的统称,而药用的“百足” ,只 是特指已入中药方剂的蜈蚣属的若干大型种类。(2)药用蜈蚣的传统产地神农本草经是最早的中国药典,共包括 365 味动、 植物中药。蜈蚣药是其中之一。可见蜈蚣药的应用在我国已 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南梁时代的陶弘景对神农本草经作 过整理和增广,并把药用蜈蚣的产地和性状作了较精确的记 载:“蜈蚣生大吴川谷及江南,头足赤者良。 ”“今赤足者多 出京口长山、高丽山、茅山,于腐烂积

4、草处。 ” 李时珍曾经赞赏 蜀本草 是一部精辟的著作, 并在他的 本 草纲目 中引用了其中一段很有价值的话: “蜀图曰:(蜈蚣) 生山南川谷及出襄、邓、邓随、唐等州土石间。上述的“山 南”系沿袭唐代建制的“山南道”地区,包括今日湖北省境 内长江以北、汉水以西,陕西省境内的终南山以南,河南省 的北岭以南以及四川省境内便阁以南和广西境内丘陵山地, 迄今仍是药用蜈蚣的传统产地。金头红脚的产地京口,或指丹徒(今日镇江) ,或指京 江(今日之长江下游)的入海口。这两个可能性的解说在地 理位置上并不矛盾。茅山至今沿未更名,也是当时陶氏隐居 的地方,因此即可以相信他对蜈蚣的金头红脚和栖息环境做 过调查。陶弘

5、景在本草集著序言中提到当时药店里把黄 脚蜈蚣做成红脚蜈蚣的伪品。这位亲自采药的陶弘景,在他 的名医别录里指出, “黄足者甚多而不堪用,人以火炙 令红当之,非真也。以黄脚的蜈蚣假冒红脚的伪造方法,或 是以朱砂涂红,或是用火烤得半焦而呈显红色。在本昔集 著也提到红脚蜈蚣为上品,黄脚蜈蚣次之。(3)有关药用蜈蚣采集与经营管理的记述在前面介绍药用蜈蚣历史产地的有关古籍中,曾有“七 八月采之”的记载。在采集月份上当然是指农历,即公历的 八九月份。还没有提到其他的采集时间和初步加工方法。在 浙江省的明、清两代编篡的地方志岱山镇志里曾经 有如下的记载: “春夏之交,乡村儿童上山采捕以竹签撑之, 卖与收客,用

6、火焙干,装往甬江转卖与药行内。每年所出不 下数十万条”。这段历史资料表明,药用蜈蚣的采捕季节与前者不同。 现在仍在春夏之交采捕,其中也大致辞说明了初步加工的方 法和商品产量。在浙江省岱山县志里,另有蜈蚣栖息地 人工经营管理的可贵资料,现摘录如下: “案昌国典永 去:磨心岭土人种蜈蚣以为田,供药肆采用,则此物由来已 久;但今未闻有种者耳。 ”这里所说的磨心岭,是指岱山镇 内的有名山头。当地人“种蜈蚣以为田”的意思,是说他们 以经营药用蜈蚣为业,对药用蜈蚣的适宜栖息地加以管理, 对这块地内的蜈蚣种群给予保护,使之繁殖,或者以改善生 态条件、 给予补充食物等方式进行繁养, 待到应时季节采收, 卖给药

7、商获取报酬,以为生计。这说明我国古代就有人从事药用蜈蚣的养殖。(4)我国药用蜈蚣资源的状况 蜈蚣与全蝎、蛇、蟾蜍、蜘蛛被谷称为“中华五毒” , 是我国传统的五味有毒中药材。在本草纲目等古今医药 名著中,均把蜈蚣列为解毒、镇痛、克癌、治痛的重药物。 第年各大医药公司都大量收购蜈蚣干品,以满足人们的医疗 需要。随着需要量的增加,药用蜈蚣的采集、养殖与加工有 了相应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可利用的土地 (包 括蜈蚣的栖息地) 日趋就农田、 鱼塘、 公路或居民点。 这样, 药用蜈蚣的栖息地及其产量必然受到一定影响。但只要重视 保护自然资源,注意充分利用剩余的边缘地带,加强管理, 开展人工养

8、殖,可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药用蜈蚣自然资源的 目的。3、蜈蚣的一般生活习性蜈蚣白天多潜伏在砖石缝隙、成堆的树叶、杂草和腐木等阴 暗处,夜间出来活动。蜈蚣是典型的肉食动物,喜食各种活 体昆虫,如蟋蟀、黄粉虫、蝗虫、蟑螂、金龟子、绳类以及 这些昆虫的卵和蛹。当蜈蚣食物不足时,也吃少量植物嫩叶 或瓜果蔬菜。它的行动敏捷,不时摆动着伸向前方的触角寻 找食物。当触角碰到它所要捕获食物时,便猛扑上去,用它 的身体前部的几只脚和带有毒腺的颚足紧紧钳住,并把捕获 物麻痹,然后咬破被捕获物身体的松软部份,食尽其血肉部 份。蜈蚣食量较大,每次进食为其身体的 5/1 到 5/3 左右。 每年秋未冬初时,蜈蚣常结伴蛰居

9、于向阳避风、少土多石的 地下进行冬眠。到翌年惊蛰后,蜈蚣逐渐向外移动,爬到地 南进行觅食。昼伏夜出是蜈蚣的主要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和它们 的体形和行动是密切相关的。但是,这种密切的关系,不应 简单地认为是某一种类对生活环境适应的结果,而是由于它 们在种系发育过程中的地位所决定的。蜈蚣窄长而扁平的体 形,能潜入横向狭窄的空隙间进行活动,它们的扁平的头部 和毒颚,也能在异常局限的空间内捕获猎物。不过,它们在 迅速急行时,窄长的身体由于左右摆动而引起偏离前 进的目标,这使蜈蚣对猎物的攻击不够准确和迅速,而且易 于受到敌害的攻击。因此,昼伏夜出的生活方式是有其特殊 意义的。在外出活动时,触角是有效的

10、感受器,而毒颚则是 有力的捕食和防御的武器。(1)扫除习性蜈蚣的扫除习性,又称“化装作业” 。药用蜈蚣只有 4 对很小的单眼,不能对外界物体形成图像;它感受外界的刺 激主要依靠头前部的 1 对细长的触角。在饲养过程中,我们 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们经常扫除这对灵敏的触角。当蜈蚣颚肢接受自行弯曲的某一支触角,进入第一和第 二小颚时,由第二小颚的末节把它执住;这时触角开始由近 侧向远端滑动,同时第一小颚的基节突起和端肢也协同活 动,并分泌唾腺液,以供其扫除的需要。蜈蚣之所以能起扫 除作用。是因为它有钩状细毛的毛刷,清除除触角上细微的 固体污物。当第一次扫除时,蜈蚣的弯曲的触角由于肌肉的 支配把触角恢复到

11、原来挺直的状态。这样,蜈蚣触角的扫除 动作要重复几次才能完成。蜈蚣能扫除灵敏的触角,有时也 要扫除步足;扫除步足时,也是先由基部开始向末端扫除。 蜈蚣这种扫除习性,在其他种类中也能见到,这是一般种类 共有的行为。(2)昼夜节律蜈蚣白天潜伏在石块下面或碎石的缝隙间,或者在田 梗、地坎的缝隙里。待到夜间,它们出来四处游荡,猎取食 物。根据在蜈蚣的夏季调查, 它们在晚上 8-12 点钟活动频繁, 至翌日凌晨 4 点才停止活动。昼伏夜出是蜈蚣的活动节律。昼夜的显著差别是光线的 强弱或有无。光线对于蜈蚣的感光器官仅有的4.汤普森曾认真地研究过这个节律。他把蜈蚣放在行为仪内,并使行 为平衡,让蜈蚣任意运动

12、引起行为仪倾斜而被记录在电动熏 烟鼓上。这套仪器和蜈蚣都放在控制温度和光线的环境舱 内。根据试验结果, 克劳德斯利 .汤普森做出间隔 2 小时为一区段的矩形图实验结果得出:蜈蚣在每天 6-21 点钟给予光照的情况 下,绝大多数的活动发生在无光照的黑暗时间;在全黑的情 况下,约有 96% 的活动次数,仍在同上的黑暗时间内;在持 续不变的光照下,蜈蚣的正常活动受到抑制,且很快消失。 白昼的日光辐对于适宜于隐蔽生活的蜈蚣来说是很不利的, 如果光照可以使环境气温升高、桎湿度降低,这就直接影响 蜈蚣体内水分的散失等。要使蜈蚣避免这个不利因素,最有 效就是实行昼伏夜出的生活节律。(3)捕食与食性 蜈蚣的颚

13、肢,因其有毒腺,又称毒颚。它是主要的捕食 器官。蜈蚣因为有了颚肢,就不但可以猎取昆虫,也能战胜 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小型动物。在蜈蚣夜出游荡时,总以细长 而灵敏的触角伸向前方作鞭状摆动,如这时触及一只蟋蟀, 便迅速地以身体前面的两、 三对步足抱紧, 并以颚爪钳住它。 这个小猎获物即刻就被麻痹,没有一点逃脱能力。这时,蜈 蚣就选择蟋蟀的腹部,以大颚齿咬破表皮,吃它的内脏、肌 肉等软组织, 10 分钟左右便能吃完,剩下残余空洞的躯壳、 翅膀和步足等。一条蜈蚣一餐就能吃两只蟋蟀。我们也曾在 实验条件下, 观察一条蜈蚣能咬死一只鼯青。 当它们相遇时, 蜈蚣能以迅猛的动作,使整个狭长的身体像一条带子一样把

14、鼯青缠信,用各对步足牢牢地抓住它。这时,蜈蚣的颚爪就 钳破鼯青头部的毛皮,一紧一松地活动着毒颚,不断地往鼯 青头部注入毒腺的分泌物。被害者虽然一时 尽力反抗,但被注入的毒液顷刻间使鼯青的身体发生抽搐而 失去反抗能力。被咬破毛皮的伤口渗出鲜血,蜈蚣便贪婪地 饮食着, 经过半小时左右, 这只活蹦乱跳的鼯青便被咬死了。4、蜈蚣的生殖行为(1)求偶多足动物是一种较为低等的陆生节肢动物,它们的求偶 行为并不是直接交尾。 如综合类, 雄性先产出精胞置于地上, 再由雌性拾取并放入纳精包内。所有唇足类动物也都不是直 接交尾,而是以间接方式进行的。雄性的精子借助于精胞而 转移到雌性体内,尔后由雌性体内的纳精包贮

15、存精液。精胞 是在雄性生殖道内形成的。蜈蚣的精胞的精胞很复杂,它的 外膜很厚而内膜膜很薄,并深陷在精子团块里面,进去的地 方有一裂缝,并与外膜的开口相通,在大压力下,精胞内膜 翻出来,钻入雌性生殖道内,接着精子被释放出来。春季或夏初季节。如果根据石蜈蚣的精子发生是在较高 的温度条件下,求偶发生在温暖季节,而交尾月份与地理气 候分布的温度有密切关系。如热带与温带的气候分布对蜈蚣 的求偶交尾会有显著的影响。(2)筑巢蜈蚣母体在产卵前也有营巢行为。有一种说法是,母体 以它的头板、口器以及前面的几对步足把试验缸底的土层做 成 1 厘米深的浅巢,排卵时母体将头置于巢内。别有一种说 法是,雌性产卵前一个星

16、期左右开始筑巢。雌体巢筑是在潮 湿、松软的土层内进行。雌体筑巢时,用颚肢、口器和步足 将土扒松,边扒边转,并用颚肢和步足钳住土团向外推移, 逐渐形成一空窝。其巢为圆形,或椭圆形。雌性蜈蚣接近产 卵时,将巢口周围封闭,它就伏于窝中,用土团从巢里面将 巢封闭。(3)产卵雌性成体要比雄性成体长大,临产母体的卵巢内充满 几十个成熟卵粒,因此雌性比雄性更显得体态臃肿,行动也 很迟缓。排卵时,母体自行把整个带状的身体弯曲,呈“S”形,雌性的头部触角斜向前上方,呈倒“八”字形。第一至 第十八对步足平伏在土层表面,而身体后面的尾节由于后体 弯曲而能反拾到身体中部第八或第九背板上,尾节的尾足高 高翘起,因此尾节后端的肛生殖区悬在第八或第九背板上。排卵时,生殖孔不断扩张与收缩,随即向外推移卵粒, 生殖孔内的软皮内外翻,使卵粒落在被确定的背板上。一个 卵粒从生殖孔内开始显露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