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值资源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757850 上传时间:2023-11-0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值资源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增值资源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增值资源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增值资源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增值资源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增值资源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值资源学(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威(孙晓红)第一篇:资源增殖的基本内容第一章绪论1、水产资源是一种经常变动和不断更新的自然资源,其数量变动是种群中补充量和减少量 相互关系变化的结果。资源的繁殖和生长使种群得到补充和更新,而自然死亡和捕捞则使 种群数量减少。2、水产资源增殖是通过人工补充和更新来维持渔业资源的有效方法。即用人工方法直接增 加水域生物种群的数量或移入新的种群,以提高水产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的措施。3、资源增殖是指采用繁殖保护、人工放流和改善水域环境等措施来提高水产资源的数量和 质量,是保证水产资源再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持续增长,提高渔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的重要途 径。4、资源增殖的目的与意义某个特定水域的某些水产资源,当

2、外界条件的改变,特别是人类的经济活动影响(捕捞过度、 水体污染、拦河筑坝、江湖阻隔等)超过其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就会引起资源量下降,甚至 枯竭。这时就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其补充量,才能保持最佳的资源量。5、资源增殖的方法 人工放流:将一定规格和数量的用人工繁殖培育的苗种,在度过自然条件下死亡率高的发育阶段后,选 择环境条件适宜、敌害少和饵料资源丰富的水域放流,使之充分利用水域的天然饵料资源自 然生长,以补充和增加水域的自然资源量,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有效增殖措施。放流增殖的对 象应为:A经济价值高且易于进行苗种培育和放流的地方种群;B食物链级次较低、适应性较强的种类;C生活周期短、生长快的种类;D移

3、动范围小的底栖性种类或回归性很强的种类。E此外还要考虑到移入水域各生物种间的关系、原有饵料的基础以及各类饵料资源的充分利 用等。 移植驯化:A将新的水产资源生物种群移入一定的水域,使其适应新的环境,自然定居繁殖,形成新的 有捕捞价值的种群。【原产北美太平洋沿岸山溪中的虹鳟;以及原产非洲的罗非鱼属的一些 种类也都已被广泛移殖到世界各地。中国除了由国外引进罗非鱼、虹鳟及胡子鲶等外,还成 功地行了若干种国内鱼类移殖驯化。例如,团头鲂原产长江中游湖泊中,后移殖于全国南北 各地】B移植饵料生物可提高水产资源的饵料量,是一种间接增殖水产资源的措施。C移植驯化时须防止新种群替代有更大经济价值的种群,防止引进

4、疾病和寄生虫。某些外来的有害种群往往是通过海上交通无意被传入的。中华绒螯蟹自1910年开始通过航 船压载水舱转移到西欧和波罗的海国家后,它的大量繁衍曾一度使引入国的堤坝受到损害。 改善水域环境在沿海设置人工鱼礁以改善水域环境,增加生物量; 通过人为措施改良水质和底质,防止和治理水域污染等。为经济鱼虾类尤其是放流的鱼、虾、贝提供栖息场所、食物基地和躲避敌害场所;为鱼类产卵提供条件;兴建过鱼设施以维持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路;例:一些在草上产卵的鱼类常由于湖泊、水库水位波动而不能正常繁殖。用树枝、棕皮、合 成纤维扎制成把,在鱼类的繁殖期放置在产卵场所,可为亲鱼提供附卵基质,成为人工鱼巢。 模拟河床条件

5、的人工产卵槽以满足石砾产卵鱼类的需要。设置人工鱼礁除有诱集鱼类、提高捕捞效率的作用外,还为幼鱼创造了优良的栖息条件,也 能起到增殖资源的作用。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保护和合理利用水产资源及防止水域污染,不少国家制订了有关捕捞限额、捕捞规格、禁 渔区、禁渔期和水域环境保护等的法规,为保护鱼类和鱼类正常繁殖、发育的环境提供了条 件,从而增加了补充量和保证最大补充量所需的亲体数量,实质上也是增殖水产资源的重要 措施。6、增殖资源学的历史、现状A:它产生于古代,但在很长的时期里,采取的主要措施是繁殖保护,其范围和规模很小。 明代和清代,制订有禁捕怀卵亲鱼和禁止在产卵场捕鱼的法令。国外最早的保护鱼类资源的

6、法令是在5世纪起草的哥特人法典中发现的,以后苏格兰在12 世纪、俄国在17世纪先后颁布了水产资源保护法,日本1901年正式颁布渔业法B:19世纪开始采取人工放流和改善水域环境等措施,其范围和规模都扩大了。C: 20世纪以来,尤其是50年代以来,水产资源增殖发展很快,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天然水域的水质好、溶氧高、饵料资源丰富,鱼类生长快,鱼病少,产量高,因此投资少, 成本低,见效快。同时,水产资源增殖还有利于保持水体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D:随着水产资源增殖和水产资源增殖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栽培渔业”、“放牧渔业”等新概念, 从而在水产资源旧有的“开发利用型”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新的“培养利用型”

7、。日本1962年在濑户内海建立起第一个“栽培渔业”中心,经过培育种苗、放流,取得明显效 果。第二章渔业资源增殖的环境1、人工增殖放流可行性研究的内容:种类选择、环境调查、种苗培育、前景预测项目内容方法所用数据可行性研究种类选择对比洄游、生活史、生产特性环境调查基础调查初级生产、水文、营养盐、饵料基 础种苗培育实验种苗的培育与生产、价格前景预测放流实验生长、死亡、回捕、投入产出比人工鱼礁需:水质、水深、底质、波浪、海洋生物等因素2、潮间带: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过渡带,交替地暴露于空气和淹没于水中的区域 特点:温度变化剧烈盐度由于蒸发、降水、和陆地排水而呈现很大变化幅度。 类型:岩岸潮间带、砂质潮间

8、带、泥质潮间带潮间带及浅海是增、养殖的重点区域,掌握该海区生态系统特点、做好水域环境基础调查是 资源增殖的首要条件。3、浅海区环境特点1)浅海区生产力咼浅海区的上升流使营养物质得到混合和再循环,因而表层营养盐供应较充足,水域生产 力水平高,生物资源丰富,常形成重要的渔场2)浅海区的生物群落是多种多样的具有高的水域生产力,通常是鱼虾类的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往往形成优良的渔场, 同样也是鱼虾类良好的增殖场。3)浅海区域渔业资源受人类破坏比较严重4)浅海区的盐度、温度和光照的变化也比外海的大温度变化受大陆影响,并与纬度有关。 盐度在不同程度上受降水和径流的影响而呈季节性变化。5)在底质方面,有岩

9、石区、砂区和泥区等不同类型4、典型的浅海区增殖场:河口区 海藻场 海草场河口区:是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它受潮汐作用的强烈影响, 理化条件有很大的波动。河口区的环境特点: 盐度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 温度变化大。 底质是柔软的泥质底。(河口底质中的细菌数量很多) 水体交换主要是由潮汐产生的,同时受到河流的影响。 水中有大量的悬浮颗粒,其混浊度较高。河口区的生物群落特点种类多样性较低,优势种交替比较明显,季节种群的丰度较大。由于河口区底部有大量的有机碎屑,因而底栖动物的碎屑食性和滤食性种类较多,但也有 不少捕食性动物。河口区各营养级特点: 初级生产:有浮游植物、小型底栖藻类

10、和海草、沼泽草和海藻等大型水生植物。(通常 为富营养化区域,易形成“赤潮”) 浮游动物:季节浮游动物种类较多,而终生浮游生物的种类相对较少,优势种交替明显。 游泳及底栖生物:生活在河口区的动物多是广盐性种类,能忍受盐度较大范围的变化(鲻 鱼、泥蚶、牡蛎和蟹)。河口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工厂的污水和居民生活废水大量倾泻到河口海区,使河口水域各种污染物质含量很高; 河流所经过的农田施用的肥料和农药有相当部分被冲刷经河流而流入河口区; 河口湾的围垦区经常是“局部水产养殖过度”的区域,大量养殖废水通过进排水交换进入河 口区; 围海造地和修堤筑坝阻碍河口区的水流畅通和增加淤泥面积; 停留在河口湾的船舶所产

11、生的燃料油泄漏和生活废水倾倒入海,等等。5、海藻场的生物群落很多沿岸海区底部生活的大型藻类组成的独特生物群落,称为海藻场生物群落。例:冷温带 大陆架区的硬质底上生长着大型褐藻类植物一巨藻大型海藻提供藻场生物群落的“框架”6、海草场海草是一类有根的开花植物,大部分海草种类的形态比较相似,都长有长而薄的带状叶子。 海草虽可生活于各种底质上,但在软底质上发展得最好。北温带主要是大叶藻或称海韭菜, 分布于热带的主要是称泰莱藻。生活于海草场的生物种类很多。在其叶片上生活着微小的藻类和动物,还有以这些微小生物 为食的甲壳类和小型鱼类。很多鱼类的幼鱼可暂时停留在这种环境中。直接利用海草的动物包括包括海胆、几

12、种鱼类(鹦嘴鱼科和刺尾鱼科)以及海龟等动物。 只有小部分初级产量直接进入近岸牧食食物链,大部分是进入碎屑食物链的能流途径的。海 草死亡分解的碎屑,不仅提供海草场海域的营养物质,甚至还为距离遥远的深海底栖生物提 供营养物质。海草场的作用海草场不仅为很多生物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营养物质,而且对保护海草场生物群落也有重要作 用。海草起稳定软底质的作用。海草场对波浪有缓冲作用,从而形成海草场较平静的水环境。海草的叶子也有遮阳作用,使在其中生活的其他生物避免强烈阳光照射的危害。7、海洋水文温度 温度控制着生物过程(如代谢和生长)发生的速度。 温度和盐度的不同结合决定了海水的密度,因此又极大地影响着水团的垂直

13、运动。水温部分地决定着溶于海水中气体的浓度,包括氧和二氧化碳,这两种气体紧密地与生物过 程相联系。温度也是影响海洋生物种类分布的最重要的非生物因子之一。根据海水表层温度来划分生物地理带的界定的范围内。地理带年平均表层温度热带25C亚热带15C温带5C(北半球界限)2C(南半球界限)极区VOC2C或5C风和浪产生的湍流混合将热量从表层向下传送。在低纬度和中纬度海域,这一过程形成了一 个由几米至几百米深的几乎是均匀温度的表面混合层。海洋生物适应环境温度的生理能力在决定其分布界限上起重大作用。大多数海洋动物(即无脊椎动物和鱼类)是变温动物,体温随着周围水温而变化;但海洋哺 乳类为恒温动物,体温保持不

14、变。能生活在温度变幅较大环境中的动物叫广温种。那些局限在狭窄的温度范围的种类称为狭温种。海流寒流一般低温低盐,透明度较小。通常是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如千岛寒流。 暖流一般高温高盐,透明度较大。通常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如黑潮暖流。 海流的生态作用 海流有扩大海洋生物分布的作用。例如,欧洲鳗鲡的产卵场在大西洋西部的热带水域,幼鱼洄游时是海流把它们带到欧洲 沿岸,其行程数千里,历时三年。 沿岸底栖动物的幼体被散播的距离,取决于海流的速度及幼体的适应性,特别是浮游幼体 期的长短。在某些海区,由于海流性质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依靠从外地输入幼体来维持其生物群, 而其本身的幼体则由海流输向别的海区。海流

15、与海洋渔业的关系海洋中几个强大的暖流和寒流交汇的海区,多形成世界上良好的渔场。如太平洋的北海道渔 场、大西洋的纽芬兰渔场和挪威渔场。一些上升流海区由于底层富营养盐的海水上升到表层,浮游植物繁殖茂盛。从而促使浮游动 物和鱼类的大量繁殖,对海洋渔业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秘鲁上升流区的秘鲁鳀鱼,其产量曾占世界捕鱼量的20%。潮汐潮汐是天体(主要是月亮和太阳)引潮力引起的海水周期性涨落的运动,即在一昼夜内发生 一次或两次的水面上涨和相继而来的下降。潮汐对近岸海洋生物的分布有重要作用。在沿岸内湾的养殖水域,潮流对污染物质的稀释作用是很重要的净化过程。 波浪除了风暴引起的击岸浪通常夹杂着泥沙粒和石块对潮间带特别是岩石间的生物有致命的影 响外,一般击岸浪对海洋生物没什么破坏作用。相反地,由于波浪的冲刷,岩石上不易沉积 淤泥,在夏天退潮期间,也经常保持岩石表面有一定的湿度,这对某些固着动物的生长都很 有利。浪击还扩大了潮间带岩石区动物的垂直分布。8、海洋化学 在海水中浓度大于1毫克/千克的成分,如Na+、K+、Ca2+、Mg2+及Sr2+五种阳离子和C1-、 SO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