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朔州市李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6756950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1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朔州市李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李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李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李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山西省朔州市李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朔州市李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朔州市李林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省朔州市李林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在答题卡上。第卷(选择题)一、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美国学者杜兰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崇拜无处不藏躲的幽灵,敬畏上天,以丰盛的祭品感谢大地帝王和僧侣几乎是一体的,他们的丰功伟业常常是得之于祷告和诸神的惠助。作者实质上强调的是A. 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B. 王权带有神秘的色彩C. 科技文化的极为落后D. 君权神授思想的出现【答案】B【解析】从

2、材料来看,这位学者认为“中国原始居民的宗教信仰有灵魂的恐惧”,这种观点是对原始社会的一种宗教神秘性的一种解释,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材料只针对的是宗教问题,没有生产力的问题;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强调科技落后的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2.西周时期,教民敬神事君的传统思想中,民生来就是神和君的从属物。春秋时期,有人认为民是神之主,先民而后神。这一变化A. 带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B. 受到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C. 体现早期唯物思想的萌发D. 表明君主集权思想的弱化【答案】A【解析】“认为民是神之主,先民而后神”说明是对原始神学思想怀疑,主张以民为中心,体现出人文主义色彩,A正

3、确;此时还没有产生仁政思想,B错误;材料中仍然带有唯心主义色彩,C错误;先秦时期没有实现权力高度集中,D错误。3.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 官学兴盛人才辈出B. 土地兼并,井田瓦解C. 贵族政治受到冲击D. 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答案】C【解析】从材料“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可以看出,权力来源于世袭制以外的途径逐渐兴起,贵族政治受到冲击,故C符合题意;春秋晚期私学兴盛,故A错误;春秋晚期井田制瓦

4、解,B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界诸子蜂起百家争鸣,D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不符。4.西周甚至春秋早期,不但各诸侯国与周王朝之间,就是一些相距遥远的诸侯国之间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不唯如此,铭文和文字制度等也随着器物本身与工艺技术流往分封各地。这说明A. 工官制实现了标准化器物生产B. 周王以赏赐青铜器物笼络诸侯C. 宗法制注重同族文化的延承性D. 分封制推动了中原文化的传播【答案】D【解析】材料“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反映了文化的统一性,这说明分封制促进周辖区内文化融合,推动

5、中原文化的延续,故D项正确;在西周时期不可能出现“标准化器物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青铜器物是周王赏赐,故B项错误;一些诸侯与周王室并非同宗,有些是功臣或前代贵族,故C项错误。点睛:“各诸侯国甚至是一些相距遥远诸侯国的青铜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上都与周王朝表现出很强的一致性”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文化的统一性。5.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A.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B.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C. 家国一体观念突出D. 尊卑观念根深蒂固【答案】C【解析】材料强调“孝敬父母即是

6、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把孝顺父母和效忠国家融为一体,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突出君主权威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把孝顺父母和效忠国家相联系,没有特别提及孝顺父母高于忠君或效忠国家,B说法不正确;D说法与材料无关。点睛:“家国同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家长制。“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的特征。6.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伦理观念中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忠为令德”频繁出现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口中。材料中的现象反映了A. 周天子的影响力增强B. 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

7、C. 法家学说影响的扩展D. 中央集权政体的形成【答案】B【解析】根据“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宗法血缘关系被下级对上级的忠代替,并逐渐成为重要道德规范,宗法制不断遭到破坏,B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秦朝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错误。7.在封建社会臣民把皇帝称为“陛下”。“陛下”本来是指宫殿的台阶,又特指皇帝座前的台阶。皇帝临朝时,“陛”的两侧要有近臣执兵刃站列,以防不测和显示威风。群臣常常不能直接对皇帝说话,而要由站在“陛下”的侍卫者转达。“陛下”称谓的由来从本质上反映了A. 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B. 专制皇权的不容逾越C. 皇帝安全是国

8、家的政治大事D. 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答案】B【解析】从材料来看,“陛下”从最初的含义到后来发展出来的含义是一种君主专制加强的体现,体现出专制制度下皇权的权威,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u,这种等级制度在这里描述的并不充分;C选项错误,材料涉及到的不仅仅是皇帝安全的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涉及到的是君主专制问题,不是中央集权问题。8.据中国古代职官统计,两宋时期51%以上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为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于贫寒家庭。这能够佐证A. 科举制保证了高素养士人从政B. 两宋以后选官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C. 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 科举制实现了官员选拔的公平公正【答案】C【

9、解析】“两宋时期51%以上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为平民,明清时期43%的进士任官前出身于贫寒家庭”说明社会底层通过科举考试流入社会上层,C正确;A、B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9.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自秦汉以来就采取了集权于上而分权于下的方式,以内侍、贵戚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A. 中朝 内阁 军机处B. 三省六部 三司 军机处C. 三衙 通判 转运使D. 门下省 谏院 都察院【答案】A【解析】材料“以内侍、贵戚逐渐代替重臣”反映了西汉设中朝制约外朝;“以近臣演变为重臣”反映了明代

10、设内阁;“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并逐渐架空之”符合清代军机处的特点,故A正确;唐代三省六部并不属于“内侍、贵戚”,故B错误;宋代通判也不属于“以近臣演变为重臣”故C错误;门下省属于三省之一,故D错误。故选A。10.古代雅典官员任职期间,“任何公民都可因他行为不敬或侵占公款、叛国,共谋或其他严重犯罪活动而启动一种指控程序来反对他,如果情况属实,他就被判处死刑。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这说明古代雅典A. 对政治权力实行严格制约B. 公民大会是最高司法机构C.

11、直接民主能够确保司法公正D. 司法审判程序缺乏合理性【答案】A【解析】材料中“案件首先由议事会来判决,但更严重的案件通常由议事会交由陪审法庭来做最终判决,极其严重的案件,像叛国罪,由公民大会来审问”信息说明雅典对权力制约比较明显,故A项正确;公民大会不是司法机构,故B项错误;直接民主很难体现出司法公正性,故C项错误;材料中体现司法和理性,故D项错误。11.据学说汇纂记载,两辆满载货物的骡车一前一后在爬坡,为减轻骡子负担,两名车夫在第一辆车后推车。此时,前面的车开始滑退,在两车之间的车夫从中间跳出之后,后车被前车撞上并碾过一个奴隶。根据法律规定,对骡子的主人可以不发生诉讼,而对车夫则可依法起诉。

12、这反映罗马法A. 注重程序合法B. 保护私有财产C. 主张过失担责D. 强调法律公平【答案】C【解析】“根据法律规定,对骡子的主人可以不发生诉讼,而对车夫则可依法起诉。”的意思法律方面是过失担保,C正确;A、B和D不符合材料主旨。12.西西里远征失败以后,面对惨痛的失败,雅典人不是总结教训反省自身的原因,而是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由此可见雅典A. 精英政治的特征B. 民主政治的暴民性C. 直接民主弊端D. 演说家的非理性心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而是转而攻击那些赞成远征的演说家,好像他们自己没有表决赞成似的”体现的是雅典公民做法缺乏对雅典负责的态

13、度,说明的是雅典直接民主政治的弊端,C选项符合题意;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是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不属于精英政治,A选项排除;材料未体现民主政治的暴民性,B选项排除;演说家的非理性心态的说法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13.公元前445年,罗马废除贵族与平民不能通婚的旧法;公元前367年,又以法律形式授予平民与贵族分享公有土地的平等权利。罗马制定上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 )A. 实行民主政治B. 完善法律体系C. 稳定社会秩序D. 保障平民利益【答案】C【解析】上述法律的制定缓解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从而稳定了社会的秩序,且公元前4、5世纪,罗马处于共和国时期。故选B,因此D错误。A项错误,法律体系完善是在

14、帝国时期;C项错误,法律是为了维护贵族的利益的。14.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在论告示中指出;“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这说明古代罗马A. 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B. 注重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C. 注重对社会公共资源的保护D. 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共用物由任何人共同享用,任何个人都可以不受限制地利用,但是私有财产受到法律保护,在对待自然资源和私有财产方面规范人们的行为,故B正确;A不是对材料的全面解读,排除;罗马法公正对待自然资源的自由利用,而不是保护或限制,故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法律至上的原则”排除C。点

15、睛:紧扣材料信息“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钓鱼,正如没有一个人可以被禁止捕鸟一样,但某人可能被禁止进入他人土地”分析解答,本题容易错选A,A选项错在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15.古罗马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周。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A. 皇帝的权力来自于法律B. 罗马法倧护皇帝的权威C. 法律可以消除社会矛盾D. 罗马法治意识比较浓厚【答案】D【解析】材料中“皇帝威严、光荣须用法律来巩固”、“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体现出罗马法注重法治而不是人治,可见D选项符合题意。A选项错误,皇帝是法律的制定者之一;B选项错误,材料中罗马法体现出的是对皇帝权力的一种制约;C选项错在“消除”二字。16.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