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精品课堂)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6743178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精品课堂)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同步精品课堂)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步精品课堂)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精品课堂)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练)(提升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精练】一、选择题1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这一变化说明A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B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C 反封建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2马克思指出“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给他们以帮助,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这种久受崇敬的衣服,用这种借用的语言,演出历史的新场面。”下列人物及其历史活动符合马克思这句话内容特点的是A 李鸿章洋务运动B 康有为维新变法C 孙中山辛亥革命D 陈独秀新文化运动【答案】B【解析

2、】【详解】根据所学可知,“亡灵”是指以孔子及其权威,“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是指儒家思想,“演出历史的新场面”是指西学习方的政治制度的改革,因此材料所是指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学相结合,宣传变法思想,故B项正确。洋务运动并未借孔子进行变革,故排除A项。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主张推翻清政府,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与科学,对儒学进行批判,故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维新变法的特点。康有为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借用经学外衣、利用孔子权威来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为维新变法提供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根据。并把西学与传统思想结合进行宣传,为变法减轻阻力

3、。3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的着眼点在于( )A 新思想新文化 B 历史地理方面C 社会制度方面 D 军事技术方面【答案】D【解析】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师夷长技以制夷开眼看世界的原因41875年,郭嵩焘指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彼之所长,循而习之;我之所短,改而修之。”这表明他A 系统地提出了维新变法的主张B 已经超出洋务派的思想认识C 片面强调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D 对清政府本末倒置强烈不满【答案】B【解析】【详解】“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表明郭嵩焘对西方的认识已经涉及政治制度方面,已经超出了洋务派在器物方面的认识,故B项正确。郭嵩

4、焘不是维新派,且1975年也没有系统的维新主张,故排除A项。材料只谈郭嵩焘对西方制度的认识,没有体现其一味认可西方制度的态度,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郭嵩焘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故D项排除。5(题文)陈旭麓教授认为:“在当时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落不了户的。”他旨在说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A 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B 是一种极端反动腐朽思想C 是一种资本主义的思想D 不同时期的作用是不同的【答案】A【解析】【详解】【点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其著

5、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体”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6著名史学家钱穆指出:

6、“一个国家,绝非可以一切舍弃其原来历史文化、政教渊源,而空言改革所能济事。则当时除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更无比此更好的意见。”这种观点实质上A 明确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B 指出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C 赞美了洋务运动的政治改革D 肯定了洋务派的客观进步性【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表明改革改良学习西方不能脱离本国原有的文化,并强调中体西用是当时最合适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洋务派的思想主张与行动,故D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持肯定的态度,而不是指出其失败根源和根本缺陷。排除A、B两项。洋务派并没有进行政治改革,只学习西方的技术,进行政治改革的是维新派,故排除C项。7在广东

7、禁烟期间,林则徐认识到“内地船炮非外夷之敌”,主张“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他组织人仿造了两艘“底用铜包,蓬如洋式”的大船。这表明林则徐A 已做好抵御侵略的军事准备B 是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C 已经迈出向西方学习的步伐D 对清政府的政策极度不满【答案】C【解析】【详解】8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不断涌入,形成了“西学东渐”的局面,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发展生产力B 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对落后的封建文化的冲击C 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D 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抵御外国侵略【答案】B【解析】【详解】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代表的资产阶级的思想,“西学东渐

8、”实质上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对于封建文化思想的冲击,故B项正确;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生产力不是本质内涵,故A项错误;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发展资本主义属于资产阶级的目标,故C项错误;中国人学习西方思想文化,抵御外国侵略属于地主阶级主张,故D项错误。91906年康有为在法国革命论中认为,法国“欲以美国之政,施之法国,而不审国势地形之迥异,终致大乱”。1907年寄生认为,法国大革命“祛虐政,均利权”,其功“显赫可观”故中国革命成功之后,即可放弃武力,不会造成社会的破坏。学者们对法国大革命的不同评价说明A 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评价 B 评价历史事件应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

9、C 历史事件的评价应置于特定的时空 D 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取决于对后世的影响【答案】A【解析】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弄懂康有为和寄生对待法国大革命的态度,二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对待法国大革命不同态度的原因。10鸦片战争之前,日本对中华文明充满敬意;鸦片战争之后,日本学者以新的眼光来审视,“海外各国己开智、施仁、崇义、国富、兵强,(清朝)仍把各国当作昔日的夷狄,如禽兽般蔑视。以至道光末年鸦片之乱为英国所挫。”这反映出日本学者A 正确揭示中国战争失败的根源B 提倡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C 认为闭关锁国导致中国的落后D 对传统的“华夷”观有了质疑【答案】D【解析】【详解】中国鸦片战争失败的根源在于

10、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材料并未涉及清朝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问题,故A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出日本向西方学习军事科技的主张,故B错误;“清朝仍把各国当作昔日的夷狄”并不能说明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故C错误;“清朝仍把各国当作昔日的夷狄,如禽兽般蔑视”体现了清朝的传统“华夷”观,这说明日本学者对此的质疑,故D正确。故选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清朝仍把各国当作昔日的夷狄,如禽兽般蔑视”,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清朝的传统“华夷”观出发,注意区分制度腐朽、闭关锁国等概念的不同,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二、非选择题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

1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中国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在西方列强手下遭到的第二次失败,使中国少数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再次重新考虑他们传统的准则和政策。他们的对策是所谓“自强”运动19世纪末,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20世纪初后者超越了前者统治地位的士大夫阶层的傲慢和自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越来越多的中国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外国商业扩大到中国内地,促进了中国商人阶级的发展,他们不久就接管了西方商品的销售。这些新的经

12、济领导人往往是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他们不喜欢欧洲的统治,也不太喜欢北京反动的帝国朝廷,正是他们提供了促进革命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动力,这一运动在20世纪初发展起来。第一次排外运动由沿海城市发动,推翻满清王朝的1911年革命也爆发在这些城市里,所有这些都不是偶然的。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评述外来冲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答案】影响: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中断,部分知识分子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效仿西方文明。经济:学习西方技术,创办近代企业,推动工业化进程。政治:出现新的社会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掀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改革,促进政治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翻译西方书籍从以自然科学为主到以社会科学为主,传播民主科学思想。不同文明之间的碰撞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外力冲击和内部动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析】【详解】本题依据材料“自我反省、重新评价和重新组织所谓自强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提供了促进革命的民族主义运动的动力推翻满清王朝的1911年革命也爆发”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经济方面的工业化、政治方面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改革、文化方面的民主科学思想等角度评述外来冲击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注意结合内外因两方面。 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