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的意志培养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6740260 上传时间:2023-10-2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幼儿的意志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浅谈幼儿的意志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浅谈幼儿的意志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浅谈幼儿的意志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幼儿的意志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幼儿的意志培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幼儿的意志培养孙岩内容摘要:意志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人能否成才、有所作为,除智力因素外,与意志品质有极大的相关。良好的意志力,是一个人成才的不可缺乏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幼儿意志发展表现出的意志的坚持性、自制力等方面对幼儿意志的培养原理和对策进行了一些具备可操作性的探讨。关键词 意志 坚持性 自制力 人在反映客观现实的时候,不仅产生对客观对象和现象的认识,产生对它们的这样、那样的情感体验,而且也有意识地实现着对客观世界的有目的的改造。这种自觉地确定活动的目的,并为实现预定的目的而有意地支配、调节其行动的心理过程,就构成人的心理活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即意志过程。意志总是在人的自觉

2、的、有目的行动中表现出来。意志的行动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它可以表现为行动的积极进行,如上课时认真听讲,专心作业;也可以表现为行动的保持,如图画课后继续把画画完才出去玩;也可以表现为行动的抑制,如游戏时不抢好玩具,做作业时有好电视也不看,所有这些行动都是意志行动,意志也就是在这些行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心理品质。意志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被称为“智商之父”美国心理学家刘易斯推孟曾对千余名天才儿童进行过追踪研究,三十年后总结时发现,智力高的成就不一定就高。他对八百个男性受试者中成就最大的百分之二十与没有什么成就的百分之二十作了比较,发现他们中间最明显的差别不在于智力的高低,而在于个性意志品

3、质的不同。成就最大者,都具有对自己所从事的研究工作的充分的信心具有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具有坚持最后完成任务的毅力、韧性,而成就小者却正是缺乏这些品质。我国心理学家也对二十多名超常儿童进行过调查,结果同样表明,意志坚强、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干一件事总能克服各种困难、干扰坚持到底,是他们突出的共同特点。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有所作为,除智力因素外,与意志品质有极大的相关。良好的意志力,是一个人成才的不可缺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在向幼儿进行早期教育时,必须重视幼儿意志力的培养,将智力开发与意志培养一齐抓,使幼儿从小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为其将来成就的取得,奠定良好的基础。1、幼儿意志的特点要培养幼儿良

4、好的意志,首先必须掌握幼儿意志发展的特点。幼儿意志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自制力等品质上。其中自觉性的研究已经很多了,本文主要对坚持性和自制力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1 坚持性坚持性是指儿童长久维持已经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坚持实现目的、任务的意志品质。学前幼儿由于行动的自觉性较差,对行动的目的任务缺乏认识,因而,坚持性也是较差的,不能较长时间地从事某一项活动。在小班,三、四岁的幼儿,做事有头无尾、有始无终,这是常事。比如,他们画画,往往只画了一半,就不画了,跑到“医院”去给病人看病,当“医生”,但还没给病人开完药方,又跑到“理发店”去当理发员。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他们如果遇

5、到某些小困难,则更易放弃努力,坚持性更弱。学前中期,幼儿的坚持性发生较大变化,逐渐发展起来。由于经常完成着成人的各种指示、要求,幼儿开始能够努力坚持完成每一项任务,特别是他们在感兴趣的、喜欢的活动中,能坚持较长时间,井在遇到困难时,也能尝试克服困难而努力实现目的。但这时他们行动的坚持性还是不太稳定的,困难稍大一些,就容易停止行动。到学前晚期,大班幼儿的坚持性才比较稳定,他们不仅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的目的,能努力实现,而且对自己不感兴趣的、甚至较困难的活动的目的,也能在较长时间内坚持完成。有一实验表明,在教育影响下,大班幼儿能在周围有其他儿童游戏和听讲故事的环境中,克服干扰,坚持完成成人委托的劳动

6、任务。这说明大班幼儿的坚持性较小、中班幼儿有了较大的提高。1.2自制力。自制力是指幼儿控制和支配自己的行为的意志品质。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善于促使自己去做应该做的、正确的事情;二是善于抑制自己不正确的行为,抑制自己消极的情绪和冲动等等。学前幼儿的自制力,总的来说是比较弱的。有许多幼儿,特别是小班孩子,不善于控制、支配自己的行动,常常表现出很大的冲动性和明显的“不听话”现象。比如,早晨劳动时,应该先擦桌椅,但许多小班幼儿都争着先去擦玩具柜,边擦边玩;在活动室,应该安静、小声说话、轻轻走,但许多小朋友总爱大声说笑,来回跑;再如上课时,插话、做小动作;排队时,挤前边的小朋友;游戏时,争抢别人的

7、玩具诸如此类的事情,在幼儿园小班经常可见,在中班也时有发现。这反映了学前阶段的幼儿尚缺乏一定的自制力。但是,在正确教育的影响下,学前幼儿也学习着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中班开始,幼儿开始能有些自制力的表现。例如,上课时坐正、眼睛看老师,手、脚不乱动;午睡时不说笑、逗闹,手放在被子里边;玩玩具时能互相谦让;上下楼时能安静、慢慢走。到大班,幼儿的自制力进一步发展。不少五、六岁的孩子能比较主动地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动,努力使之符合于集体的行为规则和成人的各项要求。但是,他们虽然已能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外部行动,但是还做不到较好地控制自己的内部心理过程,有意注意、有意识记、有意想象等心理过程都还正在逐渐发展

8、之中。2、怎样培养幼儿的坚持性根据意志坚持性品质的发展规律和幼儿意志坚持性品质的特点,我们提出以下几点:2.1帮助幼儿明确和确定活动目的。幼儿坚持性与幼儿的自觉性直接相关,由于幼儿对活动的目的没有明确的认识,行动通常是即兴式的,不随意地发生的。因此,也很难有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贯彻始终的坚持性。所以,为了提高幼儿的坚持性,培养他们能较长时间地坚持从事一项活动,做事有始有终,我们必须首先帮助幼儿在活动前就确定并明确行动的目的,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坚持实现这一目的。对于大一些的幼儿,可逐渐要求和启发他们为自己提出目的。比如,在幼儿动手画画和建筑之前,请他们说说想画什么内容,在幼儿进行创造性游戏之前,请

9、幼儿说说他想扮演什么角色。2.2教给幼儿一定的技能技巧。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注意到:当幼儿明确了行动的目的后,有时也不能坚持把一件事做到底。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幼儿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技巧,遇到了困难无力自己克服。例如,幼儿本来很想用插片插一架照相机,但插的照相机总不象,幼儿就不愿再插了。因此,除了帮助幼儿明确和确定行动的目的之外,老师还必须注意经常不断地丰富幼儿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教给他们一定的技能技巧。比如,指导幼儿怎样画吃竹子的小熊猫,怎样用积木搭军舰,怎样玩“开商店”的游戏,怎样把姓娃家、玩具柜整理整齐等等。这样,幼儿掌握了从事某些活动的必要的技能技巧,再碰到这些困难,就能够克服

10、,同时幼儿又能经常地体验到克服困难后的满足和快乐,于是,下一次再进行这项活动,甚至其它活动时,幼儿也不会半途而废,而会努力把事情进行到底。2.3在劳动、游戏、学习等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坚持性。实践与研究都表明:幼儿的坚持性只有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反复多次的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逐渐形成和培养起来。劳动、游戏、学习是幼的主要活动形式。在劳动过程中,幼儿要克服体力、动作上的不适应以及这些不适应带来的困难;在游戏过程中,幼儿要坚持担任某一角色和完成这一角色应该完成的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要坚持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需要付出一定的脑力劳动。因此,我们应该经常组织幼儿参加一些既力所能及又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

11、的劳动、游戏、学习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锻炼幼儿不怕困难,坚毅顽强的精神,培养幼儿坚持完成某项活动或任务的坚持性。3、怎样培养幼的自制力自制力是一种很重要的意志品质。马卡连柯说:“坚强的意志这不但是想什么就获得什么的那种本事,也是迫使自己在必要时放弃什么的那种本事没有制动器,就不可能有汽车,而没有克制,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意志。因此,为使幼儿具有坚强的意志,从小培养他们的自制力是非常必要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幼儿的自制力呢?3.1为幼儿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所谓合理的作息制度,指的是为幼儿制定的符合其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的一日生活秩序。比如,早晨几点起床,几点锻炼,上午几点上课,几点游戏,中午几点洗

12、手,几点进餐,晚上几点看电视,几点睡觉等等。幼儿要遵守以上这些作息制度,做到按时起床、锻炼,按时结束游戏,准备上课,按时进餐,就寝,是不容易的,必须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抑制自己诸如睡懒觉、贪玩等不合理的愿望与要求。所以,我们培养幼儿的自制力,首先就应为幼儿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并要求他们严格遵守,帮助他们逐渐形成遵守作 息制度的良好习惯。3.2使幼儿明确行动规则。观察和实验都表明,幼儿是否明确行为规则,以及对行为规则的明确程度,直接影响幼儿自制力的表现。当幼儿非常明确行为规则时,可以大大减少冲动、任性等缺乏自制力的行为的发生。这就要求老师在向幼儿提出一定的行为规则时,不仅要使幼儿知道行为规则的名

13、称,更重要的是要使幼儿明确这一行为规则的含义、意义以及应该如何遵守、执行,从而促使幼儿在活动中为不违反这一行为规则而自觉地控制、支配自己的语言和行为。3.3不迁就幼儿无理、缺乏自制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常常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愿望和要求,也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对于幼儿的这些要求与行为,老师应该分析其是否合理,然后区别对待。合理的,尽量给以满足、支持;不合理的,则要进行说服、教育,绝不迁就。这一原则,老师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懂得:要求与行为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小朋友可以在这个限度内随意活动,但是,决不能逾越这个行为的限度,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做出无限度的行为,如果已经提出

14、了不合理的要求,或者做出了无限度的行为,则必须在老师的劝阻下,及时抑制、及时纠正,否则,是不允许的。对于幼儿行为或要求,一概允诺或一概禁止,都是不利于培养幼儿的自制力的。1 王坤庆著.现代教育哲学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 2 葛明贵,王兴炎主编.学习品质训练M. 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 3 韩进这 主编.教育心理学纲要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4 张卫民著.儿童艺术教育创新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5 朱立峰著.心智潜能的开发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 6 许卓娅主编.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M.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7 唐立宁.幼儿积木游戏中模拟搭建行为的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2011 8 杨翠.幼儿眼中的“好老师”D. 西南大学 2010 9 文志娟.不同绘画教学资源下大班幼儿的表现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0 10 张慧.作品取样评价系统在幼儿园的实践应用研究D. 首都师范大学 20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